《荀子》一書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標志著先秦說理文的成熟。其中《勸學》一篇可謂職場小白行文典范。具體可參看前文:君子是怎樣煉成的——《勸學》教學札記
簡單說來,就是“什么是——為什么——怎么做”。
最直接的運用是課程或自考論文,但凡操作性、實踐性強的題目都可以這么寫。比如《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如何提高小學閱讀教學質量》……
學生干部經(jīng)常會需要寫活動方案,其實也是這樣的思路,只不過通常是先寫為什么,也就是活動目標、宗旨、意義等。工作之后寫很多方案、總結、計劃等等,也是一樣。
看到這里,有悟性的同學會得出一個結論,這其實是一種思維模型。接到任何一個工作任務、遇到任何問題或者說想要學習探索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或事物,這都是最基礎的思路和路徑,相當于程咬金的三板斧。把這三個問題搞清楚了,回答好了,就相當于搭好了一個房子的外墻和框架。
框架搭好了,往里面填內(nèi)容就容易多了。我們每年指導自考論文首先也是看框架,不合適的地方修改一下,對每一個內(nèi)容的展開和陳述可以不同風格、不同樣式,至少不會出大問題。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這個用多了,會不會千篇一律,顯得重復、沒創(chuàng)意?其實還是個表達問題。
我們很多著作、文章、教材里面出現(xiàn)的所謂“定義”、“內(nèi)涵”、“概念”包括“溯源”、“背景”、“綜述”其實都是在回答“什么是”這個問題。
“為什么”約等于“重要性”、“必要性”、“意義”、“價值”、“效果”……
“實施方案”、“措施”、“途徑”、“方法”、“操作”……都是在說怎么做。
起步階段的科研和教研其實也可以這么做,再高大上的課題也是要解決好這幾個問題。
甚至于實習生經(jīng)常會問的小孩喜歡亂跑怎么辦、總是站起來怎么辦、亂接話怎么辦等等,都是要從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多問幾個問題,才能想得到辦法。一是低年級的小孩他可能真的不知道這些是不好的,二是知道了以后一時之間自己也克服不了,所以老師要和他一起尋找方法包括請同桌提醒之類的。沒有什么訣竅和秘方,需要的是耐心和思考。
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