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span>
老子說有一個東西是很多事物混合而成的,它早于天地而生。
這個東西“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span>
“寂”就是絕對的安靜,“廖”就是特別的廣大。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東西廣大而安靜,能夠獨立于時間、空間之外,不受任何已知事物的影響。
而“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殆”就是衰竭,這個東西推動天地萬物的生滅,但力量從沒有衰竭,所以它可以算的上是天地之母。
而之后老子又說: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span>
我不知道它真正的名字是什么,勉強稱之為“道”吧,因為“道”太過于宏大廣闊,所以也可以叫做“大”。
老子說: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span>
“逝”代表消失,天地萬物始終處于逝去的變化之中。
所以“道”這個宏大的特性又可以稱之為“逝”,而這種不斷“逝”的特性又是永恒的,不論過去還是將來始終存在,故而又叫“遠”。
而“遠”到了盡頭,反而又要回歸最初。
就好比很多人人吃遍天下美食,最終還是回歸清粥小菜;走遍大江南北,還是懷念故鄉(xiāng)的土地;嘗遍人間功名富貴,最終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最在意的還是父母和枕邊人。
所以“遠”到了頭便又要“反”歸最初。
之后老子說: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城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span>
這里老子由天道形而上的境界回歸了形而下的物理世界,又由天地的物理世界推而衍之,談到了人倫世界。
道衍生天地,故而道廣大宏偉,天地自然也具備同樣的屬性。
這里的“王”指代人倫之道,人存在于天地之間,屬于天地的一部分,故而人倫世界的問題,同屬于天道,也具備廣大的特性。
我們中華文化的觀念中,有“三才”之說,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人。
人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認定人與天地有著同等地位。
但如此也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存在的終極意義是什么?
這個問題西方哲學(xué)界始終沒有探討出合適的結(jié)論,但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人要“參贊天地之化育”,順應(yīng)進而完善天地所成。
我們中華民族對天地的信仰,乃至后來對社稷的信仰都是由此信仰根基而來。
故而之后老子總結(ji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pan>
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人的行為要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則效法宇宙萬有的自然而然。
這句話基本代表了我們中華文化中核心的人文觀和宇宙觀。
其實這種觀點來自《易經(jīng)》,《系辭》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而《序卦》中講:“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span>
道生出天與地,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乾坤確定好了之后,萬物就要誕生了,而誕生的方式是“天成地長”。
乾卦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的特性是剛健,是永恒不變的運動和發(fā)展,所以是天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萬物。
但天只負責(zé)創(chuàng)造,生養(yǎng)則要靠地,故而坤卦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大地默默承載、滋養(yǎng)著萬物。
我們?nèi)耸侨f物之一,但又是萬物中最為獨特的一部分,我們承載的責(zé)任,也就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目的便是做好天地間的銜接,彌補天生地長的漏洞。
所以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們便要優(yōu)先效法大地的厚重,以此為基礎(chǔ)在進一步效法天的剛健,最終一步一步成就自然而然的無為“道業(yè)”。
這也就是老子這段話的含義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