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譯文
《易經(jīng)》以陽爻一畫(一)象天,故天數(shù)為一;以陰爻兩畫(- -)象地,故地數(shù)為二。一為奇數(shù),推之則奇數(shù)三、五、七、九亦皆為天數(shù)。二為偶數(shù),推之則偶數(shù)四、六、八、十亦皆為地數(shù)。天數(shù)為五個奇數(shù),地數(shù)為五個偶數(shù),五個奇數(shù)相加、五個偶數(shù)相加,就得到各自的和數(shù)。天數(shù),五個奇數(shù)相加之和是二十五;地數(shù),五個偶數(shù)相加之和是三十,天數(shù)二十五與地數(shù)三十相加,其和共為五十五。據(jù)此數(shù)理,天地乃是無心之變、有則可循;陰陽往來,當是自然而行,有據(jù)可察。
原文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譯文
《易經(jīng)》中演筮排卦,當循道有序而作,如水因勢柔行,此理無所不適,故稱之謂大衍。《河圖》天地之數(shù)和為五十五,天數(shù)五居其中。居中不計,故大衍之數(shù)為五十;虛一不用,以象太極,為后續(xù)步驟之源,故其用蓍草之數(shù)為四十有九(策或根)。此乃“虛其中,所以四達而不悖;虛其始,所以百變而不窮”之義。
將四十九策(根)蓍草,信(隨)手分成二部分,其多寡不定,全憑自然,以象征天地(陰陽)兩儀。
從上方(左)蓍草中抽出一策(根),豎置于上(左)下(右)兩部分之間,其義是:掛于太極分陰分陽之時,此其動顯而變化之始。象征人得天地合一之道而為三才;象征陰、陽之變,且太極主持其中。
以四為單位,按組將左右或上下部分的蓍草分別按組分開數(shù)之,每組中的四根蓍草分別象征的是春、夏、秋、冬四時,四時為一歲,故四亦歸一。
以四為單位,按組將上下或左右部分的蓍草分別按組分開數(shù)之后,剩下的余數(shù),其分布規(guī)律必然是:左(上)余一,右(下)余三;或左(上)余二,右(下)余二;或左(上)余三,右(下)余一;或左(上)右(下)均無余數(shù),各視余四。上下或左右余數(shù)之和只能是四或八,其分別加上象征人的一,余數(shù)之和得五或九,四十九根蓍草,去掉五或九,就剩四十四或四十策(根),首次歸奇于扐,其余數(shù)若與陽歷每月天數(shù)相比,平均相差約十二。歸之于所掛蓍草的上下或兩旁,以此象征陰歷與陽歷,一年相差的天數(shù)亦約十二天,歸聚而閏。
由前知,陰歷與陽歷一年相差約十二天,積三年就得閏一月,積五年相差就近二個月,因此五年須再閏月。依據(jù)此理,所以將這兩部分蓍草歸盡之和,四十或四十四策(根)的兩種狀況,分別按上述四步(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再重復(fù)進行(在解讀下一段中繼續(xù)演算)。
原文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
譯文
由前知:得一爻,須“三變”,每一變須分四步: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爻,是以上述“三變”后的余數(shù)之和:36、32、28、24,分別除以4,分得9、8、7、6,而成的。故有“三變成一爻”之說。一卦六爻,故有“十八變成一卦”之說。須知此9為老陽,畫陽爻;此8為少陰,畫陰爻;此7為少陽,畫陽爻;此6為老陰,畫陰爻。老陽“9”(稱“重”)和老陰“6”(稱“交”)皆為變爻。(其詳另文)。
有了上述基礎(chǔ),本章該段的原義,當是:乾卦六爻均是陽爻、變爻,是老陽,為“9”,其每一爻要籌措(9×4=)36策(根)蓍草,一卦六爻,故得一乾卦要籌措(36×6=)216策(根)蓍草。坤卦六爻均是陰爻、變爻,且是老陰,為“6”,其每一爻要籌措(6×4=)24策(根)蓍草,一卦六爻,故得一坤卦要籌措(24×6=)144策(根)蓍草。得兩卦要籌措(216+144=)360策(根)蓍草,(再加上余數(shù)或四或八的平均數(shù))就相當于一年的天數(shù)。
《易經(jīng)》上下兩篇共六十四卦,陽爻總數(shù)和陰爻總數(shù)分別均為192根。故得六十四卦要籌措的策(根)數(shù)是:192×9×4+192×6×4=11520。此乃象征天地萬物之數(shù)。
原文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譯文
占筮時,每變按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四步驟,歷經(jīng)三變,所得七(少陽)、八(少陰)、九(老陽)、六(老陰)四數(shù),方能得一爻,以表爻爻各具三才(天人地)之道。
因三變成一爻,一卦為六爻,故十八變(3×6)成一卦。六爻以表三才各有陰陽,十八變以表三才各各互具而無差別。
八卦是三爻卦,而三爻卦僅象征天(乾)地(坤)、雷(震)風(巽)、日(離)月(坎)、山(艮)澤(兌),此八卦未盡萬物情理,故曰“小成”也。南宋朱熹對此注釋:“謂九變而三畫,得內(nèi)卦也”。
將象征天人地的三爻卦,重迭成六爻卦,上五為天位,四三為人位,二初為地位,即六十四卦中的八純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進而將八純卦變動為六十四卦或四千九十六卦(64×64)。它們彼此相觸,或相因以相生,或相反以相成,其變無窮,則義類亦無窮。其每一卦,每一爻,皆足可斷天下人事之吉兇、消長、進退、存亡。
此吉兇、消長、進退、存亡之道,隱于無,不能自顯,惟有筮卦之辭,可將其理昭然于人,然筮卦之辭源于筮卦之數(shù)(大衍之數(shù))的變化,而此爻卦之數(shù)的變化,又源自天地之數(shù)的變化,即陰陽的變化。當知人自身亦在陰陽變化之中,人能通過數(shù)的變化去感知陰陽(道之用)的變化,但是無法測定陰陽變化后面(道之體)的真相之究竟,故《系辭》作者稱“陰陽不測之謂神”。如何去體悟這個“神”呢?這就要求人們效法天地,修養(yǎng)德行,用心體悟,面對上述變化該如何去趨避的潛在道理。若能如此思而行之,就足以在處理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應(yīng)對自如、迎刃而解,就足以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相輔相存、融為一體。
名為“大衍之數(shù)”在“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中的變化,實為陽化為陰、陰變?yōu)殛栔暗馈?,此道、此神,皆現(xiàn)于(佛家所說的)“靈知寂照”中,若無“凈修內(nèi)證”的功夫,是難以體悟到的!故冠以孔子之名嗟嘆說:知道者必能知神,惜非常人所能做到的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