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①,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 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②,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③。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④,困于州縣,凡十馀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⑤,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yè)。其家宛陵⑥,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fā)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⑦: “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⑧,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已來所作,次為十卷⑨。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 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⑩,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11),為一十五卷。嗚呼! 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12)。
【注釋】 ①所有:此指才能、抱負。放:這里指游山玩水之意。該句實寫隱居生活。②興于怨刺:興起怨恨、諷刺的念頭。羈臣:羈旅之臣,即在外地游宦的官吏,亦指貶謫在外的官員。③殆:大概,幾乎。工:好。④蔭補為吏:梅圣俞因他叔父的官勛得到恩蔭而做過河南知縣主簿。蔭,封建社會的一種承襲制度。補,指官吏有缺額,選人授職。有司:負有專職的官吏,此指主考官。⑤今:通“近”,即將。辟書:招聘之書,即聘書。辟,征召。⑥宛陵:今安徽宣城。⑦王文康公:王曙,字晦叔,謚號文康,宋仁宗時的丞相,生前舉薦過歐陽修等人。⑧雅頌: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此泛指一般頌功頌德的詩歌。薦:奉獻。清廟:宗廟。商、周、魯頌:指《詩經》中的《商頌》、《周頌》、《魯頌》。⑨謝景初:字師厚,浙江富陽人。吳興:縣名,在今浙江省嘉興縣。次:編。⑩銘:此指作墓志銘。(11)掇:選取。(12)歐陽修在他的《六一詩話》和《書梅圣俞詩稿后》等文中多次評論梅圣俞的作品。
【譯文】 我聽世人在說詩人的境遇順利的少,窮困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世間留傳的詩歌,大多出于窮困之人的作品吧。大凡士子們懷有才智而又不能施展于社會的,多樂意讓自己放浪于山頭水邊這種人世之外的地方,遇到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類的自然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而內心又有憂然感慨積郁; 當他興起怨恨諷刺的念頭而進行創(chuàng)作,宣泄流放的臣子或寡婦的那種慨嘆,進而表達出一般人所難于表達的感受來。大概是越窮困就越能寫出好作品。既然這樣,那么不是寫詩使人窮困的,而是因為窮困了才把詩寫好的。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輕時因承上輩恩蔭而補受官職,雖多次被舉薦進士,但總被主考官壓制,困頓在外州縣十多年。年紀快要五十了,還靠著別人下聘書,當個輔助人員。一向積累的才能只得積郁,不能奮起而表現在事業(yè)上。他家在宛陵,幼年就學詩,當還是一個兒童時,寫的詩句就已使父老長輩們驚異。長大了,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說后,所寫文章簡古純粹,不茍且迎合社會風氣而求世人喜愛。世人只知其詩歌罷了。但當世人們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求教于圣俞;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感受,喜歡通過詩歌來表達,因此他平生所作詩歌尤其多。社會上已經知其名了,但無人向朝廷推薦他。先前王文康公曾見到他的詩作,感慨說:“二百年來沒有這樣的好作品了!”雖然相知很深,但最后還是沒推薦成。如果他有幸得到朝廷重用,能夠寫出像雅、頌那樣的詩作來歌頌大宋的功德,奉獻給皇家宗廟,以媲美于商頌、周頌、魯頌的作者,難道不是很偉大嗎?怎能讓他老不得志,寫些窮困者所作的詩歌,只抒發(fā)些關于蟲魚之類、困于偏遠地區(qū)之嘆的辭句呢? 多么可惜啊!
圣俞的詩作雖多,自己卻不愛收拾保存。他妻子的哥哥的兒子謝景初怕遺失太多,選取他自洛陽到吳興以來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嗜讀圣俞的詩,但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很高興謝景初的分類編排,馬上就寫了序言并保存起來了。
這以后十五年,圣俞因病逝世于京城。我哀痛地為他寫了墓志銘,并向他家求索,得其遺稿一千余篇,加上從前所保存的,總共選擇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編成說了。
【鑒賞】 梅圣俞即梅堯臣,北宋著名詩人,詩風清新質樸,有人譽之為宋詩的 “開山祖師”。歐陽修的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其影響,兩人志同道合,都反對講究辭藻、無病呻吟的西昆體。梅圣俞死后一年,即1061年,歐陽修為他的詩集寫了這篇序言。文章著重提出一個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與生活實踐關系的觀點: 并非寫詩使作者窮困,而是窮困使詩人對生活理解更深切,進而才寫出好詩,即 “窮而后工”?!案F而后工”是本文首次使用,成為后世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文學觀點。這一觀點繼承了司馬遷 “發(fā)憤著書” 的思想,以及韓愈 “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 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 的主張,正確提示了許多優(yōu)秀作家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系。但在文中,作者又惋惜梅圣俞沒有被朝廷發(fā)現和重用,沒有以其詩才為朝廷歌功頌德,這與前一觀點相背。這種矛盾是作者對梅圣俞的感情所致: 希望梅圣俞的生活富貴顯達,而不是窮困一生。這種矛盾正好表現了歐陽修對他的一生窮困的痛惜和不平。文章立論在前,將議論、敘事、抒情糅為一體,語言簡潔平易,情感低昂頓挫,觀點深刻而又抒情濃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