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說是傳統(tǒng)文化中僅次于儒、釋、道且影響深遠的一種學說。“陰陽”一詞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等諸多說法。五行之說最早出自《尚書·洪范》,具體是指水、火、木、金、土這五種構成世間萬物的基本要素,是對自然萬物的一種抽象概括?!渡袝ず榉丁愤€指出了五行的特點及其所對應的五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墻作甘?!?/p>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將陰陽與五行合而為一的學說—陰陽五行說,一些人用陰陽五行說來解釋某些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五行之官”的說法。春秋時期,晉國的太史蔡墨對魏獻子說過這么一段話:“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yè),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抵伏,郁淹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櫻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不僅把五行看做化育萬物之本,而且以五行相生解釋朝代更迭,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他說:“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也。故其生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昊氏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擷項配水,黃帝配土?!?/p>
(《孔子家語》)季康子問孔子為何要以太吳氏配五行中的木,孔子解釋說:“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以所生之行相轉承也?!彼囊馑际钦f,東方是萬物初生之地,五行配以木,所以王者起于東方,配以木德。此后則以五行之生相轉承。如此一來,就把歷史演進、社會變化、朝代更迭與五行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戰(zhàn)國時期的鄒衍、鄒爽在繼承前人陰陽五行說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陰陽學派,成為戰(zhàn)國諸子百家中較有影響的一個學派。鄒衍著有《終始》56篇,把社會歷.史的變化歸之于五行的變化生克,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秦漢時期,經(jīng)過呂不韋、劉安、董仲舒、劉欲等人的繼承和.發(fā)展,陰陽五行說遂廣為流布,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將陰陽家列為“九流”之一,并特辟《五行志》,把自然界發(fā)生的許多災異事變和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聯(lián)系在一起,對陰陽五行說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后的史學家起而效之,各種官修正史大都設有《五行志》,將歷朝歷代的災異事變與陰陽五行的變化聯(lián)系起來,用陰陽五行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歷史事件、人事吉兇福禍。在陰陽五行學方面,歷代史學家和官修正史起到了陰陽術士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