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屈原(約前340一前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末年楚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具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屈原 屈原(約前340一前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末年楚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具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屈氏原是楚國的大貴族,與楚王同姓。屈原年青時,就官至“左徒”,并以“博文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得到楚懷王的器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當時,七國爭雄,而以齊、秦、楚國力最為雄厚。楚國雖然地廣人眾,經(jīng)濟、文化也頗發(fā)達,但政權(quán)卻操縱在奴隸主貴族手里,政治制度落后。屈原主張進行改革,舉賢任能,立法富國,聯(lián)齊抗秦。他希望楚國能擔負起統(tǒng)一中國的偉大使命。
但是,屈原的改革主張遭到了奴隸主貴族的反對。上官大夫靳尚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說過楚國造今“非我 莫能為”的話,楚懷王因此疏遠了屈原。此后,屈原被 改任為“三聞大夫”。但他沒有屈服,在所作的《橘頌》里明確表示:自己要象橘樹那樣,做一個“獨立不遷”、“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秉德無私”的愛國主義者。
公元前三一三年( 楚懷王十六年,秦惠文王為了破壞六國合縱抗秦的聯(lián)盟,派遣張儀面見楚王,答應(yīng)割商於(今河南浙川西南)之地六百里給楚,勸楚與齊絕交。及至楚懷王與齊絕盟,張儀卻說:“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獻大王左右”。楚懷王大怒,興師伐秦,結(jié)果一敗于丹陽(今陜西河南兩省間的丹江以北);二敗于藍田( 今陜西藍田),連漢中之地也被秦軍奪去。楚懷王于是又起用屆原出使齊國,雷修聯(lián)盟。
屈原使齊,引起了秦的恐慌。公元前三一一年,秦又向楚表示愿意退、換楚國的失地。楚懷王表示“愿得張儀,不屬得地”。張儀又來到楚國,他先賄賂了靳尚,又拉攏了懷王寵姬鄭袖,讓他們勸說楚懷王不要得罪秦國。楚懷王聽信靳、鄭,不但赦免了張儀,甚至采納了張儀的“叛縱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之說。及至屈原從齊國回來,他趕緊進速懷王“何不殺張儀”。懷王悔悟,但張儀已經(jīng)離去多時,追之不及了。
同年,秦惠文王去世,第二年張儀死于魏國,這時又出現(xiàn)了合縱的較好形勢,楚懷王一度與齊、韓聯(lián)合。但不久他又背齊而合秦,于公元前三O四年( 楚懷王二十五年)與素訂立了黃棘( 今河南新野東北)之盟。屈原的政治活動再次遭到了嚴重的失敗。他被貶謫到漢北一帶,大約就在這個時候。
公元前三O三年,齊、韓、魏三國聯(lián)兵伐楚。楚派太子橫入質(zhì)于秦求援,三國才撤兵。次年,太子橫因殺死了一個秦大夫而逃歸楚國,秦國即以此為借口,連年攻楚。楚一敗再敗,至公元前二九九年( 楚懷王三十年 ),又連失八城。秦昭王脅迫楚懷王去武關(guān)(今陜西商縣 東)相會。屈原竭力勸阻懷王入秦,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幼子子蘭唯恐失卻秦國的歡心,竭力勸父赴會。懷王一入武關(guān),果然被劫持至咸陽,第三年死于秦國。
在楚懷王被扣期間,楚立太子橫為頃襄王,以子蘭為令尹。國人對子蘭深為不滿。屈原也鄙薄子蘭,寫了《招魂》,對懷王的囚死秦國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子蘭聞之大怒,便指使上官大夫進讒,于是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方。楚懷王死后,秦楚一度斷絕了關(guān)系。公元前二九三年,秦將白起伐韓伊闕,轎首二十四萬,乘勝威脅楚國。頃襄王不得已與秦國議和,第二年更做了秦王的女婿。屈原堅持絕秦的政治主張遭到了徹底的毀滅。
公元前二七八年,白起襲破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攻取了洞庭、五湖、江南。頃襄王倉皇逃至陳(今河南準陽縣)。屈原眼看亡國近在眉睫,而自己仍被排斥在外,且又年老體弱,無力挽救楚國的敗亡,心情萬分悲痛。在絕望中,他寫下《哀鄂》、《涉江》、《懷沙》、《惜往日》等詩,于舊歷五月初五投淚羅江(今湖南長沙附近)而死。
屬原生活在楚國衰落和敗亡的時代。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個悲劇,但作為一個詩人,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橘頌》、《九歌》、《離騷》、《天問》等許多不朽詩篇。屈原的詩是和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他自已的生活遭遇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的詩熱情奔放,漾溢著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也蘊藏著憂國傷時、憤世嫉俗的情感。他的詩,富于想象,絢麗多采,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的四言格律,廣泛吸取了楚國民聞?wù)Z言和南方歌謠中的形式與韻律,是一種飽含地域色彩的新詩體。后人因其原產(chǎn)于楚,故稱“楚辭”,又名“騷體”。楚辭,使中國的詩歌歷史進入了繼《詩經(jīng)》以后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