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圖片及介紹--益母草
別名 益母蒿、益母艾、紅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
來源 為唇形科益母草屬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以全草和果實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莖直立,單一或有分枝,四棱形,微有毛。葉對生,葉形多種,基出葉開花時已枯萎,有長柄,葉片近圓形,直徑4-8厘米,邊緣有5-9淺裂,每裂片有2-3個鈍齒,中部莖生葉3全裂,裂片近披針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側(cè)片1-2裂,上部葉不裂,條形,兩面均被短柔毛。6-8月開花,花多數(shù),在葉腋中集成輪傘,花萼鐘形,先端有5個長尖齒,花冠唇形,淡紅色或紫紅色,長9-12毫米,上下唇近等長,花冠外被長絨毛,尤以上唇為多,雄蕊4,二強。小堅果熟時黑褐色,三棱形。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河灘、草叢中及溪邊濕潤處。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
采集加工 夏季花未全開時采嫩莖葉。
食用方法 鮮用或干用均可,煲湯最佳,為良好滋補品,尤其對女人來說,從草名上也可以看出。
野菜圖片及介紹--紫云英
別名 苕子菜、沙蒺藜、紅花草、翹搖
來源 為豆科黃芪屬植物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以根、全草、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主根細長,多支根,小根多根瘤。莖直立或匍匐。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有細長葉柄,小葉3-6對,各對間疏離,小葉片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20毫米,寬5-15毫米,先端微凹或近圓形,基部寬楔形,兩面有白色長毛。秋季開紫紅色花,總狀花序緊密,呈半圓形,總花梗長達15厘米,小花梗極短,花萼鐘狀,萼齒三角形,有長毛,花冠蝶形,旗瓣常紫紅色,翼瓣白色,雄蕊2體,子房有短柄。莢果長方條形,微彎,長1-2厘米,帶黑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坎、草地或栽培。分布于陜西、河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并廣泛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6.23,維生素B2 0.52,維生素C88
食用方法 春季采取嫩莖葉,洗凈鮮用。煮湯,炒食。
野菜圖片及介紹--杠板歸
別名 蛇倒退、犁頭刺、河白草、螞蚱簕、急解索、老虎脷、貓爪刺、蛇不過、蛇牙草、穿葉蓼
來源 為蓼科蓼屬植物貫葉蓼Polygonum perfoliatum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長3-4米。莖蔓延彎曲,多分枝,草質(zhì),有棱,棱上有倒生的鉤狀刺,基部木質(zhì)化,有時帶紅色。單葉互生,有長柄,柄上亦密生倒鉤刺,葉片盾狀三角形,長與寬均為2.5厘米,先端鈍或微尖,全緣,無毛,通常下面中脈及脈紋上均有鉤刺,托葉鞘草質(zhì),圓形或卵形,抱莖。夏季開紅色或淡紅紫色花,短穗狀花序,頂生或生在上部的葉腋,通常包在圓形苞片內(nèi),花被5深裂,裂片在果時增大,雄蕊8。瘦果球形,堅硬,棕黑色,有光澤,成熟時完全包于深藍色多汁的肉質(zhì)花被內(nèi)。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坎、溝邊及草坡上。分布于全國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生長茂盛時采集。
食用方法 葉子酸甜。直接采摘生吃。小心葉根的刺。
野菜圖片及介紹--木耳
別名 黑木耳
來源 為真菌類擔子菌綱木耳科木耳屬植物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 Underw.,以子實體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子實體膠質(zhì)半透明,有彈性,薄片耳狀,直徑可達12厘米,厚約2毫米,以側(cè)生短柄固著于基質(zhì)上,邊緣不整齊波狀,外面紫褐色,疏生短茸毛,邊緣部分較密,里面平滑,暗褐色至紫褐色,子實層發(fā)達,淡紫褐色,孢子彎長方形或圓柱形。
生境與分布 生于櫟樹、槭樹、椴樹或其他闊葉樹的朽桿上。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陜西、甘肅、江蘇、福建、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qū)??墒秤谩?/span>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食用方法 食用方法與商品黑木耳一致。比商品黑木耳大,厚。口感不如商品黑木耳。
野菜圖片及介紹--榆樹
別名 白榆、家榆、春榆、榆錢、粘榔樹
來源 為榆科榆屬植物榆Ulmus pumila L.榔榆U. parvifolia Jacq.紅榔木U. pumila L. var. pilosa Rehd.滇榆U. lanceaefolia Roxb.,以果實(榆錢)、樹皮、根皮、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榆:落葉喬木,高達15米。單葉互生,葉柄長2-10毫米,葉片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2-2.5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多具單鋸齒,兩面無毛,間或脈腋有簇生毛。春季花先葉開放,多數(shù)成簇狀聚傘花序,生于去年枝葉腋,花兩性,有短梗,花被4裂,紫色,雄蕊4,子房扁平,花柱2.翅果近圓形或?qū)挼孤研?,長1.2-1.5厘米,無毛。種子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上部,果柄長約2毫米。
2.榔榆(蚊榔樹、雞瘤、小葉榆、秋榆):葉革質(zhì),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通常長2-5厘米。花秋季開放,常簇生于當年枝的葉腋,花被裂至基部或近基部,翅果長1-1.2厘米,柄細,長3-4毫米。圖示為榔榆。
3.紅榔木(白毛榆、棉榔樹):葉寬3-4厘米,邊緣有重鋸齒,果實先端有深凹口。
4.滇榆(常綠榆、披針葉榆):小枝密被短柔毛。葉革質(zhì),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5-11厘米,葉上面沿中脈有短毛,下面近葉柄處有毛,葉柄多少被毛?;ㄇ锒鹃_放,花梗細長,下部有疏柔毛。翅果兩側(cè)不對稱,無毛,種子接近凹缺。
生境與分布 生于河邊低濕處,耐旱抗堿,低山區(qū)亦有生長。榆自東北到西北,從華南到西南各地區(qū)均有分布,亦多為栽培。榔榆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及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紅榔木分布于云南。滇榆分布于廣西至云南南部。
采集加工 榆錢:春季未出葉前,采集綠色未成熟的翅果,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
食用方法 榆錢是榆樹的果實,可以做榆錢飯團、吵雞蛋等。
野菜圖片及介紹--木槿花
別名 籬障花、清明籬、白飯花、雞肉花、豬油花、朝開暮落花
來源 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以花、皮、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3-6米,莖直立,分支多,稍披散。樹皮灰棕色,幼枝被細柔毛。單葉互生,在短枝上也有2-3片簇生者,葉柄長約1厘米,葉片菱狀卵形,長4-7厘米,寬2.5-5厘米,上半部常3裂,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齒缺,幼葉無毛。夏季開花,單生葉腋,花梗與葉柄近等長,小苞片6-7,花萼鐘狀,5裂,被絨毛及星狀毛,花冠淺藍紫、粉紅色或白色,直徑5-8厘米,花瓣5或為重瓣,雄蕊基部聯(lián)合成筒包圍花柱,雌蕊花柱5條。蒴果矩圓形,先端有短尖,密被茸毛及星狀毛。種子多數(shù),稍扁,黑色,背面被白色長絨毛。
生境與分布 我國南部有野生,各地均有栽培。分布于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夏季晴日采花。
食用方法 1.吃木槿花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木槿花蕾,食之口感清脆。完全綻放的木槿花,食之滑爽。現(xiàn)在干木槿花已經(jīng)是一種常見的加工農(nóng)產(chǎn)品了
2.花蕾采摘后,開水燙過,炒食。
野菜圖片及介紹--香椿
別名 紅椿、椿芽樹、椿花、香鈴子
來源 為楝科香椿屬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以根皮、葉、嫩枝、果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5-12米,可達25米。樹皮赭褐色,片狀剝落,幼枝被柔毛。雙數(shù)羽狀復葉,長25-50厘米,有特殊氣味,小葉10-22片,對生,具短柄,葉片紙質(zhì),矩圓形或披針狀矩圓形,長8-15厘米,寬2-4厘米,先端長尖,基部不對稱,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疏鋸齒或近全緣,兩面無毛或僅下面脈腋內(nèi)有長髯毛。春末開白色小花,圓錐花序頂生,花芳香,萼短小,花瓣5,退化雄蕊5,與5個發(fā)育雄蕊互生,子房有溝紋5條。蒴果窄橢圓形,長1.5-2.5厘米,5瓣開裂。種子橢圓形,一端有膜質(zhì)長翅。
生境與分布 生于村邊、路旁及房屋前后。分布于華北至東南和西北各省區(qū)。
香椿和臭椿主要區(qū)別:
1、臭椿苦木科,樹葉基部腺點發(fā)散臭味;香椿樹葉有香氣。
2、臭椿皮較光滑;香椿樹皮暗褐色,條片狀剝落。
3、臭椿葉痕大而倒卵形,奇數(shù)羽狀復葉;香椿葉痕大而扁圓形,偶數(shù)羽狀復葉(稀奇數(shù)羽狀復葉)
食用方法 初春采集嫩葉,洗凈,切碎煎蛋食用。也可涼拌生食。
野菜圖片及介紹--烏飯樹
別名 沙沙面、零丁子、南燭子、染菽、米飯樹、烏飯葉、康菊紫、飯筒樹、烏飯子、大禾子、秤桿樹、碎米子木、苞越桔、米飯花、南燭
來源 為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南燭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以根、果可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無毛,老枝紫褐色,無毛。葉片薄革質(zhì),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米,頂端銳尖、漸尖,稀長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稀鈍圓,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兩面無毛,側(cè)脈5-7對,斜生至邊緣以內(nèi)網(wǎng)結(jié),中脈、側(cè)脈、網(wǎng)脈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葉柄長2-8毫米,通常無毛或被微毛??偁罨ㄐ蝽斏鸵干?,長4-10厘米,有多數(shù)花,序軸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兩面沿脈被微毛或兩面近無毛,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長1-3毫米,密被微毛或無毛;花梗短,長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無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無毛;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無毛,內(nèi)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nèi)藏,長4-5毫米,花絲細長,長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藥室背部無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2.5倍;花盤迷生短柔毛。漿果直徑5-8毫米,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ㄆ?/span>6-7月,果期8-10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臺灣、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各省區(qū)。常生于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常見于山坡林內(nèi)或灌叢中。
采集加工 藥用時秋、冬季采集,曬干備用或鮮用。
食用方法 古代江淮一帶,在寒食節(jié)的時候,采摘烏飯樹嫩莖葉,榨汁浸糯米,煮成烏米飯。華東部分地區(qū)現(xiàn)在農(nóng)歷4月初8,仍舊有吃烏米飯的傳統(tǒng)。畬族有“烏飯節(jié)”,每年農(nóng)歷3月初3,畬族百姓都歡度“烏飯節(jié)”,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烏米飯里還可以加鮮豌豆、鮮蠶豆、火腿肉丁等。香氣很濃,極能引起食欲。
野菜圖片及介紹--葛根
別名 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
來源 豆科葛屬植物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根可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植株全體密生棕色粗毛。塊根圓柱狀,肥厚,外皮灰黃色,內(nèi)部粉質(zhì),纖維性很強。莖基部粗壯,上部多分枝,長達數(shù)米。葉互生,有長柄,托葉盾狀,小托葉針形,小葉3片,頂端小葉較大,菱狀卵形,長5.5-19厘米,寬4.5-1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時3波狀淺裂,側(cè)生的一對小葉較小,斜卵形,兩邊不相等,背面蒼白色,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秋季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密,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萼鐘形,萼齒5,披針形,上面2齒合生,下面1齒較長,內(nèi)外面均有黃色柔毛,萼齒約于萼管等長,花冠蝶形,紫紅色或淺藍色,長約1.5厘米。莢果條形,長5-12厘米,寬達1厘米,扁平,密生黃色長硬毛。
野葛的根纖維較多,粉質(zhì)較少。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山坡或灌叢中。我國大部分省區(qū)有分布。
采集加工 初春或霜降后采挖。洗凈,刮去外皮,曬干。
食用方法 直接煮熟,切段作為零食。可以加糖煮,甜味更重。粉葛淀粉含量高,粉粉的。
可以將葛根砸碎,用水洗出粉漿,濾出葛粉。葛粉可開水沖服,也可熬糊服食。
野菜圖片及介紹--雞頭蓮(芡實)
別名 雞頭米、雞頭、雞頭苞、雞頭蓮、刺蓮藕
來源 為睡蓮科芡實屬植物芡實Euryale ferox Salisb.,以種仁和根部可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水生草本,全株有很多尖刺。根狀莖粗壯而短,具白色須根及不明顯的莖。初生葉沉水,箭形,后生葉浮于水面,葉柄長,葉片稍帶心形或圓狀盾形,直徑65-130厘米,上面深綠色,多皺褶,下面深紫色,葉脈凸起,邊緣向上折。夏、秋開紫色花,單生于花葶頂端,花葶粗長,部分伸出水面?;〞冮_夜閉?;ㄝ?片,花瓣多數(shù),雄蕊多數(shù),子房下位,心皮8個,嵌入于膨大的花托頂端,柱頭圓盤狀,扁平,略向下凹入。漿果球形,海綿質(zhì),污紫紅色,密生尖刺,與花蕾均形似雞頭。種子球形,黑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池沼及湖泊中,水底須為疏松粘泥,否則不宜生長。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堆積漚爛果皮,取出種子,洗凈曬干,磨開硬殼取仁,曬干。根隨用隨采。
食用方法 種仁外殼堅韌,可以炒來吃,像炒板栗一樣炒,味道比較淡。還可以釀酒??梢阅コ煞蹃沓?。還可以像蓮子一樣做湯。生吃有澀味。功效類似蓮子,藥性不如蓮子。
雞頭蓮的莖桿采摘后去皮,顏色有紅里透白白,可以直接生吃,粗細如大蔥,味道淡甜清爽。生吃時最好挑顏色白的粗大些的。也可以做各種烹飪,炒、蒸為主。
雞頭蓮莖桿與荷葉梗相似,中空有篩孔,而且擰斷也有絲相連。炒著吃比蓮藕別有味道。
野菜圖片及介紹--刺莧菜
別名 刺莧、野莧菜、野刺莧、假莧菜、豬母刺、白刺莧
來源 為莧科莧屬植物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 L.,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莖直立,有分枝,無毛或疏生短毛,綠色或紅色。單葉互生,具柄,柄長1-8厘米,基部兩側(cè)各有一刺,刺長0.5-1厘米,葉片菱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頂處有小針刺,基部楔形,全緣。夏、秋開淡綠色或綠白色花,簇生于葉腋或排成頂生或腋生稠密的穗狀花序,花單性或雜性,苞片窄披針形,部分苞片變成尖刺,花被片5,長卵形,端尖,雄花有雄蕊5個。胞果矩圓形,蓋裂。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村邊、路旁、草坡上。分布于華東、華西、西南、以及陜西、河南、湖南等地。
采集加工 3-5月采摘嫩莖葉,可晾干做成干菜。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29,維生素B2 0.11,維生素C 105
食用方法 春天采摘嫩芽。食用方法與莧菜相同。注意采摘時不要帶刺。一般來說嫩芽不帶刺。華東地區(qū)除炒來吃、撈水涼拌外,經(jīng)常做湯,雞蛋野莧菜湯??诟斜纫话阋扒{菜更好,營養(yǎng)價值也更高。做霉菜梗:一般夏秋時期采摘莖桿,去枝葉,去刺。洗凈,切成3-5厘米段,放入罐中,密封,一般一星期就可以食用。味道鮮美,可以蒸臭豆腐,也可直接蒸煮。不過有刺激性氣味,有些人可能受不了。
其他 綠莧、反枝莧也常作野菜食用。
野菜圖片及介紹--艾蒿
來源 為菊科艾屬植物野艾蒿Artemisia vulgaris L.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時為半灌木狀,植株有香氣。主根稍明顯,側(cè)根多;根狀莖稍粗,直徑4-6毫米,常伏地,有細而短的營養(yǎng)枝。莖少數(shù),成小叢,稀少單生,高50-120厘米,具縱棱,分枝多,長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莖枝被灰白色蛛絲狀短柔毛。葉紙質(zhì),上面綠色,具密集白色腺點及小凹點,初時疏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后毛稀疏或近無毛,背面除中脈外密被灰白色密綿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寬卵形或近圓形,長8-13厘米,寬7-8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長柄,花期葉萎謝;中部葉卵形、長圓形或近圓形,長6-8厘米,寬5-7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或第二回為深裂,每側(cè)有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長3-7厘米,寬5-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的小裂片或深齒裂,長3-7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邊緣反卷,葉柄長1-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托葉;上部葉羽狀全裂,具短柄或近無柄;苞片葉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尖,邊反卷。頭狀花序極多數(shù),橢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5毫米,有短?;蚪鼰o梗,具小苞葉,分支的上半部排成密穗狀或復穗狀花序,花后頭狀花序多下傾。瘦果長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區(qū)的路旁、林緣、山坡、草地、山谷、灌叢或河湖邊草地。
制作方法 把野艾蒿用開水摻熟,撈起去水,弄碎,加進糯米粉揉成團,做劑子??勺鲌F圓、餅、餃子等糕點。
野菜圖片及介紹--泥胡菜
別名 剪刀草、石灰菜、絨球、花苦荬菜、苦郎頭
來源 菊科泥胡菜屬植物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 Bunge.,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圓柱形。莖直立,高30-60厘米,有縱溝紋,略被綿毛。葉互生,葉片倒皮針狀卵圓形,羽狀深裂或琴狀分裂,長10-20厘米,近基部裂片窄,頂端的較大,上面綠色,下面白色而被綿毛,下部葉有時卵形而近全緣,具長柄,最上部的葉小,條形,近全緣或窄裂。夏季開花,紫色,頭狀花序頂生,圓錐狀,有梗,總苞鐘狀,徑12-16毫米,苞片多數(shù),條狀披針形,背面有龍骨狀的附屬體,花托有刺毛,花全部管狀,雄蕊著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瘦果有縱棱15條,冠毛白色,長約10毫米。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灌叢草地、路旁、溪邊、村落庭院邊緣處常見。我國南北各地大都有分布。
采集加工 春、夏季可采集,洗凈,鮮用。
制作方法 把泥胡菜用開水摻熟,撈起去水,弄碎,加進糯米粉揉成團,做劑子??勺鲌F圓、餅、餃子等糕點。泥胡菜可以撈水后炒來吃或涼拌。
野菜圖片及介紹--諸葛菜
別名 二月蘭
來源 為十字花科諸葛菜屬植物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L.) O. E. Schulz.,嫩莖葉可食用。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有霜粉,無毛。莖圓柱形,直立,不分枝或莖部分枝。基生葉或下部葉有柄,大頭羽狀分裂,長3-8厘米,寬1.5-4厘米;頂裂片大,圓形或卵圓形,基部心形,邊緣有波狀鈍齒;側(cè)生裂片小,2-4對,歪卵形;莖上部葉狹卵形或矩圓形,不裂,基部兩側(cè)耳狀,抱莖??偁罨ㄐ蝽斏?;花淡紫紅色,直徑2-3厘米;瓣片倒卵形或近圓形,向基部逐漸狹細成絲狀爪。長角果線形,長7-10厘米,具4棱,先端有1.5-2.5厘米長的果喙;種子排成1列,卵狀矩圓形,長約2毫米,黑褐色。
生境與分布 喜生于山地、平原、路旁、地邊或雜木林林緣。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 3.22,維生素B2: 0.16,維生素C 59。
食用方法 春夏和初秋采摘嫩莖葉,開水燙后,漂去苦水,即可炒食。
野菜圖片及介紹--野莧菜 別名 細莧、白莧、皺果莧 別名 苦荬、小鵝菜、苦菜 別名 水玉簪、肥菜、合菜 別名 刺兒菜、刺菜、曲曲菜、青青菜、薺薺菜、刺角菜、白雞角刺、小雞角刺、小牛扎口、野紅花 別名 破布艾、魚膽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 別名 野茨菇、山茨菇 別名 地黃瓜、水白地黃瓜、小犁頭草 別名 萎蕤、玉參、尾參、鈴鐺才、小筆管菜、甜草根、靠山竹 別名 黃花地丁、婆婆丁 別名 苦菜、敗醬草、小薊、苦苣菜、取麻菜 別名 魚鰍串、泥鰍串、雞兒腸、田邊菊、路邊菊、蓑衣蓮、脾草 別名 革命菜、飛機菜、假茼蒿、野茼蒿 別名 奶參、羊乳、山海螺、白蟒肉、狗頭參、乳頭薯、乳薯 別名 苦菜、葉菜、苦葉菜、野苦菜、四季菜、萌菜、真萌菜、癩頭婆、梅樹草、火罐草 別名 車轱轤菜、牛舌草、豬耳朵草、客媽兜、田波菜、蛤蟆葉 別名 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梔子 別名 活血丹、金錢草、金錢薄荷、落地金錢、肺風草、十八缺、透骨消 別名 面根藤、小旋花、盤腸參、鋪地參 別名 水芹菜 別名 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 別名 人字草、三葉人字草、掐不齊、老鴉須、鋪地錦、白斑鳩窩、細花草 別名 馬蹄決明、鈍葉決明、假綠豆、草決明 別名 老白花、洋紫荊、豬跡羊蹄甲 別名 地瓜香、玉札、山棗子 別名 龍芽草、脫力草、狼牙草、金頂龍牙、黃龍尾、毛腳茵 別名 鵝腸菜、鵝兒腸、抽筋草 別名 藤蘿菜、藤七、紅藤菜、藤菜、滑菜果、潺菜、寸金丹、胭脂菜、胭脂豆、軟姜子、粘藤、白虎下須、猴子七 別名 淮牛膝、牛踝膝、山莧菜、對節(jié)草、紅牛膝、杜牛膝、土牛膝 別名 粉仔菜、灰條菜、灰灰菜、白藜、灰藜 別名 大萹蓄、鳥蓼、扁竹、竹節(jié)草、豬牙草、道生草 別名 田字草、四葉草、四葉蓮、四葉菜、四葉蘋、十字草、破銅錢、水銅錢 別名 野雞冠花、狗尾花、狗尾莧、牛尾巴花子 別名 馬齒菜、馬莧菜、豬母菜、瓜仁菜、瓜子菜、長壽菜、馬蛇子菜 別名 竹節(jié)菜、竹葉菜、鴨鵲草、耳環(huán)草、藍花菜、翠蝴蝶、三角菜、三莢菜、桂竹草、藍花水竹草、淡竹葉 別名 野薤、野蒜、薤白頭、野白頭 別名 鴨腳板、鵝腳板 野菜圖片及介紹--積雪草 別名 崩大碗、馬蹄草、雷公根、蚶殼草、銅錢草、落得打 別名 野菜子、鐵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 別名 花商陸、見腫消、土冬瓜、抱母雞、土母雞、地蘿卜、章柳、金七娘、莪羊菜、山蘿卜 別名 貓蕨、小貫仲、紫萁貫仲、高腳貫仲、老虎臺、老虎牙、月亮葉、雞心貫仲 野菜圖片及介紹--蕨 別名 蕨菜、如意菜、狼萁 野菜圖片及介紹--魚腥草 別名 側(cè)耳根、豬鼻孔、臭草、魚鱗草 別名 黃花麴草、清明菜、田艾、佛耳草、土茵陳、酒曲絨 別名 枕頭草、粽子菜、三角草、薺薺菜、菱角菜、地菜、上巳菜
來源 為莧科莧屬植物綠莧Amaranthus viridis L.凹頭莧A. lividus Linn.,以全草及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綠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白色,較莖稍粗。莖少分枝,有條紋,細弱,淡綠色或綠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3-6厘米,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9厘米,寬2.5-6厘米,先端鈍尖或微缺,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兩面光滑,上面常有一V字形白斑,葉脈下面特明顯。夏、秋季開淡黃綠色小花,單性或雜性,為腋生穗狀花序,或集成大型稀疏的頂生圓錐花叢,花被3片,膜質(zhì),雄蕊3。胞果圓形,扁平,不開裂。種子扁長形,黑色有光澤。圖示為綠莧。
2.凹頭莧(野莧菜、光莧菜):全株無毛,葉卵形或菱狀卵形,頂端鈍圓而有凹缺,基部寬楔形。
生境與分布 生于庭院、路旁等處。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29,維生素B 0.11,維生素C 105
食用方法 3-5月采嫩莖葉,其味比栽培的莧菜更美??闪栏勺龀筛刹?。
其他 刺莧、反枝莧也常做野菜,均為田邊、曠地常見雜草。
來源 為菊科苦苣菜屬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無毛或上部疏生腺毛。葉柔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厘米,寬3-6厘米,羽狀深裂、大頭狀羽狀全裂或羽狀半裂,頂裂片大或與側(cè)裂片等大,少有葉不分裂的,邊緣有刺狀尖齒,下部葉有具翅短柄,基部擴大抱莖。中部及上部葉無柄,基部寬大呈戟狀耳形而抱莖。頭狀花序在莖端排成傘房狀,?;蚩偘虏渴枭倜?;總苞鐘狀,長10-12毫米,寬6-10毫米,暗綠色;總苞片3層,背部疏生腺毛并有微毛;舌狀花黃色,兩性,結(jié)實。瘦果長橢圓狀倒卵形,壓扁,褐色或紅褐色,邊緣具微齒,兩面各有3條隆起的縱肋;冠毛白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村舍附近,也有栽培。分布于全國各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7.66,維生素B 0.25,維生素C 52
食用方法 3-8月采嫩苗或嫩莖葉,先用開水燙過,再用清水漂洗,炒食或加醬拌食,也可摻米煮菜粥食用。
來源 為雨久花科雨久花屬植物鴨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Presl.窄葉鴨舌草M. vaginalis Presl var. plantaginea (Roxb.) Solms-Laub.少花鴨舌草M. vaginalis Presl var. pauciflora (Blume) Merr.,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鴨舌草:水生草本。地下莖短或稍長,半匍匐。葉叢生,葉柄極長,達17厘米,中下部鞘狀,中部常膨大,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秋季開花,花藍色帶紅,花序由葉鞘膨大部分抽出,總狀花序有花3-12朵,花長約1厘米,花梗與花等長或稍短,花被6片,外輪較內(nèi)輪小,雄蕊6,不等長,1個最長,并在花絲上部有鉤齒狀突起,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蒴果長卵形,長約12毫米。基部有一輪宿存花被,先端有短喙。圖示為鴨舌草。
2.窄葉鴨舌草:葉窄,近披針形。
3.少花鴨舌草:葉窄,少花,約1-4朵。
生境與分布 生于池邊、水田、水溝的淺水中。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四川、云南各省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6.17,維生素B 0.44,維生素C 78
食用方法 春夏季節(jié),采摘嫩莖葉,經(jīng)開水燙后炒食。
來源 為菊科刺兒菜屬植物小薊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以全草、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莖基部生多數(shù)須根。根狀莖細長,先直伸后匍匐,白色,肉質(zhì)。莖直立,微紫色,有縱槽,被白色柔毛,上部稍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鈍,有刺尖,基部圓鈍,全緣或微齒裂,邊緣有金黃色小刺,兩面均被有綿毛,開花后下部葉凋落。春、夏季開花,頭狀花序頂生,直立,花單性,雌雄異株,管狀花,紫紅色,雄花花序較小,有不育雌蕊,雌花序較大,有不育雄蕊。瘦果橢圓形或長卵形,冠毛羽毛狀。
生境與分布 生于丘陵、坡地,為常見雜草,全國各地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1.87,維生素B 0.30,維生素C 39
食用方法 春夏季可采嫩苗,炒食或做湯,味很好。
來源 為菊科飛蓬屬植物小飛蓬Erigeron canadensis L.,以全草或鮮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綠色,有縱紋,具脫落性的毛,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基部葉近匙形,長7-10厘米,寬1-1.5厘米,邊緣齒裂或全緣,有緣毛;上部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秋季開小花,頭狀花序徑約5毫米,具柄,單岐聚傘排列,總苞薄片條形,外圍舌狀花多層,白色,雌性,花冠舌片直立,中央管狀花白色或黃色,兩性花。瘦果略有毛。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生于山坡、路旁、草叢中。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5.76,維生素B 1.38,維生素C 39
食用方法 1-6月采嫩莖葉,開水燙后,用清水漂去異味,炒食。
來源 為天南星科刺芋屬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 (L.)Thwaites.,以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1米。根狀莖橫走,圓柱狀,徑約2.5厘米,白色,肉質(zhì),多節(jié),節(jié)上生不定根。無莖,葉基生,葉柄圓柱形,長60-120厘米,有稀疏鉤刺,基部稍擴大成鞘狀,葉片革質(zhì),變異甚大,幼時戟形或箭形,基部有長而稍外展的裂片,老葉半圓形,長15-45厘米,寬常大于長,不規(guī)則3-7羽狀深裂,基部淺心形,裂片披針形,上面平滑,下面沿脈有疏刺。夏季開花,花葶單生,頂生肉穗花序,佛焰苞窄長,長20-35厘米,血紅色,肉質(zhì),旋鈕狀,僅于基部張開,肉穗花序長約2.5厘米,花密生,兩性,花萼4-6片,雄蕊4-6,花絲短,扁平,子房卵形,花柱粗厚。漿果多數(shù),倒圓錐形,有5-6棱,果穗長5-10厘米,寬約2.5厘米,佛焰苞脫落。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田邊、溝邊、陰濕草叢中。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0.62,維生素B 1.23,維生素C 82
食用方法 4-5月采嫩頭或嫩葉,洗凈切碎后直接炒食。
來源 為堇菜科堇菜屬植物堇菜Viola verecunda A. Gray.,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無毛草本,高20-30厘米。根狀莖短細柔弱。莖通常由基部分成數(shù)枝,纖細,主莖斜升,上部有少數(shù)分枝?;~有長柄,與莖生葉同形,于開花時脫落;莖生葉疏離,有長柄,向上柄漸短,葉片心狀卵形至腎形,長2-3厘米,寬1.5-3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有鈍齒;托葉長方披針形,有疏齒或近全緣。下初開淡紫白色花,直徑約12毫米,單獨腋生;花梗長約為葉柄的2倍,中部有條形小苞片一對;萼片5,長方披針形,長約4毫米,基部有半圓形附器;花瓣長方倒卵形,長6-8毫米,下面一瓣有短圓形距,瓣有紫色條紋;柱頭有明顯的邊。蒴果小,橢圓形,長6-8毫米。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區(qū)。生于田坎、山坡、水溝陰濕處。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8.43,維生素B 0.52,維生素C 183
食用方法 4-5月采嫩苗或嫩尖,用開水燙過后炒食,也可涼拌或做餡。
來源 為百合科黃精屬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 var. pluriflorum (Miq.) Ohwi.,以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狀莖橫生,肥厚,黃白色,長柱形,直徑10-15毫米,多節(jié),節(jié)間長,密生多數(shù)須根。莖單一,稍斜立,具縱棱,光滑無毛,綠色,有時稍帶紫紅色。單葉互生,呈兩列,葉柄短或幾無柄,葉片橢圓形或窄橢圓形,長6-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粉綠色,中脈隆起。夏季開花,花腋生,單一或兩朵生于長梗頂端,花梗俯垂,長12-15毫米,無苞片,花被管窄鐘形,綠白色,先端裂為6片,雄蕊6,花絲白色,花藥黃色,不外露,子房上位,3室,花柱單一,線形。漿果熟時紫黑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陰濕處,林下及灌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94,維生素B 0.43,維生素C 232
食用方法 4-6月采莖葉包卷成錐狀的嫩苗,用開水燙過后炒食或做湯;春秋二季可挖根莖,去須根蒸食。果實有毒,不能吃。
來源 為菊科蒲公英屬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含白色乳汁,全體被白色疏軟毛。根深長,單一或分支,外皮黃棕色。葉基生,排列成蓮座狀,葉柄基部兩側(cè)擴大成鞘狀,葉片條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窄下延至葉柄呈窄翅狀,葉緣淺裂或不規(guī)則羽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綠色或在邊緣帶淡紫色斑痕,被白色蛛絲狀毛。早春及晚秋開花,花葶1-3枝由葉叢抽出,密被白色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總苞鐘狀,長1.2-1.8厘米,總苞片多層,總苞片先端有角狀突起,均為綠色,邊緣白膜質(zhì)或略帶粉紅色,緣具蛛絲狀毛,頂端尤多,花冠黃色,兩性,全為舌狀花,長1.5-1.8厘米,寬2-2.5厘米,先端平截,5齒裂,下部1/3連成管狀,無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花藥合生成筒狀,包于花柱外,藥隔向上引伸,藥室基部有尾,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線形,柱頭2深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長4-5毫米,外具縱棱,并有橫紋相聯(lián),先端有喙,上部延長成細柱狀,頂端著生白色冠毛,細軟,長約7毫米,果全部有刺狀突起,熟時淡黃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等向陽處。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4.15,維生素B 0.63,維生素C52
食用方法 3-5月采嫩苗,開水燙過,冷水漂洗,炒食、做湯或涼拌,也可采花做湯。
來源 為菊科苦苣菜屬植物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 ssp. brachyotus Kitam.裂葉苣荬菜S. arvensis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苣荬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具乳汁。地下根狀莖匍匐,著生多數(shù)須根。地上莖直立,少分枝,平滑。葉互生,無柄,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16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有小刺尖,基部呈耳狀抱莖,邊緣呈波狀尖齒或有缺刻,上面綠色,下面淡灰白色,兩面均無毛。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少數(shù),在枝頂排列成聚傘狀或傘房狀,頭狀花序直徑2-4厘米,總苞及花軸具白綿毛,總苞片4列,最外一列卵形,內(nèi)列披針形,其長倍于外列,全部為舌狀花,鮮黃色,舌片條形,先端齒裂,雄蕊5,藥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深裂,花柱及柱頭皆被白色腺毛。瘦果側(cè)扁,有棱,有與棱平行的縱肋,頂端有多層白色冠毛。圖示為苣荬菜。
2.裂葉苣荬菜(牛舌頭、山苦荬):莖有縱溝紋,葉片具稀疏的缺刻或淺羽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圓鈍,基部漸窄成柄,莖生葉無柄,秋季開花。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地邊、庭院、田野。苣荬菜多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裂葉苣荬菜多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等溫暖地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4.36,維生素B 0.27,維生素C 33
食用方法 春夏采嫩苗,洗凈炒食,或拌醬生吃,脆嫩可口,略有苦味,長大時可摘嫩莖葉,用開水燙軟后炒食,有清涼去火作用。
來源 為菊科馬蘭屬植物馬蘭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匐平臥,白色有節(jié)。初春僅有基生葉,莖不明顯,初夏地上莖增高,基部綠帶紫紅色,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近于無柄,葉片倒卵形或橢圓至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尖、漸尖或鈍,基部漸窄下延,邊緣羽狀淺裂或有極疏粗齒,并有糙毛,近頂端葉漸小且全緣。秋末開花,頭狀花序,著生于分枝頂端,直徑約2.5厘米,總苞半球形,長4-5毫米,寬約1厘米,苞片2-3列,近等大,略帶紫色,邊花舌狀,一層,舌片長8-10毫米,寬1.5-2毫米,淡藍紫色,中部花管狀,長約3.5毫米,黃色,被密毛。瘦果扁平倒卵狀,冠毛較少,長0.1-0.3毫米,弱而易脫落。
生境與分布 野生于低山區(qū),水溝邊、河邊濕地、田坎處。分布南方各省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32,維生素B 0.05,維生素C 46
食用方法 早春3-4月采摘嫩苗或嫩葉,開水燙后,涼拌或炒食,清香味美。
來源 為菊科土三七屬植物滿天飛Gynura crepidioides Bebth.,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莖無毛,有淺溝紋。葉具長柄,柄長2-2.5厘米;葉片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7-12厘米,寬4-5厘米,先端銳尖或漸漸,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淺裂,兩面近無毛。夏季開粉紅色花,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少數(shù),在枝頂聚成窄圓錐狀,總苞圓柱形,長約1厘米;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邊緣膜質(zhì),頂端有小束花,基部有數(shù)片小苞片;花全部管狀;兩性,花冠頂端5齒裂;瘦果窄圓柱形,赤紅色,有線條,被小毛,冠毛豐富,白色。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qū)。生于山坡、荒地、路旁、林邊、溝谷的雜草叢中。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60,維生素B 0.27,維生素C 56
食用方法 春夏秋三季均可采嫩苗或嫩莖葉,洗凈,炒食,甜滑可口。
來源 為桔??泣h參屬植物四葉參Codonopsis lanceolata Benth. et Hook.,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宿根纏繞藤本,長達2米以上,全株含有乳白色的液汁和有特殊的臭味。根粗壯肥大,圓錐形或紡錘形,外表黃白色,有皺紋,肉質(zhì),有少數(shù)須根。莖細長,多分枝,無毛,帶紫色。莖生葉互生,細小,著生在側(cè)枝頂端的葉常四片簇生,菱狀卵形、長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大小多變,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7-8月開花,花多單生,偶成對生于側(cè)枝頂端,具短梗,萼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寬5-8毫米,綠色,花冠寬鐘形,徑為2厘米,5裂,裂片先端反卷,黃綠色,內(nèi)有紫褐色斑點,雄蕊5,花絲粗短,子房下位,花柱短,柱頭3裂。蒴果扁圓錐形,有宿萼。種子有膜質(zhì)翅。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溝洼潮濕處及灌木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各省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14.4,維生素B 0.49,維生素C 59
食用方法 春夏季可采嫩苗或嫩葉,開水燙過,再用清水泡數(shù)小時后撈出,炒食;秋季挖根,可煮食或炒食,味甜可口,也可腌成咸菜。
來源 為敗醬科敗醬屬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以全草、根狀莖、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白花敗醬: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根部有強烈的臭黃豆氣。莖直立,上部稍有分枝,被倒生的白色粗毛。葉對生,卵形,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基生葉也有羽狀分裂,兩面均有粗毛,下部葉有翼柄,上部葉近無柄。8-10月開花,花排列為聚傘花序,多分枝,集成傘房狀的圓錐花叢,苞片狹窄,離生,花冠白色,5裂,凋謝時局部變黃色。10-12月果熟,果實倒卵形,背部有一小苞片所成的圓翼。
生境與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疏林下或林園、溪谷兩旁、郊野路邊草叢中。分布于我國東部、北部、中南、西南等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4.94,維生素B 0.61,維生素C 98
食用方法 3-7月采摘嫩莖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后炒食,或曬干制成干菜。
來源 為車前科車前屬植物車前Plantago asiatica L.,種子或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光滑或稍有毛。根狀莖短,有多數(shù)須根。葉基出,叢生,直立或展開,葉柄幾與葉片等長,基部擴大,葉片寬橢圓形或卵形,長4-15厘米,寬3-9厘米,有5-7條平行的弧形脈,全緣或有不規(guī)則的波狀淺齒。夏、秋間開淡綠色小花,花葶數(shù)條,從葉叢中抽出,有縱棱,穗狀花序長可達20厘米,每花有1三角形宿存苞片,花萼基部稍合生,萼片4,花冠管卵形,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向外反卷,雄蕊4,花藥先端有三角形凸出物,雌蕊1,花柱有毛。蒴果卵狀圓錐形,近中部周裂,種子細小,4-9粒,徑1-2毫米,黑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路旁、河邊陰濕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5.19,維生素B 0.08,維生素C 39
食用方法 春夏季可采嫩苗或嫩葉,先用開水燙軟,再用清水泡幾小時,撈出炒食或做湯,味很好。
別名 地骨皮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1-2米,全體光滑無毛。主根長,有支根,外皮黃褐色,粗糙。莖多分支,枝條細長,先端通常彎曲下垂,外皮灰色,小枝常刺狀。葉互生或有時簇生,有短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菱狀卵形,長2-6厘米,寬0.6-2.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窄楔形,全緣。夏季開花,花單生或3-5多簇生于葉腋,花冠漏斗狀,淡紫色,先端5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條紋,筒內(nèi)雄蕊著生處有毛一輪,雄蕊5,挺出花外,花藥丁字狀著生,花盤5裂,圍繞子房下部,子房2室,花柱細長伸出花外。漿果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0.5-2厘米,熟時深紅色至桔紅色,種子多數(shù)。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原野及山野陽坡,多為栽培。我國南北各省區(qū)均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5.90,維生素B 0.21,維生素C 69
食用方法 春夏秋季可采幼嫩莖葉,加糖、醋炒食或切碎摻粉蒸食,嫩葉燒豆腐,味香可口,果實(枸杞子)為著名滋養(yǎng)強壯藥。
來源 為茜草科梔子屬植物梔子Gardenia jaasminoides Ellis.,以果實和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高可達2米。根淡黃色。莖多分枝。葉對生或三葉輪生,披針形,長7-14厘米,革質(zhì),光亮,托葉膜質(zhì),在葉柄內(nèi)側(cè)通常兩片聯(lián)合成筒狀,包圍小枝。夏初開花,花單生于枝端或葉腋,較大,花萼綠色,圓筒形,基部漸窄,先端有數(shù)個裂片,筒部與裂片近于等長,花冠開放后呈高腳碟狀。通常6瓣,有時5-7瓣,栽培者常見重瓣,白色,肉質(zhì),有香氣,雄蕊通常6,有時稍多,無花絲,藥條形,子房1室,下位,胚珠多數(shù)。蒴果到卵形或橢圓形,秋季果熟時金黃色或橘紅色,長2.5-4.5厘米,有翅狀縱棱5-8條,頂端有5-8條窄披針形宿存花萼,長與果幾相等。
生境與分布 喜生于地山坡溫暖陰濕處。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省,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暫時無資料。
食用方法 5月采花,花瓣開水燙后清水漂洗1-2小時,撈出擰干后炒食,味清香可口。
來源 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達80厘米,有清涼濃香。根狀莖細長,白色或白綠色。地上莖基部稍傾斜向上直立,四棱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并散生腺鱗。葉對生,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尖鋸齒,兩面有疏短毛,下面并有腺鱗。夏季開花,花小,腋生輪傘花序,苞片較花梗及萼片稍長,條狀披針形,花萼鐘狀,外被疏短毛,先端5裂,裂片銳尖,花冠二唇形,淡紅紫色或白色,長4-5毫米,上唇二淺裂,下唇3裂,長圓形,雄蕊4,近等長,與雌蕊的花柱均伸出花冠之外。小堅果長圓形,長1毫米,褐色,藏于宿萼內(nèi)。
生境與分布 生于水邊濕地、水溝邊、河岸、山野濕地。分布于全國各地,并廣為栽培。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7.26,維生素B 0.14,維生素C 62
食用方法 春夏季可采嫩莖葉,開水燙后涼拌或炒食,也可加入面粉蒸食,曬制干菜。
來源 為唇形科連錢草屬植物連錢草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匍匐草本,高5-20厘米。莖細長,四棱形,有分枝,節(jié)著地生根,枝梢直立,被短柔毛。葉對生,有柄,葉片圓形或腎形,長1-3厘米,寬1.5-3厘米,基部心形,邊緣有圓齒,兩面脈上均有短柔毛。春、夏開花,輪傘花序腋生,每輪有花2-6朵。苞片鉆形,頂端有芒。花萼筒狀,長約8-10毫米,有5齒,齒端有芒,外面和齒緣上均有白色細毛,花冠二唇形,紫紅色或淡紫色,長1.2-2厘米,冠管細,上唇短,倒心形,頂端有深凹,下唇有3裂片,側(cè)裂橢圓形,中裂最大,倒心形,頂端有凹,雄蕊4,二強,花絲頂端分2枝,其中一枝著生花藥,藥室叉開成直角,花柱光滑,柱頭2裂。小堅果長圓形,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潮濕陰蔽的溝邊、山野、草叢及林緣。分布幾遍全國各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4.15,維生素B 0.13,維生素C 56
食用方法 春季采嫩莖葉,開水燙后,清水漂過炒食。
來源 為旋花科打碗花屬植物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以根狀莖及花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纏繞草本,長10-50厘米。根狀莖細圓柱形,生于地下較深處,白色。莖纏繞或匍匐,有棱角,通常由基部起分枝。葉互生,具長柄,葉片戟形或三裂,側(cè)裂片短尖,常有二淺裂,中裂片三角形或披針形,長3.5-5厘米,寬1.5-3厘米。夏季開花,花單生葉腋,具長花梗,苞片2枚,緊貼萼外,大形,綠色,宿存,花冠漏斗狀,淡粉紅色,雄蕊5,雌蕊1。蒴果卵圓形,微尖,光滑無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溪邊或湖邊潮濕處,長成片生長。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8.30,維生素B 0.07,維生素C 78
食用方法 4-5月采嫩莖葉,開水燙后炒食或煮食,也可作湯。
來源 為傘形科水芹屬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少花水芹O. benghalensis (Roxb.) Kurz.,野水芹O. rivularis Dunn.,以根及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多年生草本,高15-80厘米,無毛。莖基部匍匐,節(jié)上生須根,上部直立,中空,圓柱形,具縱棱?;~叢生,葉柄長7-15厘米,基部呈鞘狀,葉片一至二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邊緣有不整齊尖齒或圓鋸齒,莖生葉相同而較小。夏季開白色小花,復傘形花序頂生,和葉呈對生狀,由6-20個小傘形花序組成,總梗長2-16厘米,無總苞,小總苞片2-8,線狀。雙懸果橢圓形或近圓錐形,果棱顯著隆起。圖示為水芹。
2.少花水芹:葉柄長2-7厘米,葉最終裂片長0.6-2厘米,卵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cè)生小葉基部偏斜,邊緣有鈍齒,花白色,小傘形花序4-10,略帶紫色暈。雙懸果淡黃褐色,光滑。
3.野水芹(溪岸水芹):葉具兩型,最終裂片為條形,全緣。
生境與分布 生于低濕地方或水溝中。水芹分布幾遍全國,時有栽培。少花水芹分布于江西、臺灣、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野水芹分布于貴州、云南。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1.03,維生素B 0.07,維生素C 46
食用方法 從春至秋采嫩苗或嫩莖葉,炒食或開水燙過涼拌食用,風味很好。
其他 產(chǎn)于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qū)的毒芹有劇毒,誤食往往致死,其生長環(huán)境與水芹相同,幼苗的葉形也與水芹相似,應(yīng)特別注意識別。區(qū)別點是:水芹莖和葉柄有銳棱,而毒芹莖和葉柄圓筒形,中空,有細溝。
來源 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以樹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有時蔓生狀,高2-3米。莖直立或攀援,枝條灰褐色,具明顯皮孔,干、枝常有短而粗壯的彎刺。掌狀復葉3-5出,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細長有刺,小葉倒卵形或披針形,長3-8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鈍細鋸齒,上面深綠色,葉脈及邊緣有剛毛,下面淺綠色,有小鉤刺,脈腋有淡棕色毛簇。夏秋開黃綠色小花,花梗纖細,傘形花序1-2腋生或生于枝端,小花梗纖細,萼邊緣有5齒,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2-3室,花柱2-3,絲狀,分離,開展。漿果近球形,側(cè)扁,熟時紫黑色,長約6毫米。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叢及溝谷林邊。主要分布于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區(qū),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貴州、云南也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5.40,維生素B 0.52,維生素C 121
食用方法 春季采初發(fā)的嫩芽和幼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也可曬干菜。
來源 為堇菜科堇菜屬植物犁頭草Viola japonica Langsd.或長萼堇菜 V.inconspicua Blume.,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犁頭草:多年生無莖草本。主根白色,粗短。葉基生成叢,具長柄,柄上有毛或無毛,葉片下延成窄翅,托葉白色,長漸尖,有疏淺齒。葉片長卵形或三角卵形,長2-6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具鈍齒,背面稍帶紫色,兩面有毛或無毛。夏初開淡紫色花,花葶數(shù)條,長6-12厘米,中部有線狀小苞片2枚,花左右對稱,花萼5,基部延成附屬物,其上常有鈍齒,花瓣5,一瓣較大,具距,距長5-7毫米,雄蕊5,花藥貼合,圍繞花柱之外,下部2雄蕊有蜜腺,深入距內(nèi),子房具3個側(cè)膜胎座。蒴果長圓形,裂瓣有棱溝。
2.長萼堇菜:本種的葉為三角卵形或舌狀三角型,較寬,基部寬心形,稍下延于葉柄,具2垂片,葉通常兩面無毛,上面有乳頭狀白點,托葉通常全緣。下面兩片萼片的頂端有小齒,花瓣淡紫色,略帶紅色,距短,長3毫米。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5.29,維生素B 0.32,維生素C 281
食用方法 春季和初夏采嫩苗或嫩尖,開水燙過,炒食或做湯,也可摻入面粉蒸食。
來源 為豆科雞眼草屬植物雞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直立,分枝多,被白色向下生長的毛。三出復葉互生,有披針形托葉2片,小葉長橢圓形,長0.5-1.5厘米,寬3-8毫米,先端渾圓,有小突刺,基部楔形,全緣,中脈及葉緣具白色長毛,葉脈羽狀,呈“人字形”,掐之不齊。夏日葉腋生花,1-3朵,花梗長約6毫米,小苞片4,花梗下面著生1枚,萼下著生3枚,花萼鐘狀,深紫色,蝶形花冠淺玫瑰色,長不及1厘米,翼瓣與龍骨瓣末端有深紅色斑點,花冠和雄蕊在果時脫落。莢果卵狀矩圓形,長約4毫米,通常較萼稍長或長不超過花萼的一倍,頂端有小喙。種子1粒,黑色,有棕色斑點。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林緣、田邊、以及溪旁等處。分布于東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6.23,維生素B 1.41,維生素C 340
食用方法 5-6月間采嫩莖葉,開水燙后炒食或做湯,種子可煮食,葉還可作粗茶。
來源 為豆科決明屬植物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L.,以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達2米,通體被有短柔毛。莖基部木質(zhì)化。雙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托葉早落,有小葉2-4對,在下面兩小葉之間的葉軸上有長形腺體,小葉片倒卵形,長1.5-6.5厘米,寬0.8-3厘米,先端圓鈍,有小凸尖,基部楔形,全緣,幼時兩面疏生柔毛,小葉柄短。夏季開花,花成對腋生,小花梗長1-2厘米,萼片5,分離,花冠鮮黃色,花瓣5,下面兩片稍長,倒卵狀圓形,長約1.2厘米,有短爪,雄蕊10,長短不一,3個不育。莢果長線形,微彎,質(zhì)硬,稍四棱形,長15-24厘米,果柄長2-4厘米。種子多數(shù),菱狀方形,長3-4毫米,淺棕綠色,光亮,兩側(cè)面各有一條線形的淺色斜凹紋。
生境與分布 決明在全國廣大地區(qū)有栽培。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6.58,維生素B 0.14,維生素C 105
食用方法 4-5月采嫩莖葉炒食或做湯,夏季采花及嫩莢炒食,秋季采豆煮食。其葉可代茶飲用。種子入藥,有緩瀉作用,不宜多食。
來源 豆科羊蹄甲屬植物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L.,以根、樹皮、葉、花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半常綠小喬木,高達8米。單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圓形或?qū)捖研?,有時幾為腎形,先端2裂至葉片的1/4-1/2處,裂片近三角形,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或心形,兩面近無毛,主脈9-11條。春季開花,花時落葉或不全落,短總狀花序,花大芳香,粉紅色或白色,有紅紫色或黃色條紋,有短?;蚪鼰o梗,萼管狀,有絨毛,裂片1,佛焰苞狀,先端全緣或具5小齒,花瓣5,最上一片稍寬大,倒卵形,其余倒披針形,發(fā)育雄蕊5或3,子房有長柄,花柱長過雄蕊。莢果扁平,長15-25厘米,寬1.5-2厘米,種子10-15粒,扁平圓形,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叢林中,常栽培為行道樹。分布于福建、廣西、廣東、云南等省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葉)胡蘿卜素4.73,維生素B 0.58,維生素C 65
食用方法 1-5月采花,摘取花瓣直接炒食,花后采嫩葉和嫩豆莢,開水燙后炒食。
來源 為薔薇科地榆屬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einalis L.,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通體無毛。根狀莖粗,木質(zhì)化,生多數(shù)紡錘形或長圓柱形的根,外面紅褐色,斷面帶暗紅色。莖直立,上部分枝,時帶紫色。葉為單數(shù)羽狀復葉,基生葉較大,具長約6.5的柄,莖生葉互生,葉柄較短,托葉近鐮狀,有齒,小葉7-19片,矩狀橢圓形,基生葉上的小葉片為卵形或橢圓形,長2-7厘米,寬0.8-3厘米,上端小葉大,先端鈍,有小突尖,基部近心形或截形,邊緣有圓而銳的鋸齒,無毛,小葉柄短,基部具小托葉。夏季開花,花小而密集,穗狀花序呈頭狀、橢圓形或矩狀圓柱形,具有長梗,直立,5-8花序再排成疏散的聚傘狀,頂生,花被4裂,瓣狀,長約3毫米,暗紫紅色。雄蕊4,花柱比雄蕊短。瘦果橢圓形,長約3毫米,棕色,花被宿存,種子一粒。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山坡草地,林緣灌叢及田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8.30,維生素B 0.72,維生素C 229
食用方法 3-4月采摘嫩苗,夏秋季采嫩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數(shù)次去苦水,然后炒食,花穗也可食用。
來源 為薔薇科龍芽草屬植物龍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japonica(Miq.)Nakai.,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狀莖褐色,橫走,短圓柱狀,有時分歧,著生細長須根,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時,自短小的當年根狀莖先端生一冬芽,白色,圓錐形,向上彎曲。莖直立,綠色,老時帶紫色,上部分枝,有開展的長短兩種毛。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7-21片,大小相間排列,頂生小葉較大,橢圓狀卵星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兩側(cè)邊緣各有尖鋸齒7-13個(常為9-11個)兩面均綠色,有長柔毛,下面密布細小的金黃色腺點,上面腺點較少。夏季莖頂抽細長的總狀花序,上生許多黃色小花。苞片2,萼筒倒圓錐形,花瓣5,長方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10個或更多,心皮2個,貼合,上部露出兩個花柱。瘦果小,藏于外面有槽和頂端有一圈鉤刺的萼筒內(nèi)。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草坡、路旁。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7.01,維生素B 0.63,維生素C 157
食用方法 3-5月采嫩莖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數(shù)次,除去苦澀味后炒食。
來源 石竹科牛繁縷屬植物牛繁縷Malachium aquaticum (L.) Fries.,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莖下部伏臥,上部直立,節(jié)膨大,帶紫色。葉對生,下部葉有短柄,上部葉無柄或抱莖,葉片卵形或卵狀心形,長2-5厘米,寬1-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全緣。夏秋開白色小花,頂生二歧聚傘花序,花梗細長,有毛,萼、瓣均為5片,每片花瓣由頂端2深裂成二瓣狀,雄蕊10,子房上位,花柱5。蒴果卵形,先端5瓣裂,每瓣頂端再二裂。種子多數(shù),近圓形,褐色,稍扁,有多數(shù)凸點。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陰濕處或路旁田間草地。分布于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09,維生素B 0.36,維生素C 98
食用方法 春夏季可采嫩苗或嫩莖葉,開水燙后煮食或炒食。
來源 為落葵科落葵屬植物落葵Basella alba Linn.,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纏繞藤本,全體肉質(zhì),光滑無毛。莖長達3-4米,有分枝,綠色或淡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1-3厘米,葉片卵形或近圓形,長3-12厘米,寬3-11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全緣。春季至冬初開花,穗狀花序腋生,長5-20厘米,小苞片2,呈萼狀,矩圓形,長約5毫米,宿存,萼片5,淡紫色或淡紅色,下部白色,聯(lián)合成管,無花瓣,雄蕊5,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對生,花柱3。果實卵形或球形,長5-6毫米,暗紫色,多汁液,為宿存肉質(zhì)小苞片和萼片所包為。
生境與分布 我國南北各地皆有栽培。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2.88,維生素B 1.31,維生素C 85
食用方法 2-12月采摘嫩葉或嫩莖尖,洗凈炒食或與豆腐一起煮湯食用,鮮美可口。
來源 為莧科牛膝屬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7-1.2 米。根粗壯。圓柱形,栽培品長可達1米以上,土黃色。莖直立,四棱形,分枝,節(jié)膨大如膝蓋狀,被柔毛。單葉對生,有柄,葉片膜質(zhì),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兩面被柔毛。秋冬開黃綠色花,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后總梗延長,花序軸密被長柔毛,花開放后平展或下傾,苞片寬卵形,具芒,花后開展或反折,小苞片針刺狀,近基部兩側(cè)具耳狀邊緣,花被5,雄蕊5,退化雄蕊舌狀,邊沿波狀,遙短于花絲,頂端不撕裂。胞果矩圓形,長約2.5毫米。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屋旁、林緣、山坡草叢中。全國各省區(qū)均有分布。河南產(chǎn)淮牛膝質(zhì)量最佳。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6.79,維生素B 0.48,維生素C 111
食用方法 4-8月采嫩莖葉炒食,味美,助消化。
來源 藜科藜屬植物藜Chenopodium aldum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達60-120厘米。莖直立,粗壯,有棱和綠色或紫紅色條紋,多分枝,枝上升或開展。單葉互生,葉片菱狀卵形或披針形,長3-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常有不整齊的鋸齒,下面灰綠色,被粉粒。秋季開黃綠色小花,花兩性,數(shù)個集成團傘花簇,多數(shù)花簇排成腋生或頂生圓錐花序,花被5片,卵狀橢圓形,邊緣膜質(zhì),雄蕊5,柱頭二裂。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內(nèi)或頂端稍露,果皮薄和種子緊貼。種子雙凸鏡形,光亮。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間、路邊、曠野、宅旁等處。廣布于全國各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6.33,維生素B 0.34,維生素C 167
食用方法 春夏季可采嫩莖葉,先用開水燙過再用清水泡數(shù)小時后,炒食或做湯。大量或長期食用時有人會發(fā)生光過敏、浮腫或皮膚瘙癢。一般認為莖端有紅色粉粒的紅心紅葉更易引起反應(yīng),應(yīng)避免采食。
別名 首烏、赤首烏、鐵稱陀、紅內(nèi)消
來源 為蓼科蓼屬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以塊根、藤莖(稱為:夜交藤)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長可達3米余。宿根肥大,呈不整齊的塊狀,質(zhì)堅硬而重,外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或隆曲,切面為暗棕紅色顆粒狀,顯“云錦花紋”,莖纏繞,上部多分枝,常紅紫色,無毛。單葉互生,具柄,葉片為窄卵形至心形,長達7厘米,寬達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狀箭形、心形或截形,全緣或微波狀,托葉鞘干薄膜質(zhì),棕色,抱莖,易破裂而殘存。秋季開白色小花,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序分枝極多,花梗上有節(jié),苞片卵狀披針形,花被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3片肥厚,背部有翅,雄蕊8,較花被短。瘦果卵形至橢圓形,全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具3棱,黑色而光亮。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山坡石縫間,路旁土坎上。分布于全國各地。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7.30,維生素B 1.05,維生素C131
食用方法 春秋季采摘嫩葉,開水燙后炒食。塊根即何首烏,可制粉或釀酒。
來源 蓼科蓼屬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或其變種異葉蓼P. aviculare L. var. vegetum Ledeb.,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長10-50厘米,植物體有白色粉霜,莖平臥地上或斜上伸展,稀直立,基部分枝,綠色,具明顯溝紋,無毛,基部圓柱形,幼枝具棱角。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窄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5厘米,寬0.5-1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兩面均無毛,側(cè)脈明顯,托葉鞘抱莖,膜質(zhì),具幾條不明顯細脈,上部白色透明,先端開裂。夏、秋開小花,1-5朵小花簇生全株葉腋,花被綠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邊緣白色或淡紅色,結(jié)果后呈覆瓦狀包被果實,雄蕊8,花絲短。瘦果三角狀卵形,棕黑色至黑色,具不明顯細紋及小點,無光澤。
異葉蓼與正種極相似,植物體無白色粉霜,葉有柄。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路旁。全國都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9.34,維生素B 0.50,維生素C 157
食用方法 2-7月采摘嫩莖葉,炒食或切碎后與面粉混合蒸食,味道很好,也可作干菜。
來源 為蘋科蘋屬植物蘋Marsilea quadrifolia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細長而橫走,常匍匐泥中。葉柄長5-20厘米,頂端有小葉四片,十字形對生,小葉倒三角形,長10-20毫米,全緣,外緣圓形,無毛。有水時葉柄沒于水中,葉片漂浮水面。葉脈扇形分叉,網(wǎng)狀,夏秋間葉柄基部有單一或分叉的短柄,頂部著生孢子果,果斜卵形,長3-4毫米,堅硬,幼時外面有密毛,后變無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池邊、溝邊、水田的靜水淺水中。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陜西、河北等省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5.08,維生素B 0.31,維生素C 118
食用方法 春夏秋季均可采食,采鮮嫩莖葉洗凈,炒食或做湯。
來源 為莧科青箱屬植物青箱Celosia argenten L.,以種子入藥,莖、葉、花序也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體無毛。莖直立,通常分枝,綠色或紅紫色,具條紋。葉互生,具柄,葉片紙質(zhì),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9厘米,寬1-3厘米,先端尖或長尖,基部漸窄且稍下延,全緣。夏季開花,著生甚密,初為淡紅色,后變?yōu)殂y白色,穗狀花序單生于莖頂或分枝頂,呈圓柱形或圓錐狀,長3-10厘米,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質(zhì),光亮,花被片5,披針形,雄蕊5,下部合生為杯狀。胞果卵狀橢圓形,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頂端有宿存花柱。種子腎狀圓形,黑色,光亮,在放大鏡下觀查,可見有網(wǎng)狀矩形花紋,呈同心環(huán)狀排列。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路旁、坡地、較干燥的向陽處。分布幾遍全國。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8.02,維生素B 0.64,維生素C 65
食用方法 春夏季可采嫩苗或嫩莖葉,燙后漂去苦水,加調(diào)料拌食或炒食,種子可代芝麻做糕點用。
來源 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植物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35 厘米。莖下部匍匐,四散分枝,上部略能直立或斜上,肥厚多汁,綠色或帶淡紫色,全體光滑無毛。單葉互生或近對生,柄極短,葉片肉汁肥厚,長方形或匙形,或倒卵形,長0.6-2.7厘米,寬0.4-1.1厘米,先端圓稍凹下或平截,基部寬楔形,形似馬齒,全緣,上面深色,下面淡綠或暗淡紅色,除中脈外,余脈均不明顯。夏日開黃色小花,3-5朵簇生于枝頂葉狀的總苞內(nèi)。萼片2 ,花瓣5,黃色,凹頭,雄蕊10-12,子房下位,花柱頂端4-5裂成線形,伸出雄蕊之上。蒴果圓錐形,自腰橫裂為蓋帽狀,內(nèi)有多數(shù)黑色扁圓形細小的種子。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田間、園圃等向陽處。分布于全國各省。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收。沸水略燙后曬干或鮮用。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94,維生素B 0.16,維生素C 65
食用方法 5-9月可采采嫩莖葉,燙后擠出汁水,加調(diào)料拌食或炒食,滑軟可口,也可晾干制成干菜。
來源 為鴨跖草科鴨跖草屬植物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莖圓柱形,肉質(zhì),多分枝,下部匍匐狀,有明顯的節(jié),節(jié)上生根,上部近直立,節(jié)稍膨大。葉互生,披針形,長4-9厘米,寬1-1.7厘米,先端漸尖,全緣,邊緣有纖毛,基部下延成膜鞘質(zhì),鞘口疏生長毛。7-9月間開花,花3-4朵,生于二叉狀聚傘花序柄上的佛焰苞內(nèi),花深藍色,形如蝴蝶,佛焰苞心狀卵形,褶疊狀,稍彎。蒴果卵圓形,稍扁平。內(nèi)有種子4粒,灰褐色有皺紋。
生境與分布 喜生于陰濕處,如山坡、山澗、水溝附近濕潤草地中。全國大部分省區(qū)均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39,維生素B 0.46,維生素C 118
食用方法 5-7月可采采嫩苗或莖尖,燙后炒食或做湯,味清香,也可晾干制成干菜。
來源 百合科蔥屬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形態(tài)特征 小根蒜(小根菜、胡蔥、野藠頭):多年生草本。鱗莖卵圓形,其側(cè)旁有1-3個突起,外有白色膜質(zhì)鱗被,后邊黑色。葉互生,窄條形,席卷狀圓形或稍扁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包莖,長達40厘米,寬約4毫米,無毛。7-8月間開花,花莖單一,高達70厘米,傘形花序頂生,多數(shù)小花集成球形,花被6片,長圓狀披針形,粉紅色或玫瑰紅色,雄蕊6,長于花被,花絲細長,下部扁而寬,雌蕊1,子房上位,3室,花柱細長。蒴果倒卵形,先端凹入,果梗長1.5厘米左右,花序有時全部或部分變成珠芽,珠芽外被淡紫色鱗片。如圖。
生境與分布 小根蒜生于田間、草地、山坡草叢中。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南、華中及山東、陜西、甘肅、湖南等省區(qū)。薤生于山地較陰濕處,分布于南北各省,南方各省常有栽培。
采集加工 3-5月采集。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94,維生素B 0.14,維生素C 69
食用方法 3-5月可采全株,9-10月采鱗莖可生拌、炒食或腌食,也可調(diào)味用。
來源 為傘形科鴨兒芹屬植物鴨兒芹Cryptotaenia joponica Hassk.,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全體有香氣。根狀莖很短,根細長,密生。莖直立,具叉狀分枝。葉互生,三出復葉,葉柄基部稍擴大成膜質(zhì)窄葉鞘而抱莖,小葉無柄,中間小葉菱狀倒卵形,長3-10厘米,邊緣有不整齊重鋸齒,基部下延,側(cè)生小葉歪卵形,有時2-3淺裂。夏季開白色小花,有時帶紫紅色,為頂生及腋生的復傘形花序,傘梗3至數(shù)條,有不等長的圓錐狀分枝,小傘梗2-4條,使花序呈疏散圓錐狀。萼齒5,退化,花瓣5,先端長而內(nèi)彎,雄蕊5,花藥縱裂,雌蕊1,子房下位,2室,每室一胚珠。雙懸果長橢圓形,分果常圓而不扁,有5棱,主棱發(fā)達,次棱不顯,每棱間有油管3個,結(jié)合面3-4個。
生境與分布 生于低山林邊、溝邊、田邊濕地或溝谷雜草中。我國中部及南部地區(qū)皆有野生,偶爾有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備用。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7.30,維生素B 0.18,維生素C 65
食用方法 4-6月可采嫩莖葉,炒食或開水燙后拌食,質(zhì)地柔嫩,味道清香。湘西旅游景區(qū)作地方特色菜"鴨腳板“供應(yīng),略帶芹菜味。
來源 為傘形科積雪草屬植物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 (L.)Urb. ,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匍匐草本。莖芊細伏地,節(jié)上生根。葉數(shù)片自節(jié)部叢生,有長柄,葉片圓形或腎形,直徑1.5-4厘米,基部深心形,如缺口的飯碗,邊緣有粗鈍齒,無毛或有疏毛。夏季自葉腋生出1-4個傘形花序,總花梗長約1厘米,上有3-6朵紫紅色無柄小花,總苞片2,窄卵形,長與花略相等,花萼截頭形,花瓣5,卵形,雄蕊5,短小,與花瓣互生,子房下位,花柱2,較短,花柱基不甚明顯。雙懸果小,扁圓形,有極明顯的主棱和次棱,棱間有橫脈相連。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田埂、溝邊及較低濕的草地上。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1.03,維生素B 1.09,維生素C 46
食用方法 四季皆可采嫩莖葉,開水中煮5-10分鐘,清水漂洗,擠去汁水,即可炒食,略有苦味。
來源 十字花科蔊菜屬植物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 Small.,或江剪刀草Rorippa indica (L.) Hiern.,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蔊菜: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體較柔軟,無毛。莖單一或分支,綠色,有時帶淡紫色?;鋈~呈輻射狀叢生,莖生葉互生,基出葉和莖下部的葉有柄,葉片通常呈大頭狀分裂,基出葉分裂較多,莖生葉分裂較少,莖上部葉幾近全緣,基部楔形,葉形變化很大。夏、秋季開黃色小花,排列成頂生總狀花序,萼片4,長圓形,花瓣4,倒披針形。果實陸續(xù)成熟,長角果窄圓柱形,長在2.5厘米以上。
江剪刀草:與前種極相似,莖生葉分裂較前者多,5月開花,長角果長1-2厘米。
生境與分布 蔊菜生于山野路旁較陰濕而肥沃的土壤上。分布于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各省區(qū)。江剪刀草生境同前,南北各地分布甚廣。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4.15,維生素B 0.60,維生素C 98
食用方法 3-6月采嫩莖葉,洗凈切碎,加調(diào)料拌食或炒食,味似油菜。
其他 蔊菜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否則引起肢體麻木。
來源 為商陸科商陸屬植物商陸Phytolacca acinosa Roxb.垂序商陸P.americana L.,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達1.5米,全體光滑無毛。根粗壯,圓錐形,肉質(zhì),外皮淡黃色,有橫長皮孔。側(cè)根甚多。主根斷面有3-10層同心環(huán)層。莖綠色或紫紅色,多分枝。單葉互生,具柄,柄的基部稍扁寬,葉片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2-15厘米,寬5-8厘米,全緣。夏季開花,初白色后漸變?yōu)榈t色,多花排成穗狀總狀花序,生于枝端或側(cè)生于莖上,花序直立,花被片5,雄蕊8-10個,心皮8-10個,分離,但緊密靠攏。漿果,扁圓狀,有宿萼,熟時呈深紅紫色或黑色。垂序商陸花序下垂,花、果較稀疏。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下、或栽培于庭院。分布于全國大部分省區(qū)。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53,維生素B 0.14,維生素C 97
食用方法 3-5月采嫩莖葉,開水燙后清水浸泡數(shù)小時炒食或煮食。
其他 其根供藥用,有毒性。嫩莖葉民間做蔬菜,江蘇當?shù)胤Q為酸溜。
來源 紫萁科紫萁屬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以根狀莖、幼葉上的綿毛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50-100厘米。根狀莖粗短,或成短樹干狀,稍彎,常有葉柄殘基遺留。葉二形,幼時葉柄基部密被褐色綿毛,后脫落,柄長20-30厘米,禾稈色,營養(yǎng)葉的葉片三角狀廣卵形,頂部一回羽狀,其下為二回羽狀復葉,小羽片三角狀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圓或圓楔形,邊緣有勻密的細鋸齒,無柄或幾無柄,葉紙質(zhì),淡綠色,葉脈分離,叉分,平行。孢子葉與營養(yǎng)葉等高或稍高,小羽片極窄成條形而卷縮,長1.5-2厘米,沿中肋兩側(cè)背面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死。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林邊、溪邊強酸性土壤上。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有分布。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0.82,維生素B 0.20,維生素C 111
食用方法 4-6月采拳卷狀幼莖葉,與肉炒食,味美,可晾干成干菜。一般開水燙后浸泡半日,炒食,炒臘肉最佳。
來源 為鳳尾蕨科蕨屬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 Underw.,以根狀莖或嫩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粗壯,長而橫走。二至三回羽狀復葉,在根狀莖上遠生,葉柄粗壯,稍短于葉片,褐棕色,光滑,葉片近三角形或?qū)捙樞?,長60-150厘米,寬30-60厘米,下部羽片對生,有長柄,三角形,長達60厘米,寬達25厘米,二回羽狀深裂,上部羽片近于互生,羽狀全裂或半裂,裂片條狀矩圓形,長1-2厘米,寬3-5毫米,斜出,全緣或基部圓齒狀分裂,葉脈密接,孢子囊群線形沿小羽片邊緣連續(xù)著生,囊群蓋2層,外層為羽片邊緣反卷而成。
生境與分布 生于低山坡、林下草地。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 蕨菜:初夏采未伸展嫩葉,用稻草灰或麥稈灰水浸泡1日,再用清水泡半天,撈出曬干。蕨根淀粉:春、秋采挖,去須根及秧苗,洗凈切片,用稻草灰或麥稈灰水浸泡1日,再用清水泡半天,去水,搗爛,擠汁,沉淀,取出淀粉,曬干。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1.04,維生素B 0.13,維生素C 27
食用方法 4-6月采拳卷狀幼莖葉,與肉炒食,味美,可晾干成干菜。一般開水燙后浸泡半日,炒食,炒臘肉最佳。
來源 為三白草科蕺菜屬植物蕺菜Houyyuynia cordata Thunb.,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有特殊腥臭味。地下莖多節(jié),色白,節(jié)上生須根。地上莖直立,平滑,紫紅色。單葉互生,具長柄,柄基部與托葉連生,抱莖,有疏毛或無毛,葉片心形,長4-9厘米,寬3.5-9厘米,有細腺點,先端漸尖至長尖,全緣,上面老時微帶紫色,下面帶紫紅色,兩面除葉脈外均無毛。夏、秋開花,穗狀花序生于莖頂與枝對生,在總花梗的上部具白色倒卵狀矩圓形如花瓣狀的總苞4片,花小而密,無花被,雄蕊3枚,雌蕊由3個下部合生的心皮組成,花柱分離。蒴果頂端開裂。
生境與分布 生于背陰山地、林邊、田埂及洼地草叢中。分布于長江以南及西藏等地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2.59,維生素B 0.21,維生素C 56
食用方法 夏秋季采嫩莖葉,開水燙過,清水漂洗,炒食或做湯,也可涼拌食用。冬春季可挖嫩根莖洗凈腌吃。
來源 菊科鼠曲草屬植物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 D. Don.,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絨毛。莖自基部分枝成叢?;咳~條狀匙形,花后凋落,上部葉互生,葉片倒披針形或條狀匙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先端圓鈍具尖頭,基部漸窄,無柄,全緣,兩面均有白色綿毛。春夏間開花,頭狀花序多數(shù),梗極短,密集成圓頭狀,總苞片多層,干膜質(zhì),金黃色,全為管狀花,外層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通常比花冠短,中央為兩性花,花管細長,先端無齒裂,雄蕊5,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邊、田邊、山坡草地等處。分布于黃河流域以南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春季采收,鮮用或曬干備用。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63,維生素B 0.06,維生素C 48
食用方法 春季采嫩莖葉,開水燙后炒食或切碎后摻入米粉蒸食。味甜美。
來源 為十字花科薺菜屬植物薺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二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冬季莖短,不明顯,嫩葉平鋪地面,至第二年抽莖開花。莖直立,綠色,分支,具白色單一或分支的細柔毛?;鋈~叢生,有柄,葉片羽狀分裂,兩側(cè)之裂片作不規(guī)則的粗齒狀,頂端的裂片成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莖生葉呈寬披針形,邊緣呈不規(guī)則的缺刻或鋸齒,基部抱莖而兩側(cè)呈耳狀,兩面有單毛和叉狀毛。春末夏初開小白花,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瓣4,基部漸窄而成短爪狀,雄蕊6,4長2短,短蕊基部各有2個腺體。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形,扁平,先端微凹,成熟時由下而上開裂。種子2列,長橢圓形,淡褐色。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路旁、溝邊或菜地上。分布幾遍全國。
采集加工 春末夏初采集。
維生素含量(毫克/100克可食部分)胡蘿卜素3.63,維生素B 0.14,維生素C 80
食用方法 3-5月采嫩莖葉,炒食或做湯,風味清香。與肉做餡包餃子,味更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