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作者:洞見CC
公元1046年,被貶河南鄧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一封來信。
隨信一起寄過來的,還有一幅畫著岳陽樓的《洞庭晚秋圖》。
滕子京在信中寫道:“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span>
他想請范仲淹為重修落成的岳陽樓做一篇賦,以便此樓能被后人長久地銘記。
范仲淹看過信后,沒有絲毫推辭,當即就展開《洞庭晚秋圖》,看圖作文。
一時間,他思緒翻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傳世名句,從他的筆尖傾瀉出來。
這些名句,像一束光,照亮了千古。
自此,《岳陽樓記》載入青史,岳陽樓亦得以永世不朽。
其中,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指引了一代又一代迷茫而又痛苦的人,在困境中看開,于絕望中重生。
1
熬過迷茫的苦
譯文: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道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感悟:當人生的風雨來襲時,前路會變得特別泥濘難行。
很多人在這個時候,也很容易被環(huán)境影響,變得悲觀消沉。
看天只覺愁云密布,看地只見前路茫茫。
通達如范仲淹,也曾陷入這樣的困境。
那還是范仲淹20歲的時候。
當時,他還姓朱,名叫朱說(yuè)。作為朱家的一員,自然事事都要為家里人著想,所以,范仲淹時常勸誡自己的兄弟不要揮霍錢財、浪費生命。
有一天,朱氏兄弟被范仲淹說得煩了,脫口而出道:
“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么事?”
聽到這話的范仲淹,愣在原地,第一次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質疑。
后來,范仲淹四處打聽,才知道自己真的不是朱家的親生骨肉,而是姑蘇范氏之子。
在他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無奈,只得帶著他改嫁,才有了后來的這些事情。
遭逢人生巨變的他,一時間,只覺得天地茫茫,心無所依。
但短暫的迷茫過后,范仲淹又像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般,做出了一個堅定的決定。
他雖感念朱家的養(yǎng)育之恩,但也不愿再寄生于這里。
于是毅然辭別母親,外出求學。誓要認祖歸宗,改回范姓。
當時范家的人,也怕他來分家產,范仲淹想要改回本姓,談何容易。
范仲淹卻從不氣餒,他拼了命地考進全國四大名校之一的應天書院。
五年來不曾脫衣服睡覺,困了就用冷水洗洗臉繼續(xù)讀書。
就這樣,到了26歲那年,他得以科舉高中,面見皇帝,為自己爭取回了范姓。
人這一生,經歷一時的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茫。
這樣的人,只會在生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若要走出這種困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步履不停,兀自攀登。
正如老話所說,人向前走,苦才退后。
歲月不會虧待任何人,當你奮力穿透迷霧,越過山窮水盡,人生終會柳暗花明。
2
熬過低谷的苦
譯文:(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覺得喜氣洋洋了。
感悟:有人說,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于永不墜落,而在于墜落后,總能再度升起。
人在低谷時,與其難過,不如爭氣;與其抱怨,不如前行。
當你獨自扛過了所有黑暗,你會發(fā)現(xiàn),曾經的苦難,早已讓你成了更好的自己。
范仲淹離開朱家去應天書院求學時,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他每天穿著寒酸,只能靠喝粥充饑。
在這樣的條件下,他還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讀書,晚上也要讀到夜深才睡,寒來暑往,日日如此。
但他卻絲毫沒有抱怨生活的苦。
在這段難熬的時期,他拒絕了所有的消遣和享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就連皇帝到應天府巡游這樣的盛況,他也不為所動,不愿去湊這個熱鬧。
在最艱難的時候,范仲淹窮不移其節(jié),苦不改其志。
秉著這樣的心性,他熬過了那段苦難,得以魚躍龍門,榮登進士。
不過,獲得官身的范仲淹,也并沒有從此得到命運的眷顧,還幾次三番被貶。
有一次,他因進諫觸怒皇帝,被貶到了睦州。
聽到這個消息,范仲淹既不悲觀惆悵,也不怨天尤人。
他到了睦州以后,很快就將自己的身心融入了青山綠水之中。
一邊喝著山中剛采的新茶,一邊愜意地睡著午覺,將塵世的煩惱拋到了腦后。
《偶遇》一書中說:
無論是誰,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這條隧道,是難捱的低谷期,也是人生的試煉場。
如果這段時間,你覺得困頓難行,不妨多給自己一分從容與冷靜。
如果你覺得撐不下去,請多許自己一份光明與希望。
正如作家劉同所說,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每一次低谷,每一次挫折,熬過去,就是人成長的最好契機。
3
熬過內耗的苦
譯文: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感悟: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
很多時候,現(xiàn)實都是泥與沙俱下,鮮花與荊棘并存。
但不論何種境界,守一顆平常心,物來順應,未來不迎,才能坦然地過這一生。
范仲淹為官的幾十年間,經歷的坎坷不在少數(shù)。
最艱難的一次,莫過于五十多歲了,還要投筆從戎,帶兵打仗,去抵御強悍的西夏。
這種艱苦的任務,要是換了普通人,恐怕當即就要焦慮得刎頸報國了。
范仲淹卻沒花這個功夫內耗。
他一到前線,立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提出“積極防御”的作戰(zhàn)方針。
首先,他改革軍隊,穩(wěn)固邊防,修筑城池,在邊境形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線。
緊接著,他又安撫軍心,招攬災民,做到了軍民同心,徹底改變了北宋軍隊的頹勢。
最終,在范仲淹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得以擊敗西夏,讓西夏對大宋俯首稱臣。
立了如此大功,你以為范仲淹的人生就從此順遂了嗎?
答案是,不僅沒有,這反而成了他宦途更艱難的開始。
范仲淹回朝后,官拜副宰相,一時風光無兩。
他以為,自己的政治抱負從此可以實現(xiàn)了,于是趁機向皇帝提出了十條新政:
“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span>
這就是歷史課本中的“慶歷新政”。
但這些條例,劍直指朝中官員,觸犯了太多人的利益。
一年零三個月之后,慶歷新政就不了了之。
而范仲淹也因此被貶出京。
但面對這些大起大落,范仲淹的態(tài)度始終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哪怕經歷再多坎坷,他也不曾因環(huán)境的好壞,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平常心,才是一個人對抗內耗,最應秉持的心性。
以平常心對無常事,方能應對世間萬般風云變幻;
以淡然心行人間路,才能不懼坎坷,把苦難修成向上的階梯。
4
熬過孤獨的苦
譯文: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
感悟:《自在獨行》一書中寫道:“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并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
孤獨,是所有人的宿命;不被人理解,是人間的常態(tài)。
好比范仲淹一生,雖有滿腔為國為民的熱忱,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理想破滅,接受自己被貶的命運。
雖然不被當朝者所容,卻又始終像個孤勇者一般,捍衛(wèi)著自己的初衷。
公元1033年,郭皇后誤傷宋仁宗。在宰相呂夷簡等人的攛掇之下,宋仁宗有意廢后。
這時,范仲淹一人挺身而出,向宋仁宗苦口婆心地勸誡,廢后動搖國本,萬萬不可。
結果,宋仁宗嫌他煩,將他貶到了睦州。
一年后,范仲淹因治水有功,又重回京師,升為吏部員外郎。
此時,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對國家的選才用人產生了很大的阻礙。
又是范仲淹,不懼權勢,向仁宗進獻《百官圖》,直指其中利害。
沒想到,卻被呂夷簡反誣,“越職奏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范仲淹又被貶到了饒州。
在饒州,梅堯臣給范仲淹寄來一篇《靈烏賦》。
將他比為能預卜吉兇的靈鳥,雖是靈鳥,卻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反而被認為叫聲不吉利。
梅堯臣的意思,就是要范仲淹閉緊嘴巴,明哲保身。
范仲淹看后,當即就回了八個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這八個字,是他一生的處世準則,從未改變。
即便孤獨到無人同行,范仲淹也不曾向世俗低下他的頭顱。
他在踽踽獨行的歲月里,迎風戰(zhàn)雨,活成了世人敬佩的模樣。
有人說,成年人的世界,有人懂,是幸運;沒人懂,是常態(tài)。
與其向別人拼命地解釋、證明自己,不如像范仲淹一般,堅守自己,讓時間回應一切。
到后來,你會發(fā)現(xiàn):
即使身后空無一人,依靠自己,你也能將孤獨化作力量,將苦難熬成本領,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span>
范仲淹出身寒微,幼年喪父,后又被宗族離棄。然而他長大后,卻能于苦難中覺醒,通過科舉逆天改命;
范仲淹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卻始終心懷天下,到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
范仲淹,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文臣,亦是一個極具韜略的將軍。
他的一生,書寫了太多傳奇。
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字里行間,更是給無數(shù)在苦海中泅渡的人,帶去了生的希望。
若覺人生太迷茫,勸君重讀《岳陽樓記》。
若覺人生太煎熬。一定讀讀范仲淹。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附《岳陽樓記》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