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有疑問:孩子犯錯了,我們該如何懲罰?所以,我今天就以最常見的事情舉例子,具體聊一聊,如果孩子打碎了杯子,父母該怎么辦?!氨印笨梢蕴鎿Q為任何一種被孩子損壞的東西,或者孩子的某一個父母們不允許的行為。
讀完此文,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變成什么樣子,全在父母展示給孩子什么樣子。
如果我們憤怒,孩子就學會憤怒;如果我們悲傷,孩子就學會悲傷;
如果我們冷漠,孩子就學會冷漠;如果我們驚慌,孩子就學會驚慌;
如果我們鎮(zhèn)定自若,智慧化解,孩子則能學會愛的方法以及基本的生存之道。
NO.1 【1.5歲之前】小寶寶不是故意的?
應對策略:事情不可怕,但是有危險
情景:寶寶剛打碎了一個瓷杯子。父母表現(xiàn)較平靜。寶爸觀察到:孩子似乎有點奇怪杯子摔成兩半的樣子,試圖把它們再放在一起。于是說:“小心割破手,出血?!比缓笞叩綄殞毶磉叄褍砂氡?,拼在一起,說:“你看,原來是這樣的,完整的才可以裝東西?,F(xiàn)在砰,碎了。”
情景里頭父母的做法是正確的。
對小寶寶而言,他們犯錯誤,多是好奇心驅使。如果父母暴力相向,就剝奪了孩子探索和學習的機會;如果父母生氣或冷處理,則有可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容易造成孩子對類似問題的膽怯、回避。而且,兩種方式都教不會孩子正確認知事物、恰當面對問題。
我的建議做法如下:
1、告訴孩子:這件事不可怕,爸爸媽媽也有時候不小心,會打碎杯子。
同時觀察孩子的反應,安撫孩子的情緒,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背等。因為孩子對物品的材質沒有任何概念,他們會以為和自己的小玩具一樣結實。有的孩子還會被杯子破碎的聲音嚇到。
2、打碎了是有危險的,需要父母第一時間處理危險。小寶寶沒有能力處理,父母要做給孩子看。
我家開心之前摔過兩次碗。那時候還小,我的處理方法如上。沒有大驚小怪,也沒有刻意讓孩子遠離杯子和碗之類的物品,而是告訴她事實如何,正確的使用方法是什么。比如看到碗,我會再告訴她:拿穩(wěn),碎了會傷到手。
于是,開心在拿住碗的時候,也會很小心,走路明顯要慢。一直到現(xiàn)在,她用玻璃杯子喝水,或者用普通的瓷碗吃飯,都沒有摔過。
不少媽媽在孩子探索期,一面不想限制孩子的體驗過程,一面擔心孩子搞破壞,或者傷到自己之類,于是矛盾重重。
其實,在孩子探索之前,父母就應該做好準備,因為讓孩子去探索和嘗試,就一定會產(chǎn)生破壞。一些貴重物品或者危險物品,該收就提前收起來。一般的日常物品,該讓孩子接觸就接觸,只需要告訴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即可。一次孩子記不住,那耐心些,多說幾次,演示給孩子看,孩子肯定能學會。
NO.2 【2-3歲】寶寶故意的?
應對策略:先共情,再為孩子尋找其他表達方式
情景:小寶想喝果汁,而不是白開水。可是媽媽偏偏給她倒了白開水。于是孩子一生氣,把杯子從桌上推掉,砰地一聲,碎掉了!孩子一愣,然后大哭起來。媽媽強壓怒火,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冷著臉開始收拾殘局。
情景中的媽媽,采用了不恰當?shù)膽獙Ψ绞健?/p>
為什么不恰當?媽媽生氣的表現(xiàn)和行為,等于直接武斷地評定:孩子不過是在無理取鬧,于是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方式應對。此做法沒有真正尊重孩子意愿,一般只會讓孩子鬧得更兇。許多壞脾氣的倔強孩子,就是這樣養(yǎng)出來的。
而且,冷處理的方式,屬于完全撤離關愛,忽視孩子的情緒,只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認為自己不被理解,且學不會下一次遇到同樣情況時,該用怎樣恰當?shù)姆绞饺ケ磉_和舒緩自己的情緒。
正如我之前說的,孩子為什么那么倔?很多時候,是父母把孩子逼到那個份兒上的。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懂得自己的需求,那么孩子不會那么歇斯底里。
由于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就一直堅持哭鬧,認為也許能達到最終目的。他們鬧脾氣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期待著父母的安撫、表達他們的共情。
所以,我的建議做法如下:
1、表達共情。比如嘗試去猜測,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梢詰玫木涫绞牵耗闶遣皇牵ê芟牒裙??)你是不是(喝不到果汁)很傷心?
有時候父母真不明白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話,可以直接跟孩子說:媽媽有時候猜不到你想什么,你就直接告訴我,這樣我才能明白。要不然媽媽實在搞不懂,媽媽也很笨。
2、收拾殘局給孩子看,同時教會孩子,如何排解情緒。比如,當孩子內(nèi)心想要什么的時候,鼓勵孩子表達出來。為了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父母需要適度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
也有媽媽問,如果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但孩子仍然對于自己之前想要的東西念念不忘,而我們又不能一味滿足怎么辦?
我的方法是,孩子一開始就表達了自己的需求時,不拒絕,但是幫孩子做好“排序”。即不直接通過說“不”的方式去限制,而是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媽媽不讓他們做,只是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如此教會孩子學習等待。
通用句式:不是……而是……
Eg:
不是媽媽不讓你吃糖,只是要到飯后才能吃
不是不讓你玩水,只是得要去衛(wèi)生間里面玩兒才行
若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得到滿足,或者稍后會得到滿足,孩子也不愿意哭。若孩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愛發(fā)脾氣的習慣,那要先教會孩子正當?shù)陌l(fā)泄辦法,提供一些可以供摔打的枕頭、柔軟玩具等,但不要期待說一次就奏效。然后再一步步改變父母應對孩子日常需求的方式。
NO.3【3歲以上】孩子不是故意的?
應對策略:不發(fā)火,問清楚,陪同解決問題
情景:孩子收到一個禮物,很興奮,手忙腳亂地在茶幾上拆包裝。一不小心碰到了邊上的一只杯子,掉地上,碎了。孩子一下子緊張地看著不遠處的爸爸。爸爸問:不小心碰到了?孩子點頭。爸爸說,沒事,沒傷到吧?爸爸幫你拿東西,我們一起把它收拾干凈,不然會割傷人的!
這個爸爸的做法是正確的。孩子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故意犯錯的。父母一般都能對事情有一個初步的判斷。3歲以上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了,也完全可以溝通。所以就算事情原由不明,父母首先要做的也是不發(fā)火,先問清楚再做處理。否則,只會讓孩子距離父母越來越遠,而且造成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
我的建議做法如下:
1、提問:怎么了?你沒有受傷吧?以傾聽的方式介入,同時以關切的口吻詢問,安撫孩子的緊張情緒。
孩子不是故意犯錯的時候,有時背后還會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比如我所認識的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在家里把一個名貴花瓶打碎了。她很慶幸,自己第一時間壓住了火,先問一嘴,怎么了?最后得知,母親節(jié)快到了,孩子想去夠存錢罐,去給媽媽買圍巾。結果孩子平衡沒把握住,把花瓶給碰倒了。
2、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引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要記得:父母過程中要陪伴,并且做完后要鼓勵表揚。即父母跟孩子在一起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直到問題解決。要有開始,有結束。
最忌諱父母半中間介入,劈頭蓋臉訓一頓孩子,既無引導,后面也沒陪伴。如此,孩子永遠學不會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知道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如此:
孩子8歲仍然沒法上學。媽媽經(jīng)常為了孩子調(diào)皮犯錯誤打孩子,而且不顧場合,當著眾人的面兒仍然打。結果孩子在學校里就總是打人,學校直接沒法收他,給遣送回家。再之后,不管什么情況,媽媽上來就是問:你錯了沒?你承認不承認你錯了!又是一頓打。
媽媽的做法等于一直在譴責孩子。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前期沒有接納、詢問,而是批評;中間沒有支持、陪伴,而是置之不理;最后又不管事情解決的結果和孩子的收獲,下回再遇到問題,照舊暴力。一味用暴力的方式懲罰孩子,孩子就只學會用暴力的方式與人相處。
但凡正確做法,步驟基本都是安撫孩子情緒,同時引導孩子參與收拾殘局,學著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
NO.4【3歲以上】孩子是故意的?
應對策略:關注孩子的情緒,找到正確解決辦法,一起處理殘局,并做總結
情景:孩子故意把杯子摔碎。媽媽開啟了嘮叨模式說:這是玻璃,一摔就碎,很危險的啊,扎手扎腳很痛的啊,走開離遠一點,媽媽要打掃了,要想體會摔東西的感覺去摔塑料和枕頭吧。 然后孩子又把一只碗也碰到了地上。媽媽繼續(xù)說:完了,又不見了幾塊錢,你能不能摔那個塑料碗呢?而且一定要摔嗎?不吃了可以輕輕放到桌子上??!你又沒碗吃飯了吧?
盡管媽媽態(tài)度平和,甚至是面帶微笑,但是孩子的情緒依然沒有得到舒緩,耍賴地躺在沙發(fā)上,不愿意吃飯。
情景中,媽媽明明知道孩子是有情緒的,卻偏偏忽略掉了,她的處理方式最大問題就在這里。其實意識到孩子是故意的,就要先去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碎掉的杯子碗。
就上面情景里媽媽的嘮叨而言,有研究發(fā)現(xiàn),媽媽越啰嗦,男孩子叛逆越明顯。因為男孩是視覺系統(tǒng)的動物,女孩是聽覺系統(tǒng)的動物。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時候,女孩看起來更聽話。
所以,面對大孩子的故意犯錯行為,我的建議做法是:
1、客觀表達父母的看法: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我也知道你是故意摔這個碗的,如果你覺得解氣,我還會給你其他可以摔的東西。
(因為心理學研究顯示:摔打一些易碎的、有聲音的東西,其實是可以解壓的。所以,如果孩子有情緒,那可以告訴孩子,以后可以通過摔枕頭、摔塑料玩具等代替。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找排解情緒的其他辦法。)
2、傾聽孩子,找到孩子為什么這么生氣的原因??梢灾苯釉儐柡⒆樱菏且驗閶寢寷]有關注到你的需要還是什么呢?你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3、等孩子冷靜下來,帶孩子收拾殘局。
4、事后,媽媽要和孩子就此事進行一個總結提煉。尤其要確認,孩子是否遺留有長期被父母忽略的情緒問題未得到解決。有時候,孩子犯錯誤就是想引起大人關注,那父母就需要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
(本文來源:靜關育兒脫口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