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斷代史。一百二十卷。東漢班固撰。成書于東漢建初七年(82年)。
班固,字孟堅。生于漢建武八年(32年),卒于漢永元四年(92年)。扶風(fēng)安陵人(今陜西咸陽)人。是東漢一代著名的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他出身于“家有賜書,內(nèi)足于財”的世代顯貴之家,其父班彪,光武帝時官至望都長,才高而好述作,采前史遺事,旁貫異聞,作《史記后傳》六十五篇。班固年僅九歲便能誦《詩》賦,寫文章,十六歲進入洛陽太學(xué),博覽群書。班彪死后,班固繼承父志,著手整理《后傳》,并于漢永平元年(58年)開始撰寫《漢書》,不幸被人告發(fā)“私改”國史,班固被捕入京兆獄。其弟班超上書竭力為兄辯白。明帝審閱班固的書稿后,很賞識他的才學(xué),下令釋放了班固,并召其入朝任為蘭臺令(皇家圖書館)史,掌管宮廷藏書,并進行校勘,還同陳宗、尹敏、孟異等共同寫成《世祖本紀》。次年,班固又升為郎,典校秘書,又寫成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和載記二十八篇。明帝令其繼續(xù)撰寫《漢書》,從此班固便以著述為業(yè)。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在白虎觀召集諸儒論六經(jīng)異同,班固將諸儒所論記載下來,編成《白虎通德論》(亦名《白虎通義》)?!稘h書》于建初七年大體寫成。章和二年(88年),因母喪去官。漢和帝永元六年隨大將軍竇憲北征匈奴,為中護軍,大勝,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記漢威德,由班固作銘。后來竇憲失勢自殺,班固受牽連,先被免除官職,后被仇家洛陽令種兢逮捕入獄,遭其笞辱,悲憤而亡,時年僅六十一歲。
班固死時,《漢書》尚有八表及《天文志》未完成,漢和帝令班固之妹班昭補作,命馬續(xù)編寫《天文志》。
《漢書》采用紀傳體?!妒酚洝肥侵袊谝徊客ㄊ?而《漢書》則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稘h書》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歷時二百二十九年,即整個西漢一代的歷史。全書一百二十卷,八十萬字,分為四個部分,即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
十二帝紀為:《高祖紀》、《惠帝紀》、《高后紀》、《文帝紀》、《景帝紀》、《武帝紀》、《昭帝紀》、《元帝紀》、《成帝紀》、《哀帝紀》、《平帝紀》,敘述了漢高祖至漢平帝的政績。如《武帝紀》詳敘了漢武帝對內(nèi)實行的穩(wěn)固經(jīng)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興太學(xué),置五經(jīng)博士的政策,書中說:“五年春,罷三銖錢,行半兩錢。置五經(jīng)博士……”;漢武帝對外多次派兵反擊匈奴的襲擾,“遣車騎將軍衛(wèi)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云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廣敖失師而還?!睂h武帝派兵攻大宛,經(jīng)略西南夷、平西羌、南越,克朝鮮都有載述。從《武帝紀》中可反映西漢極盛時期的狀況?!稘h書》較《史記》更詳,保存了較多的詔令奏疏一類的原始資料。如《惠帝紀》中寫:“民有罪,得買爵三十級以免死罪。賜民爵,戶一級”;“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等涉及到一朝制度和政策的大事在《史記》中都沒有記載。《漢書》還將“本紀”略為“紀”,仍沿襲《史記》紀傳體的體例,只是在形式上略加改變而已。
七十傳是譜列西漢人物的傳記,武帝以前的人物傳紀取自《史記》,同時又增添熔鑄了不少新的史料。如《賈誼傳》增加了“治安策”;《晁錯傳》補入了“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賢良策”等;《賈山傳》增加了“至言”;《鄒陽傳》收入了“諷諫濞邪謀書”;《公孫弘傳》增加了“賢良策”;《韓安國傳》記載了韓安國同王恢議論討伐匈奴的事。上述著作都是有關(guān)當(dāng)時政治經(jīng)濟的策論。另外,《漢書》還增設(shè)了幾篇人物傳記,如《吳芮傳》、《趙隱王如意傳》、《趙共王恢傳》、《燕靈王建傳》、《景十三王傳》、《蘇武傳》、《張騫傳》、《李陵傳》等?!稘h書》還模仿《史記》設(shè)立了類傳,其中《外戚傳》是班固新設(shè)立的類傳,專載皇后外戚事跡,從中可看出西漢王朝后期外戚勢力消長的情況?!稘h書》去掉了《史記》所列的“世家”,將之歸于傳,因西漢是統(tǒng)一帝國,此時的諸侯已不同春秋戰(zhàn)國時地方分權(quán)的諸侯,這也是《漢書》的特點之一。
《漢書》的八表包括《異姓諸侯表》、《諸侯王表》、《五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思恩表》、《古今人物表》、《百官公卿表》。前七表史料有限,參考價值不大。只有《百官公卿表》詳敘了秦、漢官制,包括官職的設(shè)立、沿革、權(quán)限、屬官、等次等。如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域即十三州部,每州部設(shè)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視所部郡圖,“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六條中有五條是督察郡國守相,一條是督察強宗豪右。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置司隸校尉,職權(quán)類似于剌史。司隸校尉率官徒“捕巫蠱,督大奸滑”;《百官公卿表》開百官志、職官志、宰輔表之先例。
《漢書》十志包括《刑法志》、《藝文志》、《地理志》、《五行志》、《律歷志》、《禮樂志》、《食貨志》、《郊祀志》、《天文志》、《溝洫志》。其中備受推崇的是《藝文志》,它與《刑法志》、《地理志》、《五行志》四志,均為班固首創(chuàng)。《藝文志》主要是在劉歆《七略》的基礎(chǔ)之上加以編纂的?!坝小读嚶浴?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shù)數(shù)略》、有《方技略》。今冊其要,以備篇籍?!薄端囄闹尽分浟宋鳚h末年皇家藏書的名稱卷數(shù)及作者,并論述了其所屬學(xué)術(shù)派別的源流,是非得失。全志所收數(shù)目,“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泵糠N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總序。《藝文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在目錄學(xué)史上占重要地位?!兜乩碇尽芬彩禽^重要的志之一,記錄了當(dāng)時郡國行政區(qū)劃、居民、經(jīng)濟狀況、風(fēng)土民情、山川河道等情況。如其中記載了南越經(jīng)濟的發(fā)展,南越“多犀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商賈云集。中原和南越也一直維持著關(guān)市貿(mào)易?!兜乩碇尽肥堑乩韺W(xué)的重要著作。另外《漢書》還將《律書》和《歷書》合為《律歷志》,將《禮書》和《樂書》合為《禮樂志》,又將《平準書》擴寫為《食貨志》?!妒池浿尽吠镀綔蕰冯m然都是經(jīng)濟史專篇,然所載內(nèi)容有別?!镀綔蕰分攸c敘述工商業(yè)政策;而《食貨志》則側(cè)重記錄土地制度和賦稅、貨幣制度。如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薄妒池浿尽愤€收錄了賈誼的《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疏》等重要文獻,從中可以窺知西漢的經(jīng)濟狀況。繼班固首創(chuàng)《食貨志》后,在歷代正史中出現(xiàn)了十三篇《食貨志》。
《漢書》進一步發(fā)展了《史記》所開創(chuàng)的體例,形成了以紀、表、志、傳為主體的史書體例,后世人修史,多以此為標準形式。
一般以《史》《漢》并稱,論《漢書》的優(yōu)劣,自然是和《史記》比較。范曄認為“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后漢書·班固傳》)劉知幾在《史通》里評《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故學(xué)者易討,易為其功?!庇浭孪到y(tǒng)而詳盡被視為《漢書》的一大優(yōu)點。但張輔認為:“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晉書·張輔傳》)以數(shù)字多寡論史書之優(yōu)劣似不足取。
班固寫《漢書》是非愛憎不如司馬遷,慷慨陳詞更不多見。范曄評論說:“其議論常排死節(jié),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jié)。”(《后漢書·班固傳》)
《漢書》創(chuàng)立了斷代史紀傳體,開拓了史學(xué)研究的新領(lǐng)域?!稘h書》的“十志”,承繼《史記》的“八書”,但其博大豐富遠超過了“八書”;“十志”下啟后世各史“志”的修撰,也為專記典章制度的政書體史書(如“十通”)創(chuàng)立了楷模?!稘h書》還是一部文史結(jié)合的作品。宋代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漢書》,便覺俗氣逼人?!卑喙躺瞄L作賦,煉詞簡凈,文字整飾,結(jié)構(gòu)嚴密,開六朝駢體文之先聲。對人物的刻畫也頗有精妙之筆,如對朱買臣、陳萬年的刻畫,對蘇武的描寫便是。
《漢書》多用古字,比較難讀,所以它行世不及百年,到漢靈帝時就有服虔、應(yīng)劭等人作了音義。魏、晉、南北朝作漢書音注的人更多,到唐初顏師古作注,已達二十三家,各家解釋,彼此互異。唐代顏師古受太子承乾之命為《漢書》作集注,詳引舊注,博采眾家之長。顏注基本上解決了《漢書》的古文字問題,但仍不易讀。北宋時,《漢書》由卷子本改成刻本,三劉(劉敞、劉攽、劉奉世)為之???。清人的研究成果最大,對一志一注作校注者更多,考證皆有可取之處。王先謙的《漢書補注》一百卷,是經(jīng)典之作。近人楊樹達的《漢書管窺》補充了王氏的注本。陳直的《漢書新證》可供參考。
《漢書》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景祐年間的木刻本。明萬歷十年(1582年),南京國子監(jiān)補輯《二十一史》,此景祐本為底本,稱明監(jiān)本。清乾隆年間刊行的《武英殿本》是官方命儒臣所輯,武英殿本以明監(jiān)本為基礎(chǔ),再附上考證。這是《漢書》流傳過程中的一大系統(tǒng)?!稘h書》流傳的另一系統(tǒng)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刊刻的毛氏汲古閣本,王先謙的《漢書補注》本和金陵局本都以此為底本。這兩個系統(tǒng)的版本互有短長,王本最后出版,集諸家的意見,并注意到以前各本的得失,是較好的版本。一九六二年出版的中華書局本便以王本為底本,再以北宋景祐本,明末毛氏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局本互校,是現(xiàn)今最好的版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