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北京有不少以工匠命名的胡同。如今護國寺一帶的前、后鐵匠胡同,豐臺區(qū)的東鐵匠營、西鐵匠營、等大多曾是打造兵器的作坊。白塔寺北邊東弓匠胡同、西弓匠胡同、和朝陽門北小街的南弓匠營胡同、北弓匠營胡同是制造弓箭的場所,從前在西鐵匠胡同北邊還有一條專門制作馬鞍的鞍匠胡同。大柵欄一帶的王皮胡同早年叫“皮匠胡同”,東直門內(nèi)俄羅斯大使館南邊的針線胡同原來叫“針匠胡同”,西直門內(nèi)大街的北側(cè)曾經(jīng)還有條“棚匠劉胡同”,相傳胡同內(nèi)有個名叫劉福棠的棚匠開設(shè)的棚鋪生意興隆,是附近一帶的網(wǎng)紅店。
老北京七十二行里有一樣棚行。那當兒娶媳婦、嫁閨女、孩子滿月、老人做壽以及出殯下葬這類紅白喜事,都會搭個“喜棚”,“白棚”。節(jié)慶廟會,買賣開張也都興支個“彩棚”。臘月年節(jié),當街牛羊肉鋪搭棚防凍,稱“暖棚”。打把式賣藝的天橋市場里搭“戲棚”。胡同里講究的人家每到夏天,還會在院子里搭個“天棚”,納涼遮雨。北京老話兒“天棚魚缸石榴樹,肥狗白貓胖丫頭”說的就是四合院里這一出兒。
搭棚是個膽大心細的手藝活兒,不管搭多大、多高的棚子,杉篙都是平地立起,無須刨坑,繩扣系得既簡單又牢實。特別講究的要數(shù)“喜棚”,四周出廊子,搭成兩層或?qū)?,中心還帶天井。據(jù)說當年北京的棚匠以河北滄州的居多,都有“練家子”的功底,十來米的沙蒿徒手就能上去,逢年過節(jié)時耍獅子的藝人不少就是由棚匠客串的。
搭棚子的主要物件兒是“沙蒿”(木頭桿子)和葦席,也叫“萡席”,“葦”就是蘆葦。從前北京不缺蘆葦,如今北京的朝陽、豐臺都還有叫“葦子坑”的地方。西四北三條原來就叫“報子(萡子)胡同”,珠市口東邊的大席胡同、小席胡同都見證了棚行當年的高光時刻。
(大)六部口街北口的西側(cè)(今電報大樓對面)從前有家“陳記六合棚鋪”,屬于行業(yè)里的“勞斯萊斯”。除了民間的買賣,六合棚鋪還接過慈禧六十、七十歲的萬壽慶典,光緒、溥儀的婚慶、袁世凱出殯等大活兒。
前些年,有個常在電視上露面的“叫賣大王”臧鴻老爺子,鑲白旗人,家里的本行就是棚匠。當年位于東西牌樓的“德勝棚鋪”,就是他們家的買賣。
時過境遷,如今棚行已經(jīng)不見了,但在北京周邊趕上紅白喜事的時候,鄉(xiāng)親們有時還會支起棚子接待賓朋,也算是對這個遠去的行業(yè)的一種致敬。
下期預(yù)告:
油坊胡同:胡同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