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最早的“住宅”是洞穴,這史書上有記載。“昔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曾巢”,意思是當時的人們冬天住在洞穴里面,夏天就在樹上用樹枝搭一個簡單的窩棚,以躲避毒蟲猛獸。
后來,出了一個“圣人”,用木頭搭建住所,雖然簡單,但能夠避風雨和野獸,人們稱他為“巢氏”創(chuàng)始人,就是修造房子的人。到了后來,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同,各種有地方特色的古宅民居形式也出現(xiàn)了?!吨芤住分杏杏涊d:“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以古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這種“上棟下宇”的民居就是現(xiàn)在的古宅的前身。
到了商朝和周朝的時候,又出現(xiàn)了個創(chuàng)舉,用占卜選擇住處,這個“占卜”就是現(xiàn)在造房子習俗看風水的信仰習俗的前身。
舊時,習慣建造一種形式的民居稱“落戧屋”,也稱四落戧,就是四面落水,屋脊和屋檐的六只角向上翹。猶如六支槍,所以俗稱六槍屋,同時,也可說成“六戧屋”。但鐘埭地區(qū)認為這屋面上的六只角,猶如六支槍,因寫成“六槍屋”與平湖其他地區(qū)有所區(qū)別。它以磚木結構的平房,四壁用圓木作柱,上有掮梁、護檐、山頭等,結構精密,堅固耐用。這落戧屋的建造結構來歷,據(jù)清嘉慶《嘉善縣志》記載,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雜稅規(guī)定,新造一間房屋,繳二錢銀子的皇稅??滴醵辏ü?/span>1681年)每間房屋要收三錢銀子,因為造落戧屋只有一根正梁,兩面釘掮梁,實際造三間,但只有一個正梁,只能計算一間,比造直貼頭三間房屋便宜。
鐘埭農村靠近嘉善,于是跟著造落戧屋的就多了,當然老式民居不僅僅是落戧屋一種形式,還有許多,如“五路頭”“七路頭”“九路頭” 等,還有過去“草棚”,也是—種老式民居。從洞穴、草棚、磚瓦房到鋼筋水泥樓房,居住形式的變化反映了人類的進步,也體現(xiàn)一種習俗沿革的變化。
鐘埭民居的形式
1、落戧屋。落戧屋一般都是三開間,也有五開間,房屋的進深、跨度以橫桁條多少來決定,俗稱“路頭”,有五路頭、七路頭、九路頭,就是正梁兩面各放三根桁條(橫梁),共六根,加上正梁一根,共七根桁條(橫梁),稱為七路頭,五路頭、九路頭就以此類推。
2、一埭二廚灶。一座三開間落戧屋,兩面向后伸出兩間廚灶,后面砌一圍墻,中間有個天井,俗稱“一埭二廚灶”。
3、望前埭。一座三開間落戧屋,兩面向前伸出兩間廚灶,門前兩邊砌墻,中間開兩扇大門,上面搭有三架廊,中間也有一個天井,俗稱“望前埭”。
4、七路頭上南屋。一座七路頭六戧屋,靠西南伸出兩間或一間廚灶,與正屋成彎龍式,稱“七路頭上南屋”。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以及自有的宅地而定,也有朝南廚灶,造在靠東面也有。
5、前后埭雙廚灶。兩座落戧屋,建造一前一后,兩面造兩間廚灶,連接中間一個天井,前埭后壁處大多有個儀門,前后埭房子,大多是七路頭、九路頭居多,建造工藝比較講究,這種房子稱“前后埭雙廚灶”。
6、抱娘屋。一座落戧屋,在東面或西面造兩間硬山頭的橫屋,不與正屋超前脫后,距離正屋一條弄堂,約二至三公尺,過路連接正屋,俗稱“抱娘屋”,東面稱“東抱娘”,西面稱“西抱娘”。
7、七路頭拖龍梢。一座落戧屋,東舍向東橫伸出一間或兩間,俗稱“七路頭加龍梢”,當然也有五路頭、九路頭拖龍梢等。
8、落戧屋雙拔坡。—座落戧屋,兩面舍里再向外造出一壁之屋,稱“雙拔坡”,也有只造一面一壁之屋,稱“單拔坡”。
9、直貼頭。直貼頭,也有稱“兩落水”,每間都有正梁,屋頂做屋脊,有的兩頭做一個升羅形狀,俗稱“荷葉山”。直貼頭也有五路頭、七路頭之分。10、草棚,也稱“湖南棚”。鐘埭,舊時有稱“鐘埭、鐘埭,田多地大,前世勿修嫁到鐘埭”之民謠。在清光緒年間,一部分湖南、溫州等外來籍農民來鐘埭開荒種地居住,他們剛來資金不足,住的都是臨時用泥打墻,編草扇蓋屋間,俗稱草棚,因可能當時湖南人多,也稱“湖南草棚”。這種草棚因價值不貴,還有便利搬遷的特點。
這種草棚頂高、檐低(距地面只有約一公尺),大門開在檐的內部或門口用竹頭撐起,草棚坡度大、易卸水。這種草棚被當?shù)厝朔Q為“三無”屋,無磚,四壁是泥墻;無木頭,整個草棚全是以竹為梁;無釘,整個草棚的搭建全是用柴索結扎。但住在里面非常爽氣,人稱“冬暖夏涼”。1960年后再沒有搭建。
建造民居的民俗儀式和過程
看風水。建造鐘埭民居,首先要請陰陽先生,俗稱“看風水先生”看風水。一看風向。房屋大門大多朝東南向,因平湖鐘埭地區(qū)的氣候是冬季西北風多、夏季東南風多,屋向東南向,人居住后,能享受“冬暖夏涼”。二是看風水。平湖鐘埭是江南水鄉(xiāng),過去生產和生活農資產品的進出運輸都要靠水路船運,還有生活飲用水,所以民居的建造都建在浜、港、河漾的旁邊。
看風水,用羅盤(指南針)來定宅基。如果將宅基選在所謂的風水寶地上,能使主人家子孫滿堂、長命富貴。在建房時,不準與左右鄰居房屋超前或脫后,宅基的高低要一樣平整,前后不準擋住其他房屋的風向、陽光和水路,
建造新居看風水時,以下內容都要看準什么日子是喜日或時辰:①看向;②立樁;③排開工日子;④排開溝日子;⑤上貼;⑥上梁;⑦裝大門;⑧打灶頭;⑨進宅。
奠基。舊時,在定宅基開工定樣時,首先要扯起一只米篩或一面旗,據(jù)說是避邪。泥匠開工要四角打樁,樁上包紅布,俗稱“紅樁”。木匠開工,在鋸第一根木頭時的刀口木時,主人要用栲栳罩住,用紅紙包好,然后焚香點燭,祭祀土地菩薩,同時燃放鞭炮。這天晚餐,要以豐盛酒菜款待泥匠、木匠的作頭師傅。主人還要向兩位作頭師傅贈送紅包(喜鈿)。
拋梁,俗稱“上梁”。拋梁是建房的高潮,也是最隆重的造屋儀式。這一天,親戚朋友都要送禮慶賀。賀禮有拋梁圓團四蒸、一只帶腳豬腿,也有四蒸冊糕、一塊板頭肉,高升百響等。
正柱子上要貼上“ 上梁欣蓬黃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類的對聯(lián),橫批寫“福星高照”“旭日東升”等吉祥辭句。正梁上要用紅布包好,俗稱“包梁布滿堂紅”,掛上一棵萬年青,俗稱“長青不老”或稱“萬年長青”,也有在正梁上裹一件蓑衣,稱為“龍袍”,可以避邪,在蓋屋間時拿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正梁上都用塑料圖釘,釘出“忠”字型,或“毛主席萬歲”“東方紅”等字樣,萬年青不掛了,認為是“四舊”。
上梁時,兩位作頭師傅要在正柱上從左右分別上去放下兩根繩子,系在正梁的兩頭。作頭師傅互相打招呼,喊道:“上梁了!”“大吉大利!”如遇到天晴,就喊“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口彩。即使上梁時刮風下雨,也會喊風也來,雨也來,真是風調雨順”的吉利口彩。
上梁,有的師傅還要唱上梁歌,邊上梁邊唱“腳踏扶梯步步髙,手攀桃樹采仙桃,采來仙桃咪咪笑,公眾聚會火焰髙”等,與此同時,鞭炮齊鳴。作頭師傅把正梁敲進榫頭后,在屋頂上將預先準備的冊糕、圓團等食品往下拋,俗稱“拋梁”。這時,在正間要擺雙拼八仙桌,放上肉、魚等食品菜肴,點上香燭,地上鋪上紅氈毯,主人夫妻倆雙雙跪拜,俗稱“拜梁”。木匠師傅接著唱拋梁歌:“兩只臺子并八仙,香爐蠟扦齊擺全。堂中點起龍鳳燭,一支清香飄上天。香煙裊裊上仙橋,仙橋勿是凡人走。魯班先師走仙橋,請來獸班作指導。新屋高爽屋脊翹,代代子孫福星照……”
上梁一般都在上午,但也有根據(jù)風水先生定在下午,這比較少。不論上午下午,上好梁后,泥師、木匠、幫工、親戚朋友都要吃上梁酒,表示祝賀。舊時,上梁酒下午,有東家安排,泥、木匠師傅等親戚朋友,到附近茶室書場聽書,茶、書鈿都有東家支付的習俗。
信仰與禁忌
建造民居時,如果這塊地上已經建造一座七路頭房子,接上去再造一座,在定宅基時,宅基地高低要與原造一座一樣高低,不能超前,最好也不要脫后,更不能擋住別人屋東南向,俗稱“青龍頭”。
在宅基動工之前(定基),如果屋基上有一棵大樹要翻掉時,必須前一天夜里給樹上包一張紅紙,以告知土地菩薩知道后,才能給新屋保佑。
造屋時,有以下禁忌習俗:屋向不要對著急水港,不要對著大漾心,還有原宅基地有墳地之類切忌,新屋造好后打灶頭一定要看日子,切忌上灶人生肖相沖等,排新踏踱、排糞坑等都要風水先生看日了,才能施行。
有關行語切口:如上梁這天,整個正柱與經柱、廊柱連在一起,全部用繩子捆住,用人豎起來時要喊“齊心!”橫梁(桁條)長一段需要鋸一點,說成“齊脫點”,在橫梁落榫時需要加加緊,說成“掌掌結”,在鋸正梁時往往會放長一點,以防萬一。到了上梁時尺寸一定要正確,需要鋸一點時說“齊梁”,俗稱“長木匠、短泥師”。正梁做好時放在地上忌人橫跨,上梁后開始做屋面時,忌女人上屋面干活,俗稱“不吉利”。
造屋的工具和實物
鐘埭民居:以“七路頭”為例,木料需要上面橫梁是正梁,經桁、步桁、廊桁、后邊水、兩面舍里,有進深木、掮梁、舍、短豎、戧木等。
椽子:頭頂椽、花格椽、出檐椽。立柱:有正柱、經柱、步柱、廊柱、邊柱等。內外墻壁砌磚,有黃道磚、清水磚、八五磚、九五磚、地上鋪的方磚。屋面上蓋的有瓦板、黑瓦、脊瓦、瓦鼓頭、滴水瓦、斜溝瓦等。
木匠用的工具:斧頭、鑿子、榔頭、錘子、鋸子、鉆頭、刨子、銼刀、丈竿、曲尺、三角尺、四六尺、墨斗、墨井、彈線等。
泥匠工具:有泥刀、泥夾也叫灰夾、垂直線錘、泥桶、曲尺、水平線、木尺等。
造屋用的各種鐵釘:有五扒釘、拼釘、面檐釘、戧釘、椽子釘,有時用竹削成竹釘?shù)取?/span>
舊時,鐘埭民居,一般在新造堂屋間上方,在步梁和經梁之間建有一檔壁寬、一間屋長、一公尺高的家堂,家堂有講究,好的家堂,四周上下及門窗都有考究木雕圖案,紅漆程亮,也有不雕刻、一般的。家堂里面存放歷代祖先木制神位,也叫“牌位”。
在正屋大門上方都留有一個小洞,有三角型、圓型,也有五角星型,可讓燕子飛來做窩,俗稱燕子能飛進來做窩是喜事,人丁興旺。
鐘埭民居,都是木柵小窗,用白棉紙糊上,在廚房和廂房的屋面上開一個天窗,蓋有特制凹形天窗玻璃,俗稱亮瓦。房屋的大門和門檻比較講究,都用圓木鋸成,一般腳門四扇、大門二扇,上下門檻用圓木出方,高半市尺,并都用桐油涂抹。內外墻用石灰粉刷,外墻門前三間,下面半壁用黑墨水涂黑,也有清水墻沒有粉刷。
屋頂上要做脊。落戧屋在屋面上有六根形似水牛角的翹角,俗稱“翹脊屋”(正梁兩端兩根,四面落戧,四角四根),兩面舍里的正梁東西兩橫兩只花籃,又似“花籃脊”。但也有落戧屋沒有翹角,遠望屋面形似饅頭,俗稱“饅頭脊”。兩落水“直貼頭”屋,也稱“硬山頭”。兩頭做個荷葉頭,俗稱“荷葉山”,可避邪。
灶頭,舊時是一家人家的象征,家家都有灶頭。灶頭有根據(jù)家人的多少而定,一般是兩眼灶,也有大戶人家三眼灶,貧困人家用單眼灶或行灶。三眼灶分外鑊、中鑊、里鑊。里鑊最大,一般有二尺二,外鑊最小,一般有尺八、尺六,在兩只鑊子中間,配有帶鑊和湯罐,湯罐上方留有一個小洞,燒火的人可以從洞里觀察飯是否燒好,俗稱“養(yǎng)媳婦洞”。說是婆婆燒火,養(yǎng)媳婦上灶,婆婆監(jiān)視養(yǎng)媳婦是否偷吃小菜。灶頭有通出屋面煙囪,灶頭還要砌灶山,灶山上砌有翹角的灶君神盒,是灶君菩薩神座,內放灶君馬嶂,灶君前置香爐、蠟扦,逢節(jié)要祭祀。
古宅民居是自古以來人生必不可少的居住設施,對人生影響很大。建造和居住民居的習俗過程,在鐘埭地區(qū)及周邊地區(qū)都有此俗過程的傳承和影響。
(作者單位:平湖市文化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