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成為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一場具有劃時代的起義,而隨著武昌起義的烽火席卷全國,也讓清朝逐步走向滅亡,最終在隆裕太后頒布《退位詔書》后徹底結(jié)束了滿清的統(tǒng)治,至此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得以終結(jié)。
宣布退位
而在一些歷史文章中,武昌起義后爆發(fā)后清朝的統(tǒng)治就立即土崩瓦解了,這僅僅是站在現(xiàn)代人的上帝視角看待的,事實上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清朝在北方依舊擁有很大的實力,而南方的革命軍則處于一盤散沙的狀態(tài),各自為戰(zhàn),真正讓清朝通知垮臺的其實是袁世凱,當然袁世凱也是運氣使然,最終在三方的博弈下促成了民國的誕生。
清廷的力量依舊強大
雖然武昌起義在南方掀起了革命風潮,但是在北方清廷的核心統(tǒng)治區(qū)域,比如直隸、東三省、陜甘地區(qū)、蒙古、新疆等地依舊擁戴清廷的統(tǒng)治,尤其是東三省和直隸,清廷依舊擁有可觀的實力,當時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黑龍江巡撫周樹模、直隸總督陳夔龍、陜西巡撫升允、陜甘總督長庚、署兩江總督張勛全部手握重兵且忠于清廷。
清廷在北方依舊有大量支持者
其中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在東北大肆捕殺革命黨,處死了張榕;陜甘總督長庚西安失守后退回甘肅,組織了軍隊一路打回陜西,讓西安的形勢迅速惡化;而曹錕、張勛、張作霖等人則組成了軍界聯(lián)合會,誓死捍衛(wèi)清廷,更別說駐京的蒙古王公們,不僅出錢出兵,甚至購買了西式軍械準備南下。
南方革命軍實力不足
武昌起義后革命軍占領(lǐng)了武昌,南方各省也紛紛宣布了獨立,但革命軍想要從武力上推翻清廷難上加難,首先就是極其困難的財政問題,前線的革命軍因為糧餉皆缺,紛紛急電南京索餉,但當時的國庫只有銀元10塊,遠遠滿足不了動輒幾十萬的軍餉。
奔赴前線的革命軍
而列強也在武昌起義后紛紛表態(tài),其中英國公使朱爾典在上海光復的第二天就指示駐上??傤I(lǐng)事,要求凍結(jié)革命軍一切任何款項,尤其是海關(guān)稅收,這些都被指定用來償還外債,可以說南方革命政府雖然成立,但遠遠收不上來稅收。
其次就是軍事能力的不足,南方的革命軍雖然有40萬人左右,但缺乏訓練,裝備不足且紀律渙散,無法和訓練有素的北洋系的17萬人對抗,更別說其他還效忠清廷的地方新軍和舊軍了,也因此南方革命政府都把推翻清室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甚至黃興、黎元洪表示只要袁世凱贊成革命,就保舉他為大總統(tǒng)。
而孫中山也知道無力從武力上推翻清朝,放棄了之前主張的“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轉(zhuǎn)而大力支持“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
袁世凱也并非掌握大權(quán)
雖然革命軍將希望寄托于袁世凱,但袁世凱也并非掌握全部大權(quán),比如北洋有六鎮(zhèn)大軍,而完全聽命于袁世凱的只有第三鎮(zhèn)、第四鎮(zhèn)、第五鎮(zhèn),其余三鎮(zhèn)完全聽命于朝廷。
北洋軍第一鎮(zhèn)完全是八旗子弟
另外從1906年開始,清廷開始官制改革,雖然袁世凱小站練兵掌握全國練兵權(quán),但1906年11月清廷宣布將兵部與練兵處等機關(guān)合并成立陸軍部,任命鐵良為尚書,陸軍部的成立標志全國練兵權(quán)從袁世凱手上轉(zhuǎn)入鐵良手上,而且新成立的陸軍部很多人官員都是留日士官學生出身,大幅度減少了袁世凱一系的人。
袁世凱眼看自己被奪權(quán),來了一招以退為進,主動將北洋軍第一、三、五、六鎮(zhèn)交與陸軍部直接管轄,第二、第四兩鎮(zhèn)則交給自己統(tǒng)轄,得到了清廷的允準,但清廷依舊沒打算放過袁世凱。
袁世凱
1908年溥儀繼位后,攝政的載灃一度想要處死袁世凱,幸虧得到張之洞的力保才以“足疾”為由,將袁世凱趕回老家,而回去的路上袁世凱放聲大哭,慶幸自己保住了一條性命。
到了武昌起義后,袁世凱借機復出掌握了內(nèi)閣的大權(quán),但自己能掌握的還是段祺瑞的第三鎮(zhèn)、吳鳳嶺的第四鎮(zhèn)、吳長純的第五鎮(zhèn),而第一鎮(zhèn)全部是滿清八旗子弟組成,第二鎮(zhèn)的馮國璋、張懷芝以及第六鎮(zhèn)的王士珍等人都向著清廷。
也因此武昌起義后,馮國璋指揮北洋軍對革命軍展開猛攻,一度取得了陽夏之戰(zhàn)的勝利,兵鋒直指武昌,甚至放言只要多給軍餉,直接滅了革命軍,要是革命軍沒了袁世凱如何掌握大權(quán)?最終袁世凱施展手腕,讓段祺瑞代替了馮國璋擔任前線總指揮,這才停止了北洋軍對武昌的進攻。
陽夏之戰(zhàn)
雖然袁世凱有北洋軍的擁戴以及列強的支持,但袁世凱想要借助革命軍的勢力逼迫清帝退位自己上位還是有點難度的,畢竟他還要面對各省實力派的反對,而且北洋內(nèi)部的馮國璋、王士珍等也反對共和,擁護清廷,其中第二鎮(zhèn)張懷芝更是發(fā)起軍界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張勛、倪嗣沖、張彪、曹錕等人同力抵抗。
與此同時,東北統(tǒng)制官潘知楹致電反對議和,張作霖也反對議和,至于京城的中下層軍官也紛紛主張開戰(zhàn)也讓袁世凱頭疼不已。
但袁世凱也沒干等著,他有自己的計劃,首先就是利用隆裕太后的性情懦弱和不善政事,相比她的姑媽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對政事是一竅不通,因此袁世凱故意拿捏,通過夸大革命黨的勢力和要求去嚇她,利用她來逼迫滿清內(nèi)部的議和。
退位后的隆裕
其次就是利用自己在北洋軍的影響力,通過段祺瑞等人多次聯(lián)名致電清廷,為議和造勢,擴大議和的影響力。
當然老天也幫忙袁世凱,就在南北膠著的時候,1912年1月26日,滿清宗社黨首領(lǐng)良弼被革命黨人刺殺,徹底讓保守派失去了主心骨,保守派勢力開始瓦解,而時任直隸總督的陳夔龍眼看隆裕太后居然有接受退位的跡象后居然掛冠而去,讓袁世凱撿了一個天大的便宜,袁世凱立即讓表弟張鎮(zhèn)芳接手直隸總督,徹底除去了議和的最大絆腳石,畢竟直隸總督手握重權(quán),關(guān)系京津安危。
宗社黨首領(lǐng)良弼
當然袁世凱的一切手段只是逼迫清廷退位,但如果清廷拒不退位,南北必然爆發(fā)大戰(zhàn),畢竟很多地方都有忠于清室的軍隊,他們必然會和革命軍戰(zhàn)斗不息,也讓戰(zhàn)爭延長到一個可怕的時間線,而且袁世凱的北洋軍內(nèi)部也會面臨分裂。
載灃和溥儀
更要命的是列強不會放過這次機會,以保護僑民為由出兵,比如俄國和日本就有計劃,準備出兵東北和華北,以鎮(zhèn)壓革命為由占領(lǐng)領(lǐng)土,雙方勾結(jié)密謀瓜分內(nèi)蒙,更別說其他想要渾水摸魚的列強了。
除此之外,很多王公開始勸說隆裕太后回到龍興之地東北,那么對整個國家的影響更為嚴重,畢竟東北是滿清龍興之地,東三省的總督趙爾巽和掌握軍權(quán)的張作霖忠于清室,北洋精銳第一鎮(zhèn)、第二鎮(zhèn)、第六鎮(zhèn)也勢必跟隨清廷北上,蒙古的王公也會站在清廷一邊,整個疆域徹底分裂。
好在隆裕太后性格軟弱、不諳政事,且無意對抗到底,最終在袁世凱的承諾下表示可以退位,發(fā)表了至關(guān)重要的《退位詔書》,而《退位詔書》終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之完全領(lǐng)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徹底宣告了民國對于清代領(lǐng)土的完全繼承權(quán),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悲劇。
《退位詔書》
可以說清朝的統(tǒng)治并不是立即結(jié)束的而是一個漫長的博弈過程,畢竟當時的形勢來看退居東北加上大量的地方實力派的支持,滿清也能大體維持東晉和北元的局面。因此清帝遜位是當時的最優(yōu)解,也是民族之幸,國家之幸。
很多人說袁世凱掌握了北洋精銳,但袁世凱只是北洋的大哥,一半人并不聽命于他,他無法對北洋軍做到完全的控制,也因此他日后想要稱帝,北洋一堆人的反對,他拿這些人一點辦法沒有,也因此我說隆裕太后配得上“女中堯舜”這個稱號,她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但這件是足以在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