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人里有八九個人有'濕毒'潛伏。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有關。
中醫(yī)認為'濕性重濁',所以身體被濕邪侵犯后,人會感覺全身非常沉重,好像被什么東西束縛著,不清爽。今天,分享幾味祛濕中藥,幫大家去去濕。
4味藥各有所長,祛濕1個比1個強
中藥一: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于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癥。
中藥二: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jīng),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中藥三:蒼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茅蒼術和北蒼術的根莖。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故祛濕力較強,濕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引起的、脘悶嘔惡、腹痛泄瀉、白膩等,常與厚樸、陳皮等同用。
中藥四:藿香
嚴格地說,藿香本身的主要功能是化濕和胃,祛濕效果好的藥物還是茯苓、蒼術、薏苡仁等藥物,但是,當濕氣把脾胃之氣困住以后,單單祛濕有的時候效果不好,尤其是當濕濁之氣嚴重,郁結在脾胃,導致陳腐淤積,藿香的主要作用是振奮脾胃之氣,這樣脾胃的氣機振奮了,濕濁之氣也就容易去掉了。
中醫(yī)辨證2方,合理配伍祛濕
1、脾虛濕困——益氣健脾,化濁祛濕。
配方:太子參12克,茯苓12克,蒼術10克,半夏9克,陳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蘭10克,生姜3片。
癥狀:飯后腹脹,四肢疲倦不想動,頭昏欲睡,面色萎黃,口淡無味,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舌質(zhì)胖,舌邊有齒痕。
2、濕熱蘊結——清熱祛濕,調(diào)中行氣。
配方:黃連6克,梔子3克,豆豉6克,厚樸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陳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癥狀:胸腹脹滿不適,感覺身體沉重,經(jīng)??诟煽诳噙€容易發(fā)黏,大便黏滯或,小便黃濁或短赤,午后身熱心煩,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
專家提醒:
中藥合理搭配,確實可以驅除濕氣。但火候、時間把握要準,熬制過程相對繁瑣,因此中成藥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名字:知坤清食飲
配方:白扁豆、雞內(nèi)金、薏苡仁、茯苓、百合、藿香、蓮子。
方解:茯苓、白扁豆屬于藥食同源,有很好的祛濕潤燥的效果。
雞內(nèi)金乃運化水谷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濕,主要解決脾虛,胃弱。
百合、藿香具有化濕醒脾,辟穢和中的作用,其中的'化濕'效果很不錯。
搭配在一起,溫水沖服,能有效祛除濕氣,有助于改善濕氣引起的脾胃失調(diào)、頭昏身沉、肥胖等。已在國家食藥監(jiān)局備案,如今丄-網(wǎng)【tao】-包便可以找到,郵寄都是沒有問題的。
長按兩穴,幫助身體排濕
一按隱白穴
【取穴方法】隱白穴首先定位是腳,以大腳趾指甲蓋的邊緣做一條橫線,然后以指甲蓋的內(nèi)測做一條豎線,橫線跟豎線交叉點。
【按摩方法】用你拇指的指尖的位置,點在這個位置,揉或者按壓,或者借助于家里面的棉簽按壓,每次五分鐘。脾虛,睡覺容易流口水的朋友,也要常按壓這個穴位。
二按陰陵泉穴
【取穴方法】做好用仰臥或正坐的姿勢,脛骨內(nèi)側髁后下方45度凹陷處就是陰陵泉穴位的位置。
【按摩方法】取最舒適的體位(坐位、仰臥位均可),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側陰陵泉上,按而揉之,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并產(chǎn)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維持一定力度,用拇指對局部肌肉進行左右彈撥。每次按揉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每日2-3次。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