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館》,是王維晚年隱居藍天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絕句。表面上看,遣詞造句平平無奇。寫的都是古代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幽篁”、“深林”和“明月”。
詩中的動作,也不過是彈琴、吟嘯。但短短二十個字,組合起來卻別有一番味道。同時,這首詩曾經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但是這一首小詩,究竟是寫景還是寫人?是寫詩人的恬淡之心,還是寫詩人內心中的苦惱呢?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其關鍵就在于對詩歌第三句“深林人不知”的理解。
一、《竹里館》原文及賞析
《竹里館》——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歌意譯:獨自坐在一片竹林當中,自彈自唱。林木幽深,沒有人知道我在這里。只有那當空的明月,才能照見我的心情。
王維的這一首小詩,一度被認為是單純的寫景之作。其實這一首詩只用了“幽篁”、“深林”和“明月”三個詞來寫景,而且幽和深的意思還是重復的。
在寫到人物的動作時,也只是“彈琴”和“長嘯”這樣的普通的字眼,并不帶任何情緒,因此讓人揣摩不出詩人的心情。王維外號“詩佛”,從青年時代起就一邊求仕,一邊學禪。因此許多人以為他的心境是空明的。尤其是到了晚年,當他隱居藍田輞川時,內心肯定是古井不波的。
所以,大家傾向于把這首詩理解成詩人自己內心恬淡閑逸的反應。體現(xiàn)的是一種隨波逐流,自然而然的情感。
當他獨自坐在幽篁之中,自娛自樂,因為地處偏僻,別人不知道有他這樣一個人存在。但是別人不知,天上的明月卻知。
明月不但知道有他這樣一個人在,還主動來與他為伴,照見他的心靈。這是一件多么值得書寫的事情啊,全詩要表達的就是這種親近自然的感受。
當一個人心靈澄凈之時,即使心中有話想說,也不需要對另一個人訴說。因為他可以與明月、清風進行對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全詩看起來沒有運用什么技巧,只是以在第二句中彈琴、長嘯的“鬧”,來反襯深林無人的靜。詩的最后一句“明月來相照”,是畫龍點睛之筆。
在這一句中,“明月”不請自來,和詩人很自然地互動。以月亮的光明反襯第一句中“幽篁”之黑暗。點破黑夜,妙手天成。王維獨運的匠心,就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
不過,如果把詩的第三句“深林人不知”理解為一種孤獨與痛苦的情緒的話,明月來相照就會倍顯凄清了。
詩人因為一些煩心事,月夜獨坐幽深的竹林。他彈琴、吟嘯,此時此刻他內心的煩惱和他這個人一樣,不為人知,只是天上的明月才知道。
這個時候,明月依然是詩人當時唯一的知己。然而它的出現(xiàn),不但不能化解詩人內心中的愁苦,反倒因為它的多情而襯出了世間的無情。這就是本詩的另一種解法。二、王維隱居是情非得已
王維大約出生于武則天圣歷二年(公元699年),太原祁縣人。他從小就能詩會畫,具有極高的審美能力。十五、六歲時就因詩成名。如今語文課本上還有他十六歲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少年時代的王維才華過人,胸懷壯志,但是因為身處武則天時代后期,政治動亂,他求仕也不太順利。他在二十一歲時,靠著自己的音樂才華,結識了歧王李隆范。
在開元九年(公元721年)的時候,王維進士及第,卻在宮廷里面當了一個樂官。不幸的是,他這個樂官只當了幾個月,就因為伶人違規(guī)舞黃獅子,而被貶到濟州當司倉參軍。
在當了四年的地方小吏后,王維辭職不干了,他回到長安。沒過兩年,歧王也去世了,王維就跑到藍田的南山中去隱居。
王維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找人引薦自己,可是一直沒有等到。直到三十五歲時仍未出仕,于是慢慢開始跟著母親學佛。
直到八年之后,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張九齡當上了宰相,狠抓了一把文化教育事業(yè),王維才得到機會出頭,還當上了右拾遺。因此張九齡后來落難被貶時,他滿懷感激地寫詩說道:“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王維四十歲上下的時候當上了監(jiān)察御史,后來又當了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的幕僚,因此才有機會和崔希逸一起上戰(zhàn)場,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可惜崔希逸在不久之后就病死了,他又回到了長安。
回到長安之后,王維發(fā)現(xiàn)高力士在朝中獨攬大權。他雖然是詩畫雙絕,才華出眾,但是從政能力卻不高。他不知道該怎么應付朝中的奸黨,還一度想要退回輞川隱居,結果一直未能成行。
拖到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逃得快,他走得慢就被捉住,被封了一個“偽官”。后來,唐軍收復長安后,要不是他弟弟在當將軍,他自己也寫過一首小詩抒發(fā)亡國之痛,就差一點被殺了。
經過這事后,他已經年屆六旬。最后官至尚書右丞,并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辭官歸故里,第二年七月就病逝了。
王維曾經創(chuàng)作過一首叫《漆園》的小詩,說莊子隱居并不是因為他傲世,故意不去當官。而是自己沒有經世濟國的大才,其實這也是他的自喻。所以,了解了他的生平后,再回頭看《竹里館》,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是在致敬阮籍的《詠懷詩》而已。
他事實上不是解脫了,而是因為心中太過痛苦了。他平日詩中的“竹林”、“彈琴”、“長嘯”、“青眼”、“白眼”等等,全部是從竹林七賢詩中得來。表達的其實也是相近的意思——隱居是被迫的。
然而,七賢隱居是受到迫害,而他主要是在責怪自己,在政治上的無能。所以, 他才要躲在這無人知的“深林”當中。
結語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每一個人總會有點自己的小心思,小秘密。有一些是可以與人說的,而另一些卻不足為外人道。
其實,王維在民間傳說中,是一位人緣非常好的人。他不光才華出眾,據(jù)說相貌也長得不錯。二十剛出頭的時候就認識了歧王和玉真公主。相傳當時李白和他一樣,也認識玉真公主,還為玉真寫過一些像“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樣的小詩。可是,玉真最后冷落了李白。
不知道玉真和王維怎樣,只知道王維后來得到玉真的幫助,進士及第,而李白根本沒有資格參加考試。王維當官的機會一直都有,但是從他的表現(xiàn)看來,他的確是不適合當官。
王維是一位詩畫雙絕的大才子,他后來學佛成就也很高。如此聰明的一個人,偏偏缺乏經世濟國的從政能力。驕傲如他,怎肯告訴別人呢?于是只有躲起來彈琴復長嘯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