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少年成名的古代文豪,中唐李賀是很值得說道的一位。他與李白、李商隱并稱"唐代三李",又與屈原、李白共享浪漫主義詩人的雅號,雖然僅留下二百余首詩,但憑借其出神入化的生花妙筆,和如同鬼神般的詩歌語言,李賀得以成為詩史上一個不可超越的神話。李賀的成功不僅在于他摛翰振藻的文采,還因為他的成名之路實在太過傳奇。
少年成名,本就是一件容易惹人嫉妒、加大自我煩惱的事情。想那多少青年才俊為了求取功名而惶惶不可終日,最后卻一事無成;想那神童方仲永因為被過度開發(fā)而淪為庸人,可見神童內(nèi)心需要承受莫大的壓力。如果這件事再被幾經(jīng)渲染,那么就會有更多人好奇:難道他真的有傳說中的那么神?李賀正是受到了這種世俗思想的嚴重質(zhì)疑。
天才早成的李賀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據(jù)說七歲時即能張口成詩,詩名就已聲名遠播。唐朝人愛詩如命,對能寫出好詩的人亦非常珍惜,所以當大詩人韓愈聽說了這件事后,第一反應就是質(zhì)疑、不相信,第二反應則是想要驗證李賀的詩才。如果所言為虛,那么韓愈將會為文壇除掉一個騙子,而如果傳聞不假,那么詩壇就會再添一匹黑馬。這種兩全其美的事,韓愈何樂而不為呢?
當時韓愈在文學圈的地位很高,很多初出茅廬的后輩都想找他幫忙引薦,他的話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所以韓愈便糾集了一伙詩壇前輩組成了"打假團",決定親自前往李賀處辨別事情真?zhèn)巍?/p>
出發(fā)前,韓愈曾略帶不屑的說過:"若是古人,吾曾不知。若是今人,豈有不知之理?"要是古時候的奇才,我輩不知道也就罷了,可倘若這位奇才是現(xiàn)世之人,我們這些玩詩歌的怎么會不知道呢?韓愈言辭之中還是不太相信有李賀這號人物存在的。
打假團見到年紀輕輕的李賀,便更加不相信眼前的人竟是詩壇的奇跡。所以為了考驗李賀的真才實學,韓愈與當時的另一位大師皇甫湜當場給李賀定下試題,讓李賀即興創(chuàng)作。聽罷考題,李賀不慌不忙,先向兩位大人深施一禮表達了敬意,然后才提筆寫下了這首足以驚艷詩壇的千古名篇。
《高軒過》(又名《韓員外愈皇甫侍御湜見過因而命作》)
唐·李賀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huán)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耿耿貫當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前四句李賀交代了本詩的寫作背景,著重描寫了韓愈與皇甫湜的聯(lián)騎造訪。一如李賀鳳彩艷逸的詩風,李賀粗細有致,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放大的細節(jié),華彩的官服和雍貴的馬車表明了二人高貴的身份,隱隱的馬蹄與二人的氣勢如虹則表明他們都不是一般人。五六兩句李賀才道出原來這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六句話,將韓愈和皇甫湜吹上了天,馬屁拍得很成功。
但別以為這就完了,李賀繼續(xù)寫下第七至第十句,捧完了二人的物理形象,再贊美二人的文字功底。李賀說:二十八星宿的才氣都在他們胸中聚集,天地精華在他們心中融會貫通;殿前吟詩作賦能響徹云霄,文筆的造化甚至連天上都難以擁有。不得不說,李賀真是文采斐然,吹起牛來也是一套一套的,很是帶感。
最后四句李賀才提及自身,講自己遇上兩人是天大的榮幸(李賀用"死草生華風"來形容,自己這棵死草遇上兩位的華風),還說這就算攀上大茬兒了,在韓愈與皇甫湜的指引幫助下,自己定能從小蛇變成大龍。
韓愈聽完李賀的即興之作,大為驚奇,連連稱好,甚至夸贊其為天才,對李賀進行了一番回夸。臨行之際,還邀請李賀到韓府作客,共論詩話。自此,李賀的盛名更加遠傳,越發(fā)越大了。
不過,后來經(jīng)朱自清等人的研究判斷,這首詩其實是李賀二十歲時的作品,并非是七歲。不過那都不重要了,李賀的才氣是年齡無法阻攔的。不知大家對此怎么看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