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最具有可塑性的,不僅是孩子階段具有可塑性,每個人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具有可塑性。
有很多人認為,大腦在成年之后基本上定型,不會再持續(xù)發(fā)育,事實上并非如此。
從大腦科技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大腦在成年之后依舊具有強大的變化潛力。我們的每一次經歷和活動,都會讓大腦神經元產生新的連接,大腦隨著外界的刺激而隨時改變。
當你在某一行為上進行加強,持續(xù)練習之后,負責這一功能的腦區(qū)神經產生連接并加以鞏固,而對于不大用神經的就會日漸變弱。這也是我們人類的學習過程,也是大腦塑造的過程。
人的成長,先天性格是一部分,同時也受著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
性格沒有絕對的好壞,但是環(huán)境能夠影響到他是往正向還是負向發(fā)展。
孩子是單獨的個體,是獨立的,但同時又和父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父母的情緒、家庭環(huán)境則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和性格發(fā)展。
曾有調研顯示,80%的少年罪犯都來自父母性格粗魯,愛與他人爭斗,動輒恐嚇或打罵孩子的家庭!
在親子關系里,父母的壞脾氣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媽媽的情緒,最先影響到的是孩子的安全感。
媽媽作為孩子的第一喂養(yǎng)人,第一接觸的人,對孩子所表達的情緒在早期會影響到孩子的生理發(fā)展。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
實驗開始前,母親與孩子正?;?,孩子情緒很好,積極響應。
然后讓母親再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
實驗開始之后,母親面無表情,孩子很快察覺變化,想要引起母親注意。
實驗最后,孩子情緒奔潰,開始大哭。
當孩子得不到媽媽的回應,感到不舒服時又沒有人來安撫,他會覺得這個世界非常可怕,內心的恐懼感會蔓延。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敏感。
媽媽的一個面無表情對孩子的影響都這么大,可想而知媽媽對孩子的打罵、暴脾氣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而孩子是會主動模仿媽媽的行為甚至情緒。
如果媽媽是一個情緒化的人,容易焦慮,或者很冷漠,或者時而對孩子很好時而又不顧孩子感受,孩子將會覺得未來非常不可預測,也不安全。
媽媽太容易發(fā)脾氣,喜歡大喊大叫,孩子也會變得特別暴躁,容易情緒不穩(wěn)定。
媽媽是孩子最早也是最權威的情緒導師,也是不可替代的安全感來源。
媽媽在孩子生命之初與孩子共建的情緒互動,會為孩子之后的“情緒管理”提供基礎。
接下來我們說說爸爸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對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爸爸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是輔助角色,做好配合工作。而有些家庭的爸爸不僅是缺失的,每當出現(xiàn)時,也是添堵的時候。
父愛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亞于母親,在某些階段甚至勝于母親。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猶如七巧板中的一塊。
密歇根大學有個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父親表現(xiàn)出明顯的撫養(yǎng)孩子的壓力和抑郁癥狀,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能力會受到消極影響。尤其當幼兒到三歲的時候,他們的語言技能可能表現(xiàn)比較差。
父親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對著孩子亂發(fā)脾氣,對孩子的關愛不夠,又特別兇,父愛的缺失,孩子不僅會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導致安全感的極度缺失,在性情上也會變得軟弱,不自信。長久以往,還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容易形成成癮性人格。
很多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不可自拔,家長找不到原因,也沒有很好的方法。
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形成孩子的成癮性人格,大部分是因為童年時期缺少父親的關愛,和單調的娛樂活動和興趣愛好所導致。
成癮性人格來自和父親的關系不好,叛逆的情緒來自和母親的關系不好。
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成長,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