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簡單的內遷,而是文化的守護。
1937年11月,國立浙江大學師生在校長竺可楨率領下,歷時兩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達貴州遵義、湄潭、永興。浙大西遷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即保護《四庫全書》的轉移。《四庫全書》共有7部,3部清末已毀,日本侵華又損失2部,竺可楨受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委托,將一部《四庫全書》140箱,成功轉移至貴陽黔靈山公園北的地母洞存放。
當時,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陳訓慈覺察到杭州的文瀾閣《四庫全書》面臨萬劫不復的險境。他一面動員全館人員趕制木箱,準備裝箱轉移,一面積極籌措運費。他想到浙大,專程找竺可楨商議對策,兩人除共同向教育部力爭之外,趕緊利用浙大遷校的卡車,分批裝運庫書,終于在1937年12月杭州淪陷之前搬出杭州。
這次庫書的遷移,幾經波折,歷盡艱難。先是雇民船,將庫書遷至富陽石馬村趙宅,后將庫書遷至建德松陽塢再至金華,繼而覓車運至龍泉。后又從龍泉啟運,自福建浦城而至江山峽口,再上浙贛鐵路,過江西,到湖南長沙,從湘北到湘西,直奔貴州貴陽。如此經過5個月的跋涉,終于將庫書存于貴陽西部的張家祠堂。后因日寇轟炸貴陽,又將庫書遷入貴陽城北4公里一個名叫“地母洞”的洞穴。庫書存儲于貴陽地母洞之后,先是每年一次曝曬后又改為春秋兩次,全年無停歇之日。如此6年,國寶萬無一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