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最早出現(xiàn)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之《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近代名醫(yī)惲鐵樵在《群經(jīng)見智錄》曰:“《內(nèi)經(jīng)》言五行配以五臟,其來源于天之四時。藏有五,而時僅四,故以六月為長夏,以配脾?!?/p>
中醫(yī)認為,長夏為夏季后的一季,時值陰歷六月,也就是陽歷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時,其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jié)氣。長夏時天氣悶熱,陰雨不斷,空氣中濕度較重,故濕為長夏的正常之氣。若濕氣過盛,就可使人致病,臨床上稱為“濕邪”,濕邪是一種陰邪,其性重濁粘膩。濕邪之病,一般說來,多見于長夏暑濕季節(jié),但其他季節(jié)也可出現(xiàn),它可以隨著各種時令之氣侵犯人體,臨床見證有寒濕、風濕、濕熱、暑濕等??梢姖耠m為長夏主氣,可五臟中的脾位于人體中央,屬土,主運化水濕,所以脾與長夏相應。脾臟喜燥而惡濕,濕又為陰邪,好傷人之陽氣,尤其是易傷脾陽。因此,長夏是人體脾土最易受傷的季節(jié),也是健脾、養(yǎng)脾,治脾的重要時期。
從臨床上看,長夏當令,人常感覺疲憊,精神不振,頭暈。其原因是濕熱交困,濕性重濁,容易引起頭身困重,四肢酸楚,倦乏沉重等癥狀。而濕邪易困脾土,尤其是老年體弱之人,抗病能力較差,最容易出現(xiàn)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欲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等濕困脾土之癥??捎萌蕼?,方有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半夏、厚樸、滑石、通草、竹葉。以宣暢氣機、清熱利濕。還有暑天感寒,內(nèi)傷濕滯,或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治宜疏風散寒,化濕和中,可用藿香正氣散,配方有藿香、蘇葉、白芷、大腹皮、茯苓、白術(shù)、陳皮、半夏曲、厚樸、桔梗、甘草、生姜、大棗等。也可用成藥藿香正氣丸(水、膠囊)。對于暑熱耗傷津氣者,癥見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shù),可選清暑益氣湯,以清暑益氣,養(yǎng)陰生津。配方有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長夏祛濕熱、養(yǎng)脾土,生活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
多食利濕之品
長夏宜多食健脾利濕之品,如綠豆、薏米、山藥、白扁豆、冬瓜等。
白扁豆粥 白扁豆60克,干藿香葉60克。二藥共為細末,每次10克,每天3次,姜湯水送下。有健脾止瀉,發(fā)表解暑,溫中止嘔作用,用于夏秋急性腸胃炎之腹痛腹瀉又嘔吐不止者。
薏米小豆粥 薏米30克,小豆30克,大米50克。先將薏米、小豆泡2小時,鍋內(nèi)加適量水燒開,入薏米、小豆、大米同煮成粥食用。有清熱消暑作用,用于長夏體倦困重,食欲不振者。
清拌茄子 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以及麻醬、鹽適量。將茄子洗凈切片,入鍋蒸20分鐘,取出入小盆用小勺壓成泥狀,香菜洗凈切小段,蒜搗成泥狀,麻醬用涼開水調(diào)稀,并與蒜泥、香菜、鹽與茄泥,一起拌勻,即可食用。有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的功效。
也可用白術(shù)、山藥、薏仁熬湯;或山藥、薏仁、白扁豆燉肉。或用排骨冬瓜薏米燉湯服用。入伏期間早上可吃生姜三片,白開水送服,具有升陽祛濕之效。有句諺語:“冬吃蘿卜,夏吃姜。”就是這個道理。
多運動少思慮
中醫(yī)認為,思傷脾,“過逸”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對身體不利,應早晚適量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游泳等,活動筋骨,調(diào)暢氣血,以養(yǎng)護陽氣,增強體質(zhì)。使其適應一年四季的天氣變化,對延年益壽大有幫助。但是,體育鍛煉時不可出大汗,以免陽氣耗傷,而發(fā)生中暑。
許多年輕人和部分老年人,不要長時間躲在空調(diào)屋內(nèi),這樣會思慮多運動少,影響身體健康。若時間長了,屋內(nèi)空氣污濁,使人感到頭暈腦漲,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導致受涼而發(fā)生感冒。
敲后背揉胸腹
中醫(yī)學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腹部是五臟六腑所居之處,是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厥陽陰肝經(jīng)及任脈通行之地,因而被喻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fā)源”。背部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循行之處,且三焦等俞穴都集中在背部。背正中是督脈必經(jīng)之地,脊柱旁的膀胱經(jīng)與五臟六腑聯(lián)系密切,也是循行的主要部位。任脈與督脈,共理諸經(jīng)百脈,調(diào)節(jié)各臟腑生理功能作用。按摩胸部,可開胸順氣,促進心肺血液循環(huán);揉按腹部能改善胃腸蠕動,大便溏瀉可止,秘結(jié)可通。
在長夏用保健錘敲打后背、揉胸腹,適當出些汗,可活血通絡,祛寒除濕。如能長期堅持,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鐘,可振奮陽氣,增強體質(zhì),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五臟六腑,起到消除疲勞,寧心安神,預防骨質(zhì)增生及滋養(yǎng)全身之目的。對神經(jīng)衰弱引起的失眠、腰背酸痛、胃腸功能紊亂、便秘、高血壓病、高血脂癥、肝郁不舒、心臟疾患、呼吸系統(tǒng)等多種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賈佩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