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翻譯六招制勝
——陸波
易錯題診斷
文言翻譯,高考試卷中要求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和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詞等,并做準(zhǔn)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
具體來說,應(yīng)從“留”“換”“補(bǔ)”“刪”“調(diào)”“貫”六個方面進(jìn)行?!傲簟?,凡指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皳Q”,將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把a(bǔ)”,即補(bǔ)出古代簡練說法省略或隱含的內(nèi)容,特別是對省略句?!皠h”,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罢{(diào)”,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要求調(diào)整過來。“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方法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jù)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可記住口訣:
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xiàn)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guī)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lǐng)會語氣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二世祖諱伍,有善行,稱善人公?!檬┯?,歲時勤力活家,人產(chǎn)計口給食,余悉以販鄉(xiāng)里貧乏者。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高祖諱重光,字廷宣?!∷龋C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沖風(fēng)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xiāng),恂恂退讓,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解析】
?。?)扶:古代的長度單位,四寸為扶。“枝葉扶疏”是說枝葉相距很近,意譯為“枝葉繁茂”。“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語(善人公),又是介賓短語(“于其下”)后置。翻譯時既要“補(bǔ)”——補(bǔ)出主語,又要“調(diào)”——把“于其下”放到謂語“作”前。參考譯文:家門前種有一棵槐樹,枝葉繁茂,(善人公)時常在樹下煮粥給饑民吃。
(2)所知異木:知道的奇異樹木。走:跑。從文意通順的角度應(yīng)放到“爭”的后面。參考譯文:忠勤公到后,彝人爭著跑去把他們知道的奇異樹木告訴他。
?。?)“孝友”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應(yīng)“換”為雙音節(jié)詞。參考譯文:忠勤公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穎川公的二兒子,剛換牙時母親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07年福建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孟子去齊,充虞①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痹唬骸氨艘粫r,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公孫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夫子:舊時稱呼學(xué)者或老師,在對話中,譯成第二人稱。易錯點是“豫”,我們記住的是“猶豫”,其實“快樂”是它的第一個義項。參考譯文:您似乎不快樂。
(2)易錯點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捌街巍蓖x。參考譯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當(dāng)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實戰(zhàn)演習(xí)
1.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任峻,字伯達(dá),河南中牟人也。漢末擾亂,關(guān)東皆震。中牟令楊原愁恐,欲棄官走。峻說原曰:“董卓首亂,天下莫不側(cè)目,然而未有先發(fā)者①,非無其心也,勢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別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shù)百人,愿從太祖。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②?!陴嚮闹H,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國志》)
[注]①太祖:曹操。②從妹:堂妹。
?。?)天下莫不側(cè)目,然而未有先發(fā)者。
?。?)太祖大悅,表峻為騎都尉,妻以從妹。
?。?)周急繼乏,信義見稱。
2.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為當(dāng)時所重?!_城陷,景將宋子仙據(jù)吳興,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愇涞凼芏U,加通直散騎常侍?!酰涞蹏L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yù)謀謨。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南史?列傳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
?。?)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yù)謀謨。
?。?)文帝又重其才,欲寵貴之。
3.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蔽浒簿龔凝R來,而燕王不館①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保ā稇?zhàn)國策?燕一》)
[注釋]①不館:沒有(給蘇秦)預(yù)備住處。
?。?)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
?。?)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4.把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云:“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大學(xué)》)
?。圩ⅲ荼伲浩H,偏向,偏愛。
(1)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參考答案
1.(1)天下沒有誰不怨恨(或:天下沒有誰不斜著眼睛看),但沒有首先發(fā)難的。(2)曹操非常高興,上表讓任峻擔(dān)任騎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給他。(3)救濟(jì)(他們的)急事,接濟(jì)(他們)缺少的東西,信用和道義被稱頌。
2.(1)派人召喚沈炯,將要把書記的職位(負(fù)責(zé)文書的工作)委任給他,沈炯以有病來推辭。(2)陳武帝曾經(jīng)贊許沈炯,(說他)應(yīng)居輔佐大臣的職位,軍隊、國家的大事,(應(yīng)該)多多參預(yù)籌劃(謀劃)。(3)陳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寵幸,使他顯貴。
3.(1)我自己沒有一點功勞,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顯赫。(2)一定是有人說我不講信用,在大王面前傷害我。
4.(1)所以,能喜歡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于自己莊稼的茁壯?!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高中文言虛詞能力考點例解(一)
說明:
一、高考文言虛詞考點高中語文教材規(guī)定為32個,本稿以此為參照,并按音序進(jìn)行排列。
二、高考文言虛詞考點所涉虛詞注解以課文解釋為底本,個別虛詞略作改動。
三、本稿以教學(xué)需要為出發(fā)點,采用音序排列,便于撿索,提高效率。
安an 而er 爾er 夫fu 蓋gai 故gu 何he 或huo
乎hu 即ji 既ji 莫mo 乃nai 其qi 且qi 然ran
若ruo
安an
1.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疑問副詞。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dāng)于“怎么”“怎樣”。
3.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鴻門宴》)
[例解] 用作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于動詞之前。相當(dāng)于“什么”“哪里”。
而er
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例解] 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例解] 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4.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例解] 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5.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例解] 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
6.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例解] 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8.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例解]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10.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例解] 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爾er
1.爾何知?。ā稓ブ畱?zhàn)》)
2.中壽,爾墓之要拱矣!如有營,(《殽之戰(zhàn)》)
3.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
4.胡瞻爾庭有縣貆兮(《伐檀》)
[例解] 用作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你”“你們”“你的”“你們的”。
5.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飲酒》)
7.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例解] 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此”“如此(這樣)”“那”。
8.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例解] 用作副詞,用來修辭動詞,相當(dāng)“這樣(地)”。
9.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待坐》)
10.子路率爾而對曰:……(同上)
11.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祭妹文》)
1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詞。作形容詞、動詞的詞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當(dāng)于“的”“地”“著”。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語氣,相當(dāng)于“罷了”“而已”。
14.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例解] 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同虛詞“耳”的用法相同。表敘述語氣,相當(dāng)于“了”或不譯。
夫fu
1.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2.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
[例解] 用作代詞。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或在“這”后加適當(dāng)?shù)牧吭~。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4.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例解] 用作代詞。表遠(yuǎn)指,相當(dāng)于“那”或在“那”后加適當(dāng)?shù)牧吭~。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zhàn)》)
6.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xué)之不誠也。(《問說》)
[例解] 用作助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議論或敘述的開端,稱為“發(fā)語詞”,也可用復(fù)音虛詞“且夫”,不必譯出。
7.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ā洞倏棥罚?
8.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ā秵栒f》)
9.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助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dāng)于“啊”或“了”。
蓋gai
1.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2.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將伐顓臾》)
[例解] 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下邊說的一些話,是帶有推測性的斷定,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與妻書》)
[例解] 表示這種意思的“蓋”,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5.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dāng)時未有雁蕩之名。(《雁蕩山》)
[例解] 用作連詞。連接上文,起說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確定之意。
故gu
1.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fù)取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所以”“因此”。有時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嘗質(zhì)于趙。(《史記·刺客列傳》)
5.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公子怪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用作副詞。有“從前”“故意”的意思。
何he
1.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例解] 用作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4.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例解]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已yi
1.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2.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六國論》)
3.牛困人饑日已高。(《賣炭翁》)
[例解] 用作副詞。表動作行為、事情的完成或時間的過去,相當(dāng)于“已經(jīng)”。
4.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5.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
6.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
[例解] 表兩件事之間相隔時間短暫,常用“已而”,相當(dāng)于“不久”“一會兒”。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
[例解] 表程度很高或過分,常放在形容詞之前,相當(dāng)于“太”。
8.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隆中對》)
9.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版》)
[例解] 用作連詞,“已”同“以”,和“來”“后”“東”“西”“上”“下”等結(jié)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等的限定。
10.是善惡之分也已。(《荀子.惡性》)
11.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例解] 用作助詞?!耙选狈旁诰淠┍硎緞幼餍袨榈募瘸蔂顟B(tài),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語氣,相當(dāng)于“了”;有時“也已”連用,加強(qiáng)語氣。有時也表感嘆,相當(dāng)于“啊”。
以yi
1.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4.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5.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例解] 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8.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10.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例解] 用作介詞。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11.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
1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15.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16.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18.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19.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20.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例解]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2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22.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2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
[例解] “以是”“是以”,相當(dāng)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矣yi
1.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zhàn)》)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4.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陳述句尾?;蛑隙ㄕZ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xiàn),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xiàn),可譯為“了”。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嗚呼,烈矣?。ā蹲T嗣同》)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 語氣助詞,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9.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例解] 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因yin
1.振聲激揚(yáng),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4.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
于yu
1.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2.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3.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4.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
5.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
6.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7.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8.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9.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例解] “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10.良曰:“長于臣?!保ā而欓T宴》)
11.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12.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
13.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例解] 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14.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15.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1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
17.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18.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例解] 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例解] 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bǔ)語??筛鶕?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ā丁粗改箱洝怠泛笮颉罚?
2.嗚呼,亦盛矣哉?。ā段迦四贡洝罚?
3.嘻,善哉!技蓋至此乎?。ā垛叶〗馀!罚?
[例解] 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的。
4.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5.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時鐘山記》)
[例解] 表示疑問語氣。
6.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表示反問語氣。
則ze
1.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4.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例解] 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例解] 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
7.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8.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例解] 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
9.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10.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 >》)
[例解] 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1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12.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例解] 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者zhe
1.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2.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采草藥》)
[例解] 助詞,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
3.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例解]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
5.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例解] “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6.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zhàn)》)
[例解] “者”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
之zhi
1.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2.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例解] 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4.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 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
5.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例解] 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7.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例解] 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
8.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例解] 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9.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10.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11.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例解] 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12.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例解] 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