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別稱牛至、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等,為菊科牛至屬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陳,有兩個采收期,春季采的習(xí)稱綿茵陳,秋季采的習(xí)稱茵陳蒿,入藥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茵陳的功效與作用吧!
茵陳的藥用功效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歸經(jīng)】脾、胃、肝、膽經(jīng)。
【功效】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主治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茵陳的臨床作用
1、治濕熱黃疸,用于陽黃,取其有促進(jìn)膽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黃疸初期時,熱重于濕,有發(fā)熱、小便不利、大便秘結(jié)、腹微脹滿、脈弦數(shù)者,則配梔子、大黃以加強(qiáng)清熱瀉火作用,放入茵陳蒿湯。如果濕重于熱,有胸脘滿悶,頭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結(jié),而小便不利的證候較顯著,脈濡緩,則須配五苓散,方如茵陳五苓散。
2、治寒濕黃疸,用于陰黃,有全身虛寒而夾濕的證候,此時須配溫里祛寒藥如附子、干姜等,以溫化寒濕,方如茵陳四逆散。
3、作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熱,茵陳和柴胡都有解熱作用,中醫(yī)經(jīng)驗(yàn)認(rèn)為兩藥都入肝膽,能去肝膽實(shí)火。但茵陳的藥性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陰虛而新有實(shí)熱,須用柴胡清熱,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剛燥者,可用茵陳代柴胡。
茵陳的藥用選方
1、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fā)黃者:茵陳蒿300克,梔子十四枚(擘),大黃100克(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dāng)利,尿如皂角汁狀。
2、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100克,附子一個作八片,干姜(泡)75克。甘草(炙)50克。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
3、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
4、治一切膽囊感染:茵陳30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2克,川軍10克,水煎服。
5、治熱病發(fā)斑:茵陳100克,川大黃(銼碎微炒)、玄參各50克,梔子仁0.5克,生甘草25克,搗篩為散,每服20克,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候服。
茵陳的食療功效
1、涼拌茵陳
【材料】茵陳蒿嫩莖葉250克,白糖、麻油各適量。
【做法】將茵陳去雜洗凈,入沸水鍋焯透,撈出洗凈,擠干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食時拌勻即成。
【功效】利濕退黃、祛風(fēng)明目,適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fēng)癢疥瘡、兩目昏花、夜盲等病癥。
2、茵陳蒿炒肉絲
【材料】茵陳蒿嫩莖葉250克,豬肉100克,蔥花10克,姜末5克。
【做法】將茵陳蒿洗凈,入沸水鍋焯片刻,撈出擠干水分,切段,豬肉洗凈切絲。將料酒、精鹽、味精、醬油、蔥花、姜末放入碗內(nèi),攪勻成調(diào)味汁。炒勺加油燒熱,下入肉絲偏炒至發(fā)白,倒入調(diào)味汁,炒至肉絲入味,投入茵陳蒿再炒至入味,出勺即成。
【功效】健脾益胃、和中利濕,適用于脾胃不和、不欲飲食、小便不暢、大便溏泄等病癥。
3、茵陳窩頭
【材料】鮮茵陳100克,米面適量。
【做法】將茵陳洗凈,搗爛取汁,加清水適量調(diào)和米面,做成窩頭,蒸熟食,或做成饅頭亦可。
【功效】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4、茵陳蒿荷葉粥
【材料】茵陳蒿25克,新鮮荷葉1張,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茵陳蒿、荷葉洗凈煎湯,取汁去渣,加入洗凈的粳米同煮,待粥將熟時,放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健補(bǔ)脾胃、利膽退黃,適用于慢性肝炎恢復(fù)期,對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作用。
部分專業(yè)知識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