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道”在中國哲學史上演變歷程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在孔、老之前,“道”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前哲學形態(tài)的概念演變過程,“道”的觀念已經(jīng)涵蓋了春秋時期的自然、社會、歷史、人事等各個領域,顯而易見,“道”已成為春秋時期知識分子所共同認同的規(guī)則和范疇。
這一切也為孔子與老子提煉各自“道”的哲學內(nèi)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礎和實踐經(jīng)驗,借助于這些思想基礎和實踐經(jīng)驗,孔、老之道的哲學思想體系才能源遠流長,才讓我們認識到“道”是老子認知到的一個“萬物本源”的東西。
什么是本源呢?所謂本源是指根本源頭,即事物產(chǎn)生的根源。
什么是萬物本源呢?所謂萬物本源是指產(chǎn)生萬物的根本源頭,即萬物都是從那里衍生出來。
萬物有本源嗎?
張其金在《本源紀》中指出:“萬物本源問題是哲學問題。智力較高的人們才會提出'哲學問題’。宇宙從哪里來?萬物從哪里來?萬物為什么會運動變化?人從哪里來?人為什么有智力?人為什么有生死?等等。其實,智力較高的人們探尋萬物本源之目的是想知道人的生死原因!活得快活的人們不想死。如果能找到萬物本源、知道人從哪里來、找到不死的辦法,豈不妙哉?萬物有本源嗎?本源是什么?這個問題困擾人類至今,人們還在苦苦探尋。”
唐代的永嘉大師說:“本源自性天真佛”,故本源應是返本還原,回到宇宙萬物的最原始狀態(tài),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并提出“道”的概念,認為萬物皆由道生出。與永嘉大師同時代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經(jīng)》亦云:“是諸法空相”,由此可見,本源即是空,由于緣起,故有萬事萬物產(chǎn)生,緣起性空,有是幻有,空是真空。本源的力量是最大的,或者說是無窮的。六祖說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這已經(jīng)把本源自性描述清清楚楚了,既是道能生宇宙萬物,這說明道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中華民族遠古智慧祖先不僅早已發(fā)現(xiàn)了萬物本源,而且發(fā)明了文字、開啟了人類智化進程!這是事實嗎?既然早已發(fā)現(xiàn),為什么現(xiàn)代人不知道、還在苦苦探尋?必須質(zhì)疑、應該質(zhì)疑!如果人們能全面了解人類歷史(哪怕是偽造的歷史),梳理一下人類社會對萬物本源的認識和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或許就能豁然開朗!因為后面要講解“西方人”和中國人對萬物本源的研究,故先解釋一對有趣的概念即“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
眾所周知地球是圓的,為什么中國被世人稱之為東方國家,歐美國家被稱之為西方國家?因為中國在清朝之前是世界上文化和科技最先進的國家。13世紀元朝蒙古人西侵到歐洲之后,位于中國西方的歐洲人開始慢慢崛起,歐洲各國派遣大量人員到位于他們東方的中國來學習,中國被他們稱之為“東方大國”;同理他們自稱為“西方國家”。這就是“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概念的由來,且一直延續(xù)至今。
為什么處于中國東方的鄰國日本也被稱為“西方國家”呢?日本原本是使用中華文字的“東方國家”,西方國家崛起(準確的說是中國落后)之后,日本放棄了中華文字,學習西方國家的科技和文化發(fā)明了自己的語符;被西方人認可成為“西方國家”。
顯而易見,使用語符表示信息是西方國家共有的特性。中國人(東方人)用文字表示信息,西方人用語符表示信息;這才是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根本區(qū)別之一。簡單地說,世界上只有中國使用“文字”表示信息,其它國家使用“語符”表示信息。還有一個有趣現(xiàn)象,即世界上只有中國相信“無神論”宗教,其它國家普遍相信“有神論”宗教。
張其金說:“西方人也要思考萬物本源問題;他們思考或探尋的結論是什么?影響較大的有四種理論,即神學中的'上帝創(chuàng)造論’、科學中的'宇宙大爆炸論’、哲學中的'唯物論’和'唯心論’?!?/span>
需要指出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論的一種,西方神學中的“上帝創(chuàng)造論”和科學中的“宇宙大爆炸論”連西方人自己都不信,被西方人自己否定了。西方哲學家不甘寂寞,創(chuàng)立了兩種截然對立的理論,即著名的“唯物論”也叫唯物主義和“唯心論”也叫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觀點是:世界的本質(zhì)是物質(zhì)的,先有物質(zhì)后有意識,物質(zhì)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zhì)的反映。
唯心主義觀點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zhì)這個哲學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zhì)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zhì),物質(zhì)是精神的產(chǎn)物,世界的本質(zhì)是精神的。
請大家注意,西方哲學家說的是“世界”不是“宇宙”。顯而易見,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不僅承認世界中存在“物質(zhì)”和“精神”,而且承認物質(zhì)和精神是一對矛盾;只是在誰先誰后、誰生誰、誰決定誰的問題上截然對立、不可調(diào)和。
西方哲學家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要么是“物質(zhì)的”要么是“精神的”。沒有哲學家認為世界的本質(zhì)“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zhì)的”或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對立統(tǒng)一”。就是說,西方哲學家無法想象“物質(zhì)和精神是地位平等、同生共存,它們之間不存在誰先誰后、誰生誰、誰決定誰的問題”。雖然后來的“辯證唯物主義”承認“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但不承認精神或意識是客觀存在,依舊認為物質(zhì)決定精神。
簡而言之,雖然西方哲學家已經(jīng)感覺到“物質(zhì)”和“精神”可能是萬物本源;但觀點相反、不可調(diào)和,只承認其中之一是萬物本源,無法想象它們都是萬物本源。為什么會這樣?這又讓我們懷疑西方人的思維能力是否有缺陷。
難道西方人只有“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能力?既然有哲學家認為世界本質(zhì)是物質(zhì),也有哲學家認為世界本質(zhì)是精神,且都承認物質(zhì)和精神是對“矛盾”;那應該有哲學家去思考世界本質(zhì)可能既是物質(zhì)的也是精神的;因為哲學家給“矛盾”的定義本來就是“對立統(tǒng)一”。
退一步說,不管物質(zhì)和精神是不是世界本質(zhì),既然有人認為其中之一是世界本質(zhì),那總該有人能想到物質(zhì)和精神可能都是世界本質(zhì)。奇怪的是,竟然沒有哲學家能想到這一點,沒人認為物質(zhì)和精神都是客觀存在、世界本質(zhì)是物質(zhì)和精神的對立統(tǒng)一。為什么?難道西方哲學家不能準確理解“矛盾”?
請大家注意,哲學中的“矛盾”是抽象概念,不是指作為武器中的“矛”和“盾”。哲學中矛盾是指構成事物的性質(zhì)相反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可以區(qū)分但不可割裂的雙方。重點提醒,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的,即矛盾雙方必須“同生共存、地位平等、誰也離不開誰、誰也決定不了誰”;否則不是矛盾。
如果有人討論先有“矛”還是先有“盾”,就是沒有理解矛盾。如此看來,西方哲學家真的沒能準確理解矛盾,竟然割裂矛盾雙方、爭論“矛生盾”還是“盾生矛”。奇哉怪哉。非常聰明的哲學家們?yōu)槭裁床荒軠蚀_理解矛盾?為什么只強調(diào)“對立”忘記了“統(tǒng)一”呢?只能有一個解釋,因為西方人只有“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能力;即使他們明知矛盾是對立統(tǒng)一,但依舊會把矛盾雙方割裂開來、強調(diào)對立忽視統(tǒng)一,必須決出雌雄、分出勝負;要么認為“矛決定盾”,要么認為“盾決定矛”;無法想象矛盾雙方?jīng)]有主次之分,是地位平等、同生共存、可以區(qū)分、不可割裂、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
歷史和事實證明,不僅西方理論如此,西方人的行為也是如此;要么統(tǒng)治別人、要么被人統(tǒng)治,要么打倒別人、要么被人打倒,沒有平等相待、和諧相處之觀念。為什么西方人一旦強大就會發(fā)動戰(zhàn)爭侵略別人?為什么中華民族歷史上長期領先但從來沒有侵略別人?是人的思維能力或智力水平?jīng)Q定的。
眾所周知,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堅信辯證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現(xiàn)在原子理論在20世紀初才被證實。試問,如果現(xiàn)代科技證實意識或精神也是客觀存在,那怎么辦?我們是否還要堅信辯證唯物主義?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是否應該與時俱進、理論創(chuàng)新?如果中國古代道家的陰陽五行理論真是被現(xiàn)代科技證實的、能解決實際問題,那我們是否應該研究、繼承并完善之?是否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西方人關于萬物本源的認識顯然是不斷進步的。神學中的“上帝創(chuàng)造論”和科學中的“宇宙大爆炸論”雖然都是“有始有終”論;但科學中的“致密熾熱的奇點”至少沒有上帝主宰萬物的“主觀意識”;這顯然是巨大進步。西方哲學家在探尋萬物本源的過程中也做出了較大貢獻,不管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至少都承認物質(zhì)和精神是對矛盾;能認識到物質(zhì)和精神可能是萬物本源,這顯然是巨大進步。
物質(zhì)和精神到底是什么?雖然西方學者無法提出新的理論,但沒有放棄探索;他們不斷分解物體,最終發(fā)現(xiàn)了微觀的原子世界,發(fā)現(xiàn)了電磁場的來源;無意中揭示了物質(zhì)和精神的真相。遺憾的是,似乎只有非此即彼二元思維能力的西方學者不善于歸納總結,即使發(fā)現(xiàn)了物質(zhì)和精神的真相也無法總結出來。
人類相信科學,經(jīng)過邏輯推理,不是科學的哲學就和科學聯(lián)系在一起。自從尼采上帝死了的呼聲發(fā)出后,人類理性的重視科學邁上了新的臺階。時至今日,一元論和二元論為什么還能主導人類的認識,不能退出歷史舞臺呢?我們應該客觀的找出原因,它們的科學依據(jù)是什么呢?既然我們相信科學,那我們就用數(shù)學的形式探討一下。
哲學說到底,就是認識論,也就是對宇宙持怎樣的看法?我認為,一元論的認識方法可為1乘1=1,二元論的認識方法為1+1=2。
自從人類有史以來,神創(chuàng)世的一元論始終大有市場,帶有濃厚科學色彩的相對論,也幾乎把人類帶進了只有神才能完成的宇宙天體杰作。
1乘1=1,如果我們把第一個1比做陰,那么第二個1就是陽,等出來的1就是它們的后代。人類相信數(shù)學,是因為很多人相信物理的盡頭是數(shù)學,數(shù)學的盡頭是科學。那么神學等同于科學嗎?當然不能。大千世界,鬼斧神工,生命的多樣性必然讓我們找出一般規(guī)律。人類的歷史當然是經(jīng)驗的積累過程。當時間,距離和力等這些變量變化時,1=1乘1,就成了不等式。如這個1是時間時,1年=1年乘1年,一年等于12個月顯然12個月不=12乘12個月根據(jù)這個不等式,古人類推出了神的存在,吳承恩在《西游記》中提出了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神話。
我們總講大是大非,我們從小聽大人教的就是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等等這樣一組組相互對立的標準,長大后我們就是按照這樣的標準去判定周圍的事物。我們看問題如果不是對,那就一定是錯,如果不是好,就一定是壞,所以,我們才提倡“凡事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事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如果我們的一生建立起來的是這樣的世界觀,那就是一元論思想,我償只會沿著一條直線向兩端走,而不知道世界是多極的。
二元論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當我們長大后,經(jīng)歷過許多事以后,突然會發(fā)現(xiàn)許多事情并不是“是非、對錯”那么簡單,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好與壞,善與惡之間還存在許多節(jié)點,并不是用兩個極端概念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很多事情即不好也不壞,更談不上對與錯,某件事情看起來,可能既不是“是”,也不是“非”,即談不上是“善”,更說不上是“惡”。
其實天下大多數(shù)時候,事物都是模糊的,沒有那么清楚的界限,往更深層次說,有的時候,是非、善惡是同體的,是糾結在一起的。
當我們大致清楚了以上的描述后,反過頭來再看看走過的路,會突然發(fā)現(xiàn)過去的許多糾結就是因為用一元論的模式去看問題造成的。
為了更真實的觀察生活,多打開一些視角吧,這樣,人生會更精彩。
如果用一句段話來總結就是:
至于哲學上的一元論和二元論是關于世界本源問題的哲學觀點,我們到此時就可以這樣理解:一元論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源,有人說是物質(zhì),有人說是精神,由此區(qū)分出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此外,還有一種二元論,它們認為世界有兩個本源,一個是物質(zhì),一個是精神,兩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涉。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最后它們往往滑向唯心主義。
這就是說,哲學二元論指的是謀求調(diào)和哲學上兩者的矛盾,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主要代表有著名解析幾何的創(chuàng)始人,數(shù)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實際上他也是一元論者,為什么?因為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zhì)和精神,而統(tǒng)一于物質(zhì)和精神之上的是上帝。所以他最終倒向了唯心主義和神學,哲學史上大部分的二元論者基本都最終倒向唯心主義和神學,只有一小部分倒向唯物主義,也可見他們的思想不堅定。
總之,一元論就是世界存在一個本源。二元論就是世界存在兩個本源。比如唯物主義的本源是物質(zhì)。唯心主義是精神。就都是一元的。如果承認精神和物質(zhì)都是本源就是所謂的二元論。但是,我們所感知的包括感知到自己的感知,它們都是我們的感知,誰都不能證明物質(zhì)不屬于我們自己的感知。
既然物質(zhì)是我們的感知,我們又如何在不相信感知的情況下相信物質(zhì)的實在性呢? 所以我們知道的真理僅僅是感知。至于物質(zhì),他也是一種感知。我們僅僅是通過感知這種手段了解了一個感知世界 而不是世界本身。所以我們生活在一個感知的世界,感知就是一切。感知更象是一元。對于世界本身。我們無法感知。
一元論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實體的觀點。
我們通常所說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比如洛克認為實體是物質(zhì),他則是唯物主義一元論,貝克萊認為實體是精神,他則是唯心主義一元論。
二元論認為,存在兩種獨立的,不可通約的實體,如身于心,觀念的精神世界和可見的物質(zhì)世界,或者善與惡的力量。
笛卡爾是典型的二元論者,笛卡爾是現(xiàn)代哲學的奠基人,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我思考,我懷疑這件事不可懷疑,是真實的。
笛卡爾認為有兩種實體,心靈與身體。
笛卡爾的二元論有個需要解決個問題,就是心靈和身體兩種實體的相互作用,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心靈和身體并不是不同的實體,而是同一實體的不同部分。所以斯賓諾莎是個一元論者。
萊布尼茨同意笛卡爾的觀點,身體和心靈是不同的實體,也同意斯賓諾莎的觀點,他們無法相互作用,萊布尼茨提出了存在著許多實體的世界,這些實體是非物質(zhì)的,萊布尼茨稱它為“單子”。他是個多元論者。
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區(qū)別很難說清。因為一元論的理論,也有二元論的邏輯推理,二元論的認識也會回到一元論的理論上去。
我的分類是這樣的:以神為創(chuàng)世說的理論為一元論;近代哲學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理論叫二元論。從笛卡爾的我思即我在;到康德的不是觀念符合對象,而是對象符合觀念。從盧俊的人生需要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中;到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所確立的對立統(tǒng)一。唯心論與唯物論之爭,都包括在二元論的范圍之內(nèi)。
盡管唯心論有時也時常把自己歸為有神論;而唯物論也把自己歸位本體論的一元論。但我還是把它們稱為二元論。因為他們在論述事物的時候總是從兩個點上對事物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辯。對立統(tǒng)一,一分為二是他們看事物的特征。
也可以說現(xiàn)代認識論就是二元論的黃金市場。其霸主地位是任何理論也無法撼動的。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二元論,為什么會主導世界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類對思辯和邏輯推理的迷信。也可以說,邏輯推理和思辯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E.H.海克爾在《作為宗教和科學之間的紐帶的一元論》中則說:“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質(zhì),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精神。”在這里所說的世界的本源是精神,其實就是在說世界的本源是能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