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14年3月30日上午9時,一支年輕帥氣的皇家青年衛(wèi)隊浩浩蕩蕩的開進了法國首都巴黎,這是保衛(wèi)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部隊,隊伍的士兵都是萬里挑一,清一色的俄國年輕貴族軍官,而且個個都是身高體壯、英俊非凡。
謝爾蓋·沃爾孔斯基正是其中的一員,如果不是因為十一年之后他參加的那個轟動全國的“大事件”,歷史肯定不會記錄下他這樣一個普通軍官的名字。
沃爾孔斯基受貴族教育長大,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對于巴黎,他早已心向往之,但當他真正踏入巴黎城內(nèi)時,這里的繁華和文明還是讓他嚇了一大跳。
他在這里學會了怎么喝紅酒,改掉了用手抓面包的“不文明”行為,還在巴黎女人那里學會避孕套的使用,不過更重要的是,包括沃爾孔斯基在內(nèi)的很多俄國的青年軍官加入了各種政黨組織,在那里,他們切身體會到了現(xiàn)代民主政治,并對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心生了厭惡。
十一年后,這些貴族軍官發(fā)動了一場震驚全國的起義,事實上,整個俄國史就是一部起義史,但這次起義不同于以往,因為他們要推翻的是:沙皇體制。
公元1861年,年逾古稀的沃爾孔斯基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旅行,在這里他遇到了年輕的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一直是沃爾孔斯基的信徒,他羨慕這些革命者在幾十年前干下的“大事業(yè)”,同時也敬佩他們哪怕流放數(shù)十年依然不改革命初衷。
沃爾孔斯基把自己和革命戰(zhàn)友的故事向托爾斯泰娓娓道來,在說到被流放的那段經(jīng)歷時,沃爾孔斯基說到:我理解沙皇尼古拉為什么把我們這些人流放,我和他從小就認識,一起長大,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背叛了他,不,實際上他還是我的朋友,我要推翻的是俄國的腐朽制度,我愛我的祖國,我愿意為她付出一切。
托爾斯泰決心把沃爾孔斯基和他的戰(zhàn)友們的故事寫成一部小說,經(jīng)過幾年的寫作,這部小說得以問世,這就是:《戰(zhàn)爭與和平》。
沃爾孔斯基故居,在俄國伊爾庫茨克市,現(xiàn)在是十二月黨人博物館
我是愛寫長文的九萬天兵,老規(guī)矩,我不寫流水賬的歷史,專注制度和底層邏輯的思考,如果你喜歡這種風格,就請點個關注吧。
文章很長,建議先收藏再閱讀。
歷史有的時候很神奇,看似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之間實際上卻有著致命性的關聯(lián),比如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的“俄法戰(zhàn)爭”不僅葬送了法蘭西第一帝國,而且為俄國送去了革命的火種,間接導致了俄國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法國大革命把國王路易十六給絞死之后,歐洲的各個君主國就看法國不順眼了,這些國王們整天瑟瑟發(fā)抖,如果不把法國擺平了,自己的王位還坐得穩(wěn)嗎?
于是,以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為首,普魯士、奧地利這些國家組成了一個“反法同盟聯(lián)軍”,一心要把法國革命給顛覆掉,可惜他們遇到了拿破侖。拿破侖憑借他先進的軍事戰(zhàn)略和制度設計,成功把反法同盟給擊潰了,并且還一舉征服了半個歐洲大陸,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陸權國家,矛頭直指海洋霸主英國。
為了孤立海島國家英國,拿破侖搞了個“大陸封鎖政策”,也就是不準歐洲大陸國家跟英國人搞貿(mào)易,這樣就把英國給鎖死在小島上了。事實上,封鎖政策執(zhí)行的前幾年,效果是很差的,甚至英國的貿(mào)易額還略有增長,原因就是籬笆墻有缺口,這個缺口就是俄國,大量的英國商品通過俄國海岸線登陸,再銷往歐洲腹地,這就讓拿破侖的封鎖政策成了一紙空談。
事實上,一開始俄國確實按照拿破侖的要求搞過一段時間的封鎖,但這種封鎖明顯是違背經(jīng)濟學原理的,俄國很快就出了問題,先是財政收入銳減、商品價格猛漲、盧布暴跌,再封下去啊,英國沒崩,俄國就要先崩了,所以,俄國不得已解除了對英國的封鎖。
拿破侖何許人也,他可忍不了這事兒,于是率軍大舉進攻俄國,希望可以快速打幾個漂亮仗,把俄國打回封鎖的狀態(tài)。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很清楚拿破侖的戰(zhàn)略就是求一個“快”字,那么他就反其道而行之,使出一個“拖字訣”,也就是,不打、不降、不談判,而且還搞起了堅壁清野,法軍路線上的所有城市建筑、糧草輜重全部被俄國人先燒掉了,看你法國人在天寒地凍的俄國能扛幾天。
果不其然,到了年底,法軍在冰天雪地的俄國很快就扛不住了,法軍潰敗,俄國大勝,于是俄國教科書把截止到這時的戰(zhàn)爭叫作“沙俄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但實際上戰(zhàn)爭還遠沒結束,沙皇趁熱打鐵,重新拉攏了反法同盟,趁勢攻占了巴黎,逼迫拿破侖投降,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就此滅亡,這樣才有了文章開頭說的,沙皇的貴族青年衛(wèi)隊開進巴黎的場面。
問題就出在這幾千名貴族青年衛(wèi)隊身上,這些“高富帥”在巴黎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比如:人生而平等、國家權力屬于人民等等,回國之后他們創(chuàng)建了很多秘密組織,宗旨就是推翻沙皇統(tǒng)治,廢除農(nóng)奴制,建立民主國家,但是,他們還要一個能起事的機會,這一等,就是十一年。
公元1825年12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由于無嗣皇位空缺,這在十二月黨人看來真是天賜良機,他們迅速發(fā)動了武裝起義,奪取俄國政權??上鹆x計劃事先敗露了,亞歷山大的弟弟尼古拉一世提前登基,并在起義軍集結的彼得堡樞密院廣場安排上了大炮,結果可想而知,廣場上留下了一千多具革命者的尸體,而大部分十二月黨人被捕了。
十二月黨人起義
因為這次革命發(fā)生在十二月,所以又被叫做十二月黨人起義,這次起義跟俄國歷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還是有本質區(qū)別的,事實上,俄國因為搞了太長時間的農(nóng)奴制,農(nóng)民起義簡直是家常便飯,但始終脫離不了“好沙皇”的起義綱領,也就是推翻一個壞沙皇再立一個好沙皇。但是,十二月黨人的革命是要徹底推翻沙皇統(tǒng)治,也就是干脆連這個沙皇制度也不要了,十二月黨人起義是后來俄國革命的起點。
這些革命黨員幾乎都是貴族出身,有些還是皇親國戚,甚至文章開頭提到的沃爾孔斯基家族還是俄國歷史最悠久的貴族,他本人還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發(fā)小,所以當他們犯了事兒之后,自然有一大堆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跑到沙皇面前聲淚俱下的替他們求情,說一些比如他們只是一時糊涂啊、靈魂被惡魔附了體之類的話。
對于剛剛上臺的尼古拉一世來說,他也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絕,因為我說過,俄國沙皇的權力雖然大,但是統(tǒng)治的基礎是大貴族共治天下,所以尼古拉法外開恩,宣布只要十二月黨人但凡有一點改過的態(tài)度,表示效忠沙皇,就可以得到從輕發(fā)落。
最終有5名黨領袖被判處了車裂,有點類似五馬分尸,行刑之前又在家人的懇求下,改判了絞刑,而大部分核心成員被判處流放西伯利亞。
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流放這種刑罰都是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當下的需要。
比如在宋明兩朝,為了擴充軍隊,很多犯人會被刺配充軍;但到了清朝,由于滿清的八旗軍制不太需要犯人充軍,但是邊疆太大了,需要內(nèi)陸人過去開荒,再加上滿清還保留了一些原始的奴隸制,于是清朝的制度就是把犯人發(fā)配到邊疆為奴,一般是種地或者當差役,這些相信你在很多古裝劇里都看過。
英國也搞過一百多年的海外流放,主要發(fā)生在18世紀,當時工業(yè)革命之后有大量的手工業(yè)者被機器替代了,淪落成了街溜子,沒有了生計也就只能搞些小偷小摸的事情,這些人多了,社會治安很難治理。英國政府為了維持治安,就把大量的犯人流放到了海外,最開始是放到北美洲,但后來美國獨立了,再流放過去肯定就不合適了,于是,英國就選了一個新的目的地: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最早的經(jīng)濟就是這些囚徒給搞起來的,主要是養(yǎng)羊,然后把羊毛運回英國織成布匹再銷往全世界。后來澳洲發(fā)現(xiàn)了金礦,墨爾本以前就叫“新金山”,吸引來了大量的淘金者跑過去,慢慢這些人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他們就反對英國政府把囚犯流放到自己家門口,流放制度就此終結。
俄國的流放制度也是為沙皇統(tǒng)治服務的。
流放目的地主要是西伯利亞,這個地方天寒地凍、人煙稀少,而且到處是原始森林,進來了就根本別想跑出去,所以這里也被叫作“沒有圍墻的監(jiān)獄”。最早被沙皇流放的人主要是囚犯,比如街溜子、搶劫犯、小偷、妓女等等,后來由于農(nóng)奴制搞的太狠了,整天發(fā)生農(nóng)民起義,被捕的農(nóng)民也會被流放,不過這時候的流放規(guī)模都很小。
西伯利亞,沒有圍墻的監(jiān)獄
真正開啟大規(guī)模流放西伯利亞的底層邏輯是:經(jīng)濟形式改變了政治需要。
這話要從俄國人對于向西伯利亞擴張的原因說起,最早的擴張興趣是毛皮,也就是野林子里的貂、狐貍、麋鹿、北極熊這些野獸的皮,俄國人征服一塊地方之后,就會強迫當?shù)厝嗣磕晟侠U幾張毛皮充當人頭稅,再把這些毛皮賣給西歐和東羅馬的貴族王爺們。這些“軟黃金”的出口數(shù)量極其巨大,我說個數(shù)據(jù)你感受一下:17世紀的70年代,光是捕獲的貂就高達700多萬只。這些珍貴毛皮的出口一度長期占到了俄國GDP的30%以上。
但是,在老林子里捕野獸可不是隨便是個人就能干的,也就是說,毛皮生意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量沒有那么大,所以,只需要在擴張的沿途市鎮(zhèn)里填充一些俄國人,保證人數(shù)優(yōu)勢就可以了。
經(jīng)濟的變化發(fā)生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俄國在西伯利亞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礦產(chǎn),采礦這個事兒就跟捕野獸不一樣了,它需要大量的人力,那么問題來了,有哪個俄國農(nóng)民愿意跑到“苦寒之地”西伯利亞去當?shù)V工呢?
既然沒人愿意去,那么就弄些囚犯過去吧,但問題是,流放本身也是個重罪啊,哪來這么多犯重罪的囚犯呢?沒事兒,法律可以改嘛,于是葉卡捷琳娜大筆一揮,以后但凡是犯了罪,甭管是小偷小摸、還是徇私舞弊,一律流放到西伯利亞的礦廠做苦役。
怎么?人數(shù)還不夠嗎,那就再出臺一個法令,地主可以不經(jīng)審判把自己的農(nóng)奴流放到西伯利亞去,從這時候起,農(nóng)奴只要做了一丁點讓地主不開心的事情,立刻就會被流放,沙皇政府根本不管。
被流放的犯人通常先被押送到喀山集合,然后沿著伏爾加河、卡瑪河乘船來到葉卡捷琳娜堡,再從這里到達秋明,正式進入西伯利亞,全程幾千公里,都是步行走下來。一路上設有很多中轉監(jiān)獄,勉強把它們叫作驛站吧,犯人們可以在驛站里得到簡單的休息,不過環(huán)境也是非常差,之前看到了一個數(shù)據(jù),說是一個10平米的炮樓式的驛站里,居然塞進去了100個流放犯,說實在的,我是想象不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這些流放犯不僅要被剃去半邊頭發(fā),還要在身上烙上印記,目的是方便辨認、防止逃跑,一路上還要戴著沉重的枷鎖,對于重刑犯或者是有逃跑前科的人,會把他們用一根長長的枷鎖連在一起,有點鐵索連舟的感覺,這樣的話,這些人無論吃喝拉撒睡都得在一塊,一個人上廁所,其他所有人就得陪著,就根本沒法逃跑了。
流放犯在界碑前告別故鄉(xiāng)
在翻越烏拉爾山的時候,會經(jīng)過一個界碑,這里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在俄國人看來,跨國了界碑意味著徹底離開了故鄉(xiāng),所以流放犯們會在界碑這里放聲痛哭,有些人會帶一點故鄉(xiāng)的泥土,并在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由于路途太遙遠,環(huán)境太惡劣,一般還沒到目的地就要折損30%的人員,剩下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們一般會被拆散分到各個監(jiān)獄或者礦區(qū),白天就下礦干活,晚上住在幾十人一間的小牢房里,吃的穿的都很差,而且缺醫(yī)少藥的,勞動強度非常大,尤其是曠工,他們會在天剛亮的時候下到礦井里,在里面呆上一個白天,晚上再出來,長期見不到太陽。
那么,能跑嗎?答案是很難,因為就算跑出了礦場,也很難跑出西伯利亞,大部分逃犯往往是自己挨不住了,又跑回到監(jiān)獄里。就算是跑出了西伯利亞,也是九死一生,因為臉上的烙印很容易暴露身份,所以只能躲在山溝溝里當土匪,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生活。逃犯被抓之后會被鎖在一個鐵質的獨輪車上,無論吃喝拉撒睡都要跟這個車在一起,生不如死。
犯人被鎖在獨輪車上,這是對逃犯的懲罰
就這樣,又會有30%的人因為各種各樣原因死在西伯利亞的監(jiān)獄里,最終能夠熬到刑期結束或者趕上沙皇大赦天下的人寥寥無幾。
不過以上都是普通農(nóng)民流放犯的處境,對于政治犯來說,情況要好的多,比如十二月黨人就是坐著敞篷馬車去的流放地,住的牢房也會比普通犯人要好很多,而且他們本身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各個都是滿腹經(jīng)綸,很受當?shù)卣賳T的重視,有的為政府設計房屋、有的干起了文書工作、還有人辦起了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月黨人每周還被允許同妻子見上兩次面,這是因為俄國法律規(guī)定,家人是可以陪同流放的,所以有很多的女性,舍棄了俄國的舒適生活,陪著自己的丈夫或者父親來到西伯利亞流放,她們一般會租一間離監(jiān)獄不遠的民房,每周去監(jiān)獄看望家人。
特別是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她們也都是貴族,舍棄在俄國榮華富貴的生活,甘愿陪著丈夫流放西伯利亞。這些貴婦人把她們的所見所聞寫信寄給了俄國的家人們,進而讓流放生活得以在整個貴族圈子里傳播開來。
十二月黨人歷經(jīng)困難矢志不渝的精神鼓勵著一代代的俄國人,所以你會看到俄國文學里有很強烈的“流放”和“苦難”情結,甚至有很多大文豪都被流放過,比如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等。
俄國大文豪,《死屋手記》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流放地很快就成為了俄國人反抗沙皇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一代又一代的受過高等教育、力圖改變現(xiàn)狀的年輕人受到流放精神的感召,加入到革命隊伍里去,而一旦革命失敗,他們又會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進而繼續(xù)加強這里的革命力量。
自從十二月黨人起義,沙皇就開始擔心政權不穩(wěn),于是搞了個特務機關,也就是第三廳,專門監(jiān)視和逮捕進步人士,此后的幾十年,大量的政治犯被逮捕并流放,其中有一個人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他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列寧。
先得說一個事實,沙皇統(tǒng)治并不是列寧推翻的,甚至也不能完全算作布爾什維克推翻的,當時起到關鍵性作用的還不是他們。
這話要從當時的社會情況說起,沙皇執(zhí)政末期,社會矛盾很大,但奇怪的是從數(shù)據(jù)上看是一派欣欣向榮。比如吧,1890年代,俄國的工業(yè)產(chǎn)值翻了一倍,尤其是重工業(yè)領域,生鐵漲了3倍、鋼9倍、煤炭2倍,這種經(jīng)濟大飛躍講道理是可以極大緩和社會矛盾的,原因也很簡單,如果到處都能打工掙到錢,生活一天天地變好,就沒理由造反嘛。
但俄國的問題是,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并沒有讓普通百姓獲利。原因是,俄國工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原始資金大部分來自國外,主要是德國、法國、荷蘭這些西歐資本。這些資本進入俄國之后,壟斷了俄國的工業(yè),它們?yōu)榱俗分鹄麧櫜挪粫苣惚緡と说乃阑睿敃r工人的勞動時間特別長,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都是家常便飯,15個小時也不新鮮,而且工資還低,大約只有同時期歐洲工人的30%,要知道當時的歐洲工人已經(jīng)生活的很慘了。工資低不說,物價還不便宜,工人只能勉強在生存線上掙扎。
按道理工業(yè)產(chǎn)值增加了這么多,沙皇政府的財政應該很健康才對,但事實上政府每年財政赤字都很嚴重,原因就是沙皇對外的軍事擴張實在是太花錢了。今天很多國家的軍費開支能占到GDP的5%已經(jīng)算是很高了,但在當時俄國的軍費開支能占到GDP的70%。
政府沒錢怎么辦呢?找有錢的貴族資本家要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說過,沙皇統(tǒng)治的底層邏輯是皇帝和貴族的共治,那么只能找農(nóng)民要了,就這樣,農(nóng)民身上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他們也被擠壓到了生存線的邊緣。
正是受苦受難的工人和農(nóng)民推翻了沙皇的統(tǒng)治。
沙皇被推翻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漫長而又偶然的事情。說它漫長,是因為當時總是發(fā)生暴動,不是農(nóng)民起義,就是罷工游行,但這些人都沒有“主義”。
要把暴動變成革命,就要有“主義”。這個歷史使命就落在了俄國知識分子的身上,這些人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公元1898年,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立,也就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之后,各種黨派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xiàn)在俄國,其中就包括了布爾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shù)派”,來源是在1903年的社會民主工黨代表大會上,大家發(fā)生了革命路線的分歧,會議上支持列寧的人占了大多數(shù),于是就被稱為了多數(shù)派。剩下的少部分人就被叫做了“少數(shù)派”,也就是孟什維克。
事實上,當時各個黨的斗爭路線都是很不確定的,有些黨派甚至會打出自相矛盾的兩個口號,這就像是走夜路一樣,沒人知道哪條路可以走向光明,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大多數(shù)的黨派都認為將來的俄國應該是資產(chǎn)階級掌握政權,也就是資本家、工廠主和知識分子,唯獨只有一個黨派很另類,他們認為應該是人民當家做主,國家體制應該是人民民主專政,沒錯,這個黨派就是布爾什維克。
包括布爾什維克在內(nèi),所有的政黨都在忙活一個事情,就是組織工人罷工和農(nóng)民起義,以此給沙皇政府施加壓力,逼迫沙皇改革。終于,沙皇同意召開國家杜馬會議,也就是國民議會,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問題是,這種體制內(nèi)的改革一旦觸碰到沙皇和貴族的既得利益,比如土地,就很難搞下去了,沙皇又會迫于壓力解散杜馬,之后又重開,如此反復了很多次。
事實上,沙皇和大貴族們也不是不肯讓步,比如他們安排了一個大貴族叫斯托雷平的人上臺,搞了次土改,給一部分農(nóng)民分了土地,還弄了一次人口大遷徙,就是把人口從人多的地方向人少的地方遷徙,但因為準備不充分,死亡率達到了30%。
順便說一句,這個斯托雷平在俄國很有名,而且在不同時期的爭議很大,蘇聯(lián)時代他的形象是貴族專制統(tǒng)治的代表,到了最近幾十年他又成了俄國改革的急先鋒,總之吧,他干的事兒就是代表沙皇和大貴族進行了土地改革,每個歷史階段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就會給出不同的解讀。
如果一直維持這個局面,沙皇迫于壓力進行緩慢改革,俄國可能會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但是,一個“X因素”出現(xiàn)了,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始末》系列里講過,“一戰(zhàn)”剛開始,俄國就被德國給打崩了,第一個月就陣亡了30萬人并失去了幾乎所有的高科技武器。但是,比戰(zhàn)場失利更嚴重的是經(jīng)濟上的崩潰,大量農(nóng)民被征召入伍,導致糧食減產(chǎn),而大城市的工廠由于沒有原材料沒法開工,大批的失業(yè)工人就在城市里整天溜達,更嚴重的是,大城市是不生產(chǎn)糧食的,糧食要從南方通過鐵路運送過來,但是運糧的鐵路又被軍方給征用了,這就導致彼得格勒等大城市嚴重缺糧。
失業(yè)、饑餓再加上前線不斷傳來同胞死難的消息,終于在1917年3月8日這一天被點燃了。彼得格勒30萬工人自發(fā)的走上街頭抗議,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和平、面包和土地。
很多教科書里會說這次罷工是由布爾什維克發(fā)動的,其實這是不對的,很多史料表明最開始的罷工就是工人自發(fā)的,一直到罷工發(fā)生幾天之后,各個政黨才參與到罷工運動,這里起主導作用的是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也并不是布爾什維克,原因也很簡單,當時的布爾什維克還是個小眾黨派,全國黨員也才2萬多人,而社會革命黨在全國已經(jīng)有百萬之眾了,就算是孟什維克也有20多萬人了。
以往面對罷工,沙皇一般都是派兵鎮(zhèn)壓,他在首都有一支哥薩克騎兵衛(wèi)隊,專門鎮(zhèn)壓罷工。但這一次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因為騎兵隊伍里被編入了很多從前線撤下來的傷員,這些人在戰(zhàn)場上強烈感受到了騎兵沖擊德國人鋼筋混凝土防線的傷害,反戰(zhàn)情緒非常強烈,所以罷工發(fā)生了沒幾天,士兵也都站到了工人這邊。
就這樣,首都彼得格勒被革命者占領了,他們成立了蘇維埃臨時政府,同時,資產(chǎn)階級政黨也宣布成立新的國家杜馬議會,為了籠絡蘇維埃革命黨的人心,國家杜馬勸說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就這樣,統(tǒng)治了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終結,沙皇制度走向終點。
沙皇退位后,問題來了,國家政權究竟應該是由蘇維埃主導呢,還是交給國家杜馬呢?當時蘇維埃的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都認為俄國革命是一次資產(chǎn)階級革命,哪怕革命是由工人農(nóng)民這些無產(chǎn)階級完成的,但政權還是應該交回給資產(chǎn)階級,而他們自己將來的存在形式應該是在議會里充當反對黨。于是,國家政權就這樣被交給了國家杜馬,后來他們成立了資產(chǎn)階級臨時政府。
在交接政權的時候,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是極力反對的,列寧一直信奉的就是人民當家做主,但是很無奈,當時無論是軍隊還是重要的機關單位都控制在蘇維埃和臨時政府手里,布爾什維克的勢力還不足以推翻他們,只能先茍著。
但根本用不著茍?zhí)L時間,因為臨時政府和沙皇政府一樣,解決不了國內(nèi)矛盾,也就是“和平、面包和土地”的事兒他們一個都搞不定。
先說打仗的事兒,臨時政府不同意退出“一戰(zhàn)”,他們的理由也能解釋的通:首先俄國是和英國、法國、美國結盟的,這三個國家有個共同特點,都是共和體制,而他們的對手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是君主制,所以俄國擔心一旦輸?shù)魬?zhàn)爭,國家會退回到沙皇君主體制。
第二個原因就是臨時政府覺得俄國能打贏,戰(zhàn)爭之后就可以瓜分覬覦已久的巴爾干半島和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了,到時候俄國可以直接面對地中海和非洲,這讓臨時政府里的壟斷資本家們非常向往勝利的場面。
還有個問題是土地。相信經(jīng)常讀我的文章的同學肯定知道,我經(jīng)常說,政權來自于哪個階層,那么制定的政策一定是要符合哪個階層的利益,比如沙皇其實是和貴族共治的,那么自然要為貴族代言,而現(xiàn)在的臨時政府是地主和資本家,那么他們怎么可能滿足農(nóng)民獲得土地這種愿望呢?
好了,既然臨時政府搞不定,時間拖久了,工人和農(nóng)民也總算看明白了,這個臨時政府根本不是他們的利益代言人,這個時候,布爾什維克出現(xiàn)了,列寧打出的口號是:停戰(zhàn)、打土豪、分田地,這吸引了大批的無產(chǎn)者加入。
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也就短短大半年的時間,布爾什維克就從一個小眾政黨一躍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終于在1917年11月7日這天,布爾什維克發(fā)動武裝起義,一舉占領了彼得格勒的冬宮,推翻了臨時政府。
十月革命
說來也很有意思,十月革命絕對是劃時代的事件,但是在起義當天,整個過程異常順利,起義軍幾乎沒有受到什么抵抗就占領了冬宮,不抵抗的原因是,很多守軍是從戰(zhàn)場退下來的,他們也支持布爾什維克,不想再打仗了。
取得政權之后的列寧,要立刻著手解決“和平、面包和土地”的事情,卻不料,出了大事。
入駐冬宮的第二天,列寧就起草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從名字你也大概能猜出來是干嘛的,《和平法令》是建議終止對外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也就是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并在之后宣布裁軍;《土地法令》是宣布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化,也就是把地主的土地收歸國有,然后再交給農(nóng)村的蘇維埃支部來分配,分配原則就是誰種的地就歸誰。
這兩個法令觸碰到了太多人的利益,我們先說《和平法令》。要知道,打仗這個事兒不是你想停就能停的,當時俄國已經(jīng)和德國打了三年了,俄國說不打,德國能答應嗎?當然不能,這么好的坐地起價的機會德國人怎能錯過,于是德國趁機大兵壓境,要求割地賠款才能締結和約。
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列寧為了和平,和德國人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雙方停戰(zhàn),俄國割讓包括今天波蘭、立陶宛在內(nèi)的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認芬蘭、烏克蘭獨立,并賠款60億馬克。消息傳出,舉國嘩然,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賣國行為,反對黨也以此為借口攻擊列寧。
更麻煩的事情還在后面,因為不打仗了,國家也沒有必要養(yǎng)這么多軍隊了,很多軍人復原回家了,本來是好事兒,但當時俄國還保留了古代軍事貴族的傳統(tǒng),很多依靠軍功成為軍事貴族的人一夜之間變成了平頭老百姓,再加上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和約》,這些人越想越氣,干脆就“反了”。
這還不算完,由于和約里承認了芬蘭、烏克蘭的獨立,這就讓俄國境內(nèi)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看到了獨立建國的希望,比如,哥薩克人。我在沙皇俄國興亡錄上集里講過哥薩克人,他們是一群帝國邊疆的武裝部隊,打仗很厲害,在看到了很多民族獨立之后,哥薩克人也發(fā)動了起義。
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除了上面這些人,還有幾股很大的勢力,一個是因為《土地法令》而失去了土地的地主貴族,還有沙俄時期的?;庶h,還有一個是英、法、美這幾個協(xié)約國。
你可能要問了,協(xié)約國跟俄國不是盟友嗎?為啥要反對布爾什維克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列寧和德國簽訂了和約,其實是幫了德國,因為這樣德國就能專心的在西線對付協(xié)約國了,所以協(xié)約國一定要在德國的東邊扶持一股勢力能牽制東線,所以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就成了協(xié)約國的盟友。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布爾什維克搞的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人民當家做主,這可要了英國、法國、美國這些資本家的命了,他們最怕的就是被工人農(nóng)民革了命,所以一定要先下手為強,把俄國革命扼殺在搖籃里。
就這樣,以上這些反布爾什維克的人組成了聯(lián)軍,叫做“白衛(wèi)軍”,他們在俄國從西伯利亞到喀山再到烏克蘭地區(qū),建立了大大小小的19個割據(jù)政權,和布爾什維克中央分庭抗禮。
相信你也看出來白衛(wèi)軍的問題了,那就是人員太雜,他們里面有要求恢復沙皇的?;庶h,有獨立建國的哥薩克和烏克蘭人,還有要對德開戰(zhàn)的軍事貴族,根本就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結局也可想而知,經(jīng)過了三年的內(nèi)戰(zhàn),白衛(wèi)軍被逐一消滅,布爾什維克贏得了俄國內(nèi)戰(zhàn)的勝利。
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再加上三年的國內(nèi)戰(zhàn)爭,讓俄國社會千瘡百孔,工業(yè)產(chǎn)值只剩下了戰(zhàn)前的15%,重工業(yè)更慘,生鐵產(chǎn)值已經(jīng)跌到了1900年的水平,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大概相當于戰(zhàn)前的50%,經(jīng)濟作物比如棉花、甜菜只剩下了5%,這個也好理解,都吃不飽飯了,誰還種棉花呢。
比減產(chǎn)更可怕的是,和白衛(wèi)軍的內(nèi)戰(zhàn)期間,布爾什維克搞了個“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動員一切社會資源為戰(zhàn)爭服務,所有的大中小企業(yè)全部沒收,限制市場交易,商品由政府分配;農(nóng)民的糧食也不得隨便買賣,由政府來征收,另外就是普通百姓要為國家義務勞動。
這一套就是“空想社會主義”了,在內(nèi)戰(zhàn)期間還能勉強維持,但戰(zhàn)爭結束后,列寧同志并不想結束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他覺得這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經(jīng)之路。
造成的結果就是,農(nóng)村出現(xiàn)大量的饑荒,征糧隊為了保證城市糧食供應,居然把農(nóng)民的口糧都給征走了,根本不給農(nóng)民留活路。城市里也好不到哪去,由于禁止商品交易,導致生活必需品極度缺乏,于是黑市橫行無忌,物價飆升到不可承受。
這里你可能會有個問題,列寧搞的這套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為啥沒把老百姓逼到白衛(wèi)軍那邊去呢?原因很簡單,白衛(wèi)軍那邊還在搞資產(chǎn)階級的那套,土地和工廠還是歸地主和資本家,老百姓兩害取其輕,當然選擇布爾什維克了。問題是,現(xiàn)在白衛(wèi)軍已經(jīng)被消滅了,你還搞這套,老百姓肯定要造反了。
事實上,當時大部分的老百姓其實沒啥政治覺悟,90%的人都不識字,也沒法理解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主義,他們之所以支持布爾什維克,是因為蘇維埃給他們分土地,簡單點說,誰給活路就跟誰干,一旦斷了活路就要推翻你。
首先爆發(fā)的是城市工人罷工,規(guī)模也達到了數(shù)萬人,這些情緒影響到了駐扎在彼得格勒海邊的喀瑯施塔得水兵,這些水兵可不是一般人,他們是最早跟著布爾什維克黨人鬧革命的,10%的水兵都是黨員,這在當時是一個很高的比例了。這些水兵的出身基本都是農(nóng)民,所以他們擁護土地法令,但是現(xiàn)在政策出了問題,他們也是最早起義的。
當然,歷史沒有奇跡,2萬多人的水兵面對政府軍的時候,很快就被剿滅了,大部分戰(zhàn)死,小部分逃到了海外,值得一提的是,兩萬多水兵,無一人投降。
不過這本來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流血沖突,因為在進攻水兵之前,列寧實際上已經(jīng)宣布了廢除“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取消征糧隊,恢復了私人資本和商品經(jīng)濟,如果能和水兵談一談,應該就能平息叛亂,但是列寧依然下令武力平叛,他可以認識并改正自己的錯誤,但決不允許有人背叛革命。
在水兵叛亂之后,列寧就開了黨內(nèi)的清洗運動,把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從黨員隊伍里踢出去,這一下就踢掉了17萬人,要知道當時的布爾什維克黨員總共也就60多萬人。
列寧
好處是黨員隊伍更純潔了,壞處是黨內(nèi)不太能聽得到反對意見了,權力逐漸向個人集中。事實上,列寧自己是一個極富領袖魅力、道德品質也高尚的人,他的一生犯過錯誤,但也能及時改正,也很愿意傾聽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制度設計上卻沒有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最終在列寧死后,一個叫斯大林的人,走上了權力巔峰。
全文完。
我是愛寫長文的九萬天兵,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不妨點個贊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