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與前面的魯國、衛(wèi)國不一樣的是,并不是西周初期就分封的諸侯國,而是到了西周后期,由周宣王分封的,所以鄭國的歷史比起傳統(tǒng)的姬姓諸侯國只有短短的400余年,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所在地原本是西周王室王畿之地的一部分——鄭地,后通過吞并周邊小諸侯國,擴大了一些勢力范圍,主要版圖在今河南鄭州一帶。
一、一個強國,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鄭國的第一位國君是鄭桓公姬友,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他是周幽王時期的司徒,是個審時度勢的好手,意識到周幽王的做法將引起大亂,于是各種名義將自己的族人遷移到了洛水東部,當(dāng)時是虢國和鄶國的部分地方,其實相當(dāng)于吞并,鄭國的基本版圖就有了。
鄭桓公擔(dān)任司徒期間,還是挺替百姓著想的,不斷試圖化解矛盾,也算是留了個美名??山Y(jié)局不大美妙,受周幽王連累,戎狄攻打西周,鄭桓公勤王被戎狄所殺。
鄭桓公死后,他的兒子鄭武公繼位。之前說到的周平王東遷,鄭武公便是主力,因護送有功,鄭武公的話語權(quán)非常大,他的野心也不小,一邊幫助平王,一邊繼承父親鄭桓公的遺志,不斷擴大鄭國的版圖,不僅吞并周邊小的諸侯國,還攻打虢國與鄶國,加上他重視民生,也重視商業(yè),為他的繼位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如此野心,就算是對周王室的功勞再大,也依然會引起周平王的猜忌,于是從這時候開始,周王室和鄭國有了逐漸離心。
鄭武公死后,大兒子名正言順的繼位,是為鄭莊公。
我們都知道,帶“桓”的、帶“莊”的,一般都是牛人。鄭莊公自然不例外。在他的治理下,鄭國到達了最強盛時期,有這么一段——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并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
鄭莊公這一生有兩件大事。
第一件,和他親媽親弟弟的愛恨情仇。親媽武姜,注意這個姜不是齊國的姜,而是申國的姜,申國也是姜姓諸侯。鄭武公與武姜生子二人,老大鄭莊公,老二共叔段。據(jù)說,武姜生老大時為難產(chǎn),生老二順產(chǎn),故一直不喜歡老大,把母愛都給了老二。時不時地向鄭武公吹枕邊風(fēng),想改立老二為太子,所幸鄭武公嚴(yán)格遵守禮法也有識人之明,堅持站在老大這一邊。
老大鄭莊公繼位后,親媽還是肉眼可見的偏心,先是逼迫鄭莊公封了共叔段一塊好地方,接著和共叔段里應(yīng)外合發(fā)起叛亂,只是理所當(dāng)然的失敗。失敗后,共叔段逃亡,但親媽的做法讓鄭莊公寒心,于是把親媽安置在城潁,并發(fā)誓“不到黃泉,不相見”,雖然一年以后,鄭莊公挖了隧道,與親媽相見,并冰釋前嫌。
這段歷史故事源于春秋時期史學(xué)家左丘明的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至于有多少藝術(shù)加工,離真相相差多遠不得而知,但親媽偏心、親弟弟叛亂的大背景不會假。而鄭莊公不會不知道,能隱忍這么多年,可見他不是一般人。
第二件,是與周王室的關(guān)系惡化,周鄭交質(zhì)和繻葛之戰(zhàn),周王室的地位崩塌的直接反應(yīng)。
在鄭武公時期,周平王就忌憚上了鄭國,而到了更加強大的鄭莊公時期,周平王將本該是鄭國的某些王室權(quán)力下放給了虢國,這引起了鄭莊公的極大不滿,但雙方又不肯承認(rèn)已經(jīng)離心,于是互換兒子作為到對方地方“做客”的人質(zhì),來證明名存實亡的信任。這便是“周鄭交質(zhì)”事件。對鄭國而言,當(dāng)時是實力強大的證明,對周王室而言,意味著王權(quán)威嚴(yán)的徹底衰微,也是禮崩樂壞的開始。在注重宗法制度的周朝,周王室子孫的地位怎么也是高于一方諸侯公子的地位,怎么能等價交換呢?
接著便是繻葛之戰(zhàn)。周平王死后,孫子周桓王即位。周桓王東周時期唯一一個從心理也從實際行動上,想要恢復(fù)王室權(quán)威的在位者,但不幸的是他面對的敵人是鄭莊公。
周桓王對鄭莊公實行強硬政策,先是免去了莊公的卿士之職,鄭莊公作為回應(yīng),也不再朝見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陳、蔡、衛(wèi)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派兵抵抗,兩軍戰(zhàn)于繻葛,周王的軍隊大敗。周桓王被射中肩膀,不久便去世。至此,東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蕩然無存,名存實亡的開始。
這兩件事,讓鄭國有了歷史上的一個“第一”,鄭國被認(rèn)為是第一個挑戰(zhàn)周天子權(quán)威的國家,從結(jié)果論,還都成功了。
二,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鄭國,成了搖擺于晉國與楚國之間的墻頭草。
看完整部鄭國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它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還是內(nèi)部爭斗。
鄭莊公死后,他的兒子姬忽繼位。對姬忽多說兩句。姬忽是“周鄭交質(zhì)”鄭國這邊的質(zhì)子。姬忽是“齊大非偶”的主角,我在魯國一篇中提到過,齊僖公原本是想把女兒文姜嫁給姬忽的,但姬忽拒絕了。這一拒絕,可以說是間接讓魯桓公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對他自己來說,也許是躲過了可能有的劫難。
姬忽有大志,也有仁心,重視兄弟之情,但是他的弟弟姬突有能力也有野心。姬突推倒了姬忽上位,姬忽又推倒姬突從而復(fù)位,姬忽又被大臣殺,兩個弟弟又推倒,后姬突又推倒弟弟從而復(fù)位。
復(fù)位后,姬突死,兒子繼位,是為鄭文公。但是多年斗爭,鄭國國力下降得厲害,而且鄭文公在位期間,做了一個讓鄭國歷史后悔的決定,就是拒絕幫助逃難至此的晉文公重耳,墻頭草生涯的導(dǎo)火線,重耳有仇必報啊。
在鄭國內(nèi)亂不止的時候,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卻一一強大起來,特別是晉國與楚國的強大,直接影響了鄭國,鄭國不能再度崛起和晉楚的長期爭霸中原有關(guān)。在晉楚爭霸中,鄭國就成了有名的墻頭草,在夾縫中求生存。
哪方的實力強一些,就倒向哪一方。晉國一向很霸道,從屬于晉國的時間相對長一些。期間,楚國時不時占下上風(fēng),再來點蠅頭小利,鄭國又倒向楚國。鄭國每次一換隊站,勢必引起晉楚之間的戰(zhàn)役。晉打鄭,鄭求助于楚。楚打鄭,鄭求助于晉。
鄭國成為墻頭草,主要是因為其所處的地理優(yōu)勢,處于中原一帶,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這非常有利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這是優(yōu)點的同時也是缺點,在戰(zhàn)亂時代,沒有一道天然屏障用于防守,一旦實力弱小,就容易被攻陷,也經(jīng)常成為戰(zhàn)場。附上一張春秋時期的地圖,一看便知。
好在晉楚一直互相拉扯,誰也打不過誰,所以這樣一來,倒給了鄭國存活的機會。
三、不能不提的相國子產(chǎn)
這期間鄭國并無能力強大的國君,但卻出現(xiàn)了一位能力強大的相國子產(chǎn)。子產(chǎn)是鄭國第11位國君鄭穆公的孫子,被譽為春秋第一人,他對鄭國實行了一些列有成效的改革,主要有三個:
1、在鄭國內(nèi)整頓田畝,重新劃分田界。這一改革使普通百姓有田可種,大大增進了農(nóng)民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了鄭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2。他創(chuàng)立了合理的按丘收稅制度,使百姓有納軍賦和服兵役的義務(wù)。
3、鑄刑書,修訂成文法,把法律條文鑄造在青銅鼎上,公之于眾,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我們知道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李斯等,不得不說子產(chǎn)是他們的前輩,鄭國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子產(chǎn)任相國期間,鄭國的經(jīng)濟有所恢復(fù),在外交上也比較硬氣,換來了幾十年的好日子,呈現(xiàn)出中興之勢,但隨著他的病逝,一些改革得不到延續(xù)或者執(zhí)行力度不夠,鄭國還是走向了衰亡。
四、滅亡
在三家分晉后,鄭國依然不能乘機崛起,一是自己無能,二是分晉的三家也依然強大,鄭國最終滅亡于三家之一的韓國。
在讀鄭國這段歷史上,感覺鄭國在位如衛(wèi)國、魯國一般荒誕者幾乎沒有,而且并無提到特別苛待百姓之事。在《詩經(jīng)》國風(fēng)篇中,有《鄭風(fēng)》十五首,到時候我們再來印證一下是不是如我所想的那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