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QQ古琴興趣部落
內容提要:古琴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有四千余年的歷史,擁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歷史內涵,它被無數(shù)熱愛古琴文化的人們繼承并發(fā)展至今。雖然,在新文化的沖擊之下它也曾受到過冷落,但從它發(fā)展的大的脈絡來看,無論是在先秦,封建時期,還是充斥著多元文化的近現(xiàn)代,都占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文試從古琴的特點,古琴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歷史概況,并結合古琴文化在當今社會傳承和發(fā)展的現(xiàn)狀進行論述。
在封建社會中,“琴、棋、書、畫”向來被文人雅士視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途徑,而古琴正位于其中之首,在我國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著極為重要地位。古琴文化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我國文人的音樂美學觀念。伯牙、孔子、司馬相如、蔡邕、嵇康等歷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奏古琴著稱。而在各種文化爭相發(fā)展的現(xiàn)代,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引下,熱愛古琴文化的人們不斷涌現(xiàn),其中溥雪齋、周慶云、管平湖、查阜西等人都為古琴文化的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更為可貴的是,古琴于2003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使得無數(shù)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為什么古琴文化傳承千年而不衰呢?筆者認為,有五個重要因素。
古琴的形質
古琴整體呈扁長形,長約3尺6寸5分(約122-125厘米),寬約6寸(約20厘米),琴體厚約2寸(約6厘米)。在交通運輸并不發(fā)達的古代,與箏、揚琴等相比便于攜帶,且當時文人雅士閑暇時多愛與友小聚,“以琴會友”是當時時興的雅趣之一。古琴得以在歷朝歷代令文人雅士如此追捧,自是理所應當了。
古琴根據(jù)造型的不同可分為:伏羲式、綠綺式、蕉葉式、落霞式、神農式、子期式、仲尼式等等。造型如此之多無疑又為它增色不少。尤其是在比較注重外觀的現(xiàn)代,它獨特的造型或許是不少人開始喜歡古琴文化的最初原因之一。
古琴的音色
古琴音色渾厚而圓潤,余音較長。和同為傳統(tǒng)樂器的古箏、琵琶等相比,相同音位的聲音,古琴聽起來則更為厚重,尤其是低音部分,聽起來韻味更濃, 可謂繞梁三日而不絕。
古人評價古琴有“四善九德”一說,四善即:“蒼、松、脆、滑”,就是說古琴的音要蒼桑古樸,不躁不鬧,聲音聽起來要自然而流暢,余音悠長而不絕,如絲般柔滑。古琴所奏的曲子一般都給人以平靜舒緩無所欲求之感,“澄然秋潭,皎然月潔,湱然山濤,幽然谷應”(明代冷謙《琴聲十六法》),這與我國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境界何其相似。
現(xiàn)代的人們多被各種壓力或是煩惱所困。古琴音樂可以舒緩人的情緒,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又可以修身養(yǎng)性,在如今這個追求“養(yǎng)生”的時代,得到眾人的追捧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琴文化所蘊涵的豐富內涵
(一)、古琴音樂是人們真實的情感表達
《尚書》中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的說法,可謂是極為精辟地概括了詩、歌、器樂和曲調之間的關系。從中我們可以推論出,它們都是為了表達思想感情而存在的。
音樂的最初就是人們內心的情感表達,古琴曲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更為明確的向人們展示了這一點。伯牙彈琴時無論是表達 “巍巍乎志在高山”、還是“洋洋乎志在流水”,鐘子期都能夠心領神會,所以才會有“高山流水遇知音”、“摔琴謝知音”的感人故事;而相傳為阮籍所作的《酒狂》,采用三拍子,運用一個主要曲調在不同高度上的變化重復,既刻畫出醉酒之人迷離恍惚,步履蹣跚的神態(tài),也傾瀉出作者滿腹悲憤不平之氣。由此可知,古琴音樂就是將彈琴者的情感,在指尖,轉化為美妙的音樂流露出來。
(二)、古琴音樂陶冶性情
漢代劉向《琴說》有:“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明代《琴書大全》),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古琴音樂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可以感化人使人品德高尚。如琴曲《梅花三弄》就通過對梅花芬芳耐寒的歌頌,來比喻人的高潔品質。再如清代的琴曲《鷗鷺忘機》就是根據(jù)《列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所作,意在告誡人們:“做事不可存有機心,只有忘掉了機心,才能回歸于自然?!?/span>
(三)、優(yōu)秀的琴人使古琴音樂更為靈動
盛唐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琴師董庭蘭有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他琴藝聲望極高,在高適的《別董大》中就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名句。而他的出色演奏,也為詩人李頎帶來了靈感,在《聽董大彈胡笳聲》一詩中,對董大出色的技藝有著極為生動的描述:“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比绻麤]有董大出色的演奏,李頎是不可能作出這首關于音樂的名詩的。
李祥霆先生是現(xiàn)代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在他的指下,許多古曲被予了新的生命,歷史悠久的古琴曲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更有其中一部分人逐漸熱愛上了古琴中所富含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這就是出色琴人的魅力所在。
(四)、詩詞的流行推動古琴的發(fā)展
我國最早的民歌總集《詩經》,共三百余篇,在當時都是由琴瑟伴奏演唱的。其中也有不少地方提到了琴,如《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雞鳴》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等等。
詩詞盛于唐宋,當大多也是作歌而唱的。上到宮中嬪妃,下到民間歌女,都會彈琴唱曲,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古琴文化的普及。如唐代的琴歌《陽關三疊》歌詞就是盛唐詩人王維所作,原詩名為《送元二使安西》,它作為一首送別歌曲被廣為傳唱。
古琴文化被名人所推崇
(一)、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
皇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們的喜好,自然會起到提倡和鼓勵的作用。 唐玄宗愛樂,所以唐朝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市民百姓,他們的音樂生活都極為豐富;宋太祖趙匡胤在至道元年“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別造新譜三十七卷(《宋史·樂志》)”,以致引發(fā)了“改弦熱潮”,可見當時皇帝的影響力是多么巨大。
(二)、文人雅士
先秦時的大儒孔子一生提倡禮樂,并把音樂作為“六藝”之一,加以傳授。他的禮樂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翱鬃訉W鼓琴于師襄子,十日不進?!保ㄋ抉R遷《史記》)學琴之認真,令人嘆服。司馬相如則是漢代最早對琴界產生影響的文人之一,《鳳求凰》、《文君曲》、《白頭吟》、《長門怨》等著名琴曲都與他有著直接關聯(lián)。他所用的一張名為“綠綺”的琴,也因此出名。大文豪蘇軾不僅是豪放派詞風的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在琴學方面具有極深的修養(yǎng)。他為多首琴曲填詞,較為著名的有《陽關曲》和《醉翁吟》。琴、曲的共同創(chuàng)作,既增進了文人和琴人之間的友誼,也使得創(chuàng)作出來的琴曲質量上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古琴文化的發(fā)展。
“琴”一詞也經常出現(xiàn)在文人雅士的詩作中。傳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中就有“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一句,說明在當時彈琴是件有品位并且被多數(shù)人所喜愛的事;王維的《竹里館》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更是膾炙人口的佳句;還有“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白居易);“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保ā断嗨荚埂防罴咎m)。這些詩作雖歷經風霜,但仍然流傳至今,可見在當時是極受百姓歡迎的,詩受歡迎了,琴自然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喜歡。
現(xiàn)代媒體對古琴文化的傳播
最近幾年掀起了一股古琴文化熱潮,筆者認為這與現(xiàn)代的媒體的傳播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由于宮廷劇越來越流行,其中被嬪妃們用來吸引皇帝的目光或是抒發(fā)相思之苦的琴歌或琴曲的演奏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中,極富詩意的畫面和圓潤流暢的音樂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人因此開始認真搜集一些關于古琴文化的介紹,欣賞古琴的音頻和視頻,慢慢的喜愛上了這種古老的藝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認識、學習古琴文化,于是古琴文化在現(xiàn)代又迎來了它的新一輪快速發(fā)展階段。
結語
如今,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已經開始滲入到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受到越來越多國家人民的歡迎,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也被越來越多地外國朋友所認知。同時,在國內,黨中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得到了認真貫徹,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研究也不斷開展。古琴文化這一重要內容受到重視,一些城市成立了古琴研究會、琴社等古琴活動中心,年輕的琴家們逐漸成長起來。古琴這一擁有幾千年悠久傳統(tǒng)的古老藝術,在新時代,必將開出更加絢麗的花朵。而古琴文化,也必將保持它經久不衰的魅力,一代一代地被人們傳承下去,并在未來綻放出新的光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