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釉四系壺,唐代,高15.5厘米,腹徑11.5厘米,口徑6.9厘米,重590克。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瓷器一大分布特點為“南青北白”。南方越窯青瓷,北方邢窯白瓷,各有千秋。我國瓷器最早的釉色就是青釉,從夏商原始青瓷開始,到唐代,已經(jīng)延續(xù)兩千多年。成熟的瓷器在東漢燒成,青瓷、白瓷先后在南方誕生,窯址均在今天的浙江省。越窯即始于東漢。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磁窯,經(jīng)東漢、三國、兩晉、南朝,到隋唐時最為興盛,宋代龍泉窯青瓷興起后,越窯衰落。越窯窯址分布在現(xiàn)代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寧波等地,隋唐時屬“越州”,故名“越窯”。唐代越窯最著名的產(chǎn)品應為“秘色”瓷器。1987年法門寺地宮開啟,出土十三件秘色瓷器,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出有兩件,去看過,很漂亮。除秘色瓷器外,更大量生產(chǎn)的應為“青中閃黃的艾色越瓷”。秘色則為“青中閃綠”——所以,“青釉”、“青瓷”,其顏色其實涉及非常龐大的色系。不同時期,甚至同時期的,被稱為“青釉”的瓷器擺在一起,都可能存在很大色差。
這件青釉四系罐,侈口,束頸略粗短,圓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系均勻分布。通體無紋飾。施青釉。器形規(guī)整,釉色溫潤,渾樸自然,豐滿大氣。古拙質(zhì)樸,非常漂亮。
都看到這兒了,不點個在看點個贊嗎?
歡迎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