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賞燈,刻意住在白鷺洲水街。黃昏,華燈初上,水街開始噴灑水霧營造氣氛,當畫舫路過這里,恍若來到神仙居所。
今年秦淮燈會主場在白鷺洲公園,最靚、最文化、最精致燈組和古代園林情調(diào)契合,“槳聲燈影”畫風在這一帶發(fā)揮到極致。
槳聲燈影秦淮河,棹歌舞曳白鷺洲。秦淮河泛舟,必過白鷺洲。所謂“洲”即是河面上的孤島。游船繞行白鷺洲一圈,要穿過浣花橋、玩月橋、印月橋,二水橋、秋波橋,它們都被燈組精心裝飾了一番,河面上映著燈影,隨著行船泛起的清波,一閃一閃地動了起來。
白鷺洲公園是秦淮河風光帶的一顆明珠,洪武帝朱元璋曾將此園賜給大將徐達當別院。公園很小,走一圈下來半個小時,因臨著夫子廟、貢院,又在城內(nèi),屬寸土寸金的學區(qū)房,歷經(jīng)幾百年還保持著本來的園林風格實屬難得。
白鷺洲公園東門
明清兩代,在白鷺洲附近久住的都是文化人,充滿濃厚小資人文氣息。如戲曲家李漁、清代畫家王琦,作家吳敬梓,還有秦淮八艷排名第三的馬湘蘭。這位工于詩畫的才女曾住過的“幽蘭居”還在。今天,小姐常常經(jīng)過的玩月橋上扎著“西廂待月”燈組,夜色下十分撩人。
秦淮八艷以才貌雙全著稱,可是馬湘蘭卻走的氣質(zhì)路線。明末清初文學家余懷在《板橋雜記》中描述李湘君除了能吟詩作畫尤善于交際。和客人聊天的的時候,神態(tài)嬌媚,聲如夜鶯,而且善揣摩他人心思,博古通今,引人入勝。那時的長坂橋之畔“章臺柳巷,勾欄萬肆,歌舞升平,笙歌徹夜”,比現(xiàn)熱鬧。
河燈
穿過二水橋,進入水街,實現(xiàn)了百年穿越。從船上看水街與站在橋上不同。水街是一組高仿古建,近幾年才建成。整條水街平行于明古城墻,蜿蜒過白鷺島,拱橋、古亭,厚重的石板路、斑駁的馬頭墻……水街又借助白鷺州的綠蔭以古城墻為背景,透過燈光營造出鏡像視覺空間。
古典戲劇《桃花扇》里的描寫白鷺洲:“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佳佳粉影照嬋娟”。這段唱詞幾百年后成了建造水街的指導思想,而前不久的點燈儀式上,《桃花扇》也在開場亮相,贏得許多掌聲。
坐船游覽白鷺洲,如走馬觀花。微波輕搖,五光十色,畫舫每拐過一個彎都是柳暗花明;每穿過一個橋洞都伴隨一個動人故事。畫舫播音對景的描述跟不上景變化的速度,還未及細品,又換到下一個朝代去了。
水街入口
穿過秋波橋,又見鷲峰寺佛塔。塔不及報恩寺琉璃塔那么有科技,在平日默默無聞像一個古老的地標,但畢竟是城里的風物,而且來頭也不小。鷲峰寺梵音低唱,可惜杜牧沒有聽到,要不然《夜泊秦淮》的意境要串到“夜半鐘聲到客船”了。
鷲峰寺規(guī)模較小,現(xiàn)存建筑始建于明天順五年(1461),為紀念唐朝名僧鷲峰而得名,前身法光禪寺始建于梁武天監(jiān)年間。唐開元年間,刺史顏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在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中就有“到鷲峰禪寺吃茶”的故事……
一葉扁舟隱太湖燈組
思緒還在追憶鷲峰和尚的往事中,畫舫再次從浣花橋下穿過,結(jié)束了白鷺洲的行程,向東水關(guān)駛?cè)???纯幢?,從進到出僅10分鐘,那些古建、古人在的一生的濃縮成這10分鐘何不是白駒過隙,如泡如影。
小小白鷺島如一面鏡子,照鑒過去與未來,盡管緘默無語,可是睹物思人,自然流露物是人非的哀愁。坐船游覽仿佛只看到十里秦淮的菜單,于是第二天晚上又登島游玩了一圈,又被樹林里一組愛與時光為主題的燈組深深打動。由此聯(lián)想到金陵之美正是人們心存善念,相信未來的美好才有的光景。燈會不僅是年味,更多的是期待與夙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