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崖險,山村石深。在井陘縣中西部的太行山深處,有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盆地里坐落著這樣一個小山村。
它筑石為室,鋪石為路,這里是石頭的天地,用石頭書寫了一個家族五百年的史詩,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井陘縣于家石頭村。
于家石頭村
井陘于家石頭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后裔居所。
據(jù)村里族譜和史料記載,明成化年間,于謙的長孫于有道攜三弟和眷屬由上輩隱居的井陘南峪村遷來今地。當時這里荒無人煙,于家族人“與木石居,與鹿逐游”,他們就地取材,開山鑿石,以石頭搭建房屋,用石具開荒種田,鋪石板修繕道路……
遠看石頭村
春風秋雨,世事滄桑,五百多年里,于家后裔在這里生生不息,守護一方鄉(xiāng)土,從最初幾戶人家,已經(jīng)發(fā)展到400余戶,繁衍26代人。
村落先后被評為“中國民俗文化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于家古村落四面環(huán)山,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人文積淀厚重質(zhì)樸。
村落保存有最完整的明清古村落和傳統(tǒng)風貌建筑群,而且整個村落堪稱是活著的歷史文物,于家后裔在這過著尋常生活,讓村里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的古建筑,都浸潤著一絲萬物生長的天地靈氣。
走入村子,就進入了石頭的王國,這里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石街石巷、石院石墻、石橋石井、石磨石杵,各色石頭建筑依山而建,遠望錯落有致,近觀高低仰俯,各具風貌。
清涼閣
坐落在村東口的清涼閣,始建于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是于家村落的標志性建筑。相傳此閣是由力大無比的于家后人于喜春一人所建。
清涼閣整體建在一個斜坡石板上,借助山勢依高就低。令人稱奇的是,如此高大的清涼閣,竟然不打根基,全部由不規(guī)則的石材壘砌而成。
而且清涼閣整體并不完全對稱,上下三層結(jié)構(gòu)各異,第一層為拱券四門式;第二層是實芯四室;第三層則是明柱回廊式。
整個閣體雖然由石頭建成,構(gòu)造粗獷奔放,卻絲毫沒有沉重笨拙之感,累累巨石,鱗次櫛比,反而給人以欲接山勢翼然飛升的輕靈和韻律之美,堪稱石頭建筑中集美學、力學、建筑學之大成者。
觀音閣是于家村里另一獨具特色的古建筑,位于村子南門,始建于清順治年間。
觀音閣
觀音閣為上磚下石的兩層閣樓,上部觀音廟廟頂“重檐”與北方常見的“斗拱重檐“不同,房頂前坡被分為兩截,猶如兩個房頂銜接在一起,構(gòu)思巧妙絕倫。
下部石洞門采料規(guī)矩方整,鏨跡雖經(jīng)風霜侵蝕,依然顯露出精雕細琢的痕跡,這里也因此被稱為全村石工建筑之首。
在于家村里,還有百余座石頭四合院,其中建于明末的“四合樓院”,有石室百間,兩院正房下層均為石券洞室,九間無梁殿、建筑宏偉高大,整個院落偏正互倚,古樸典雅。
典型的四合院
走在已經(jīng)磨得光滑油亮的石板路上,腳步聲就如同叩問歷史的回響。
巷口老人與世無爭的笑容,讓人想起“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故事;宗祠里添丁的喜帖,記錄下家族繁盛的美好祝愿;村口的戲臺,還在上演著“出將入相”的傳說,
千姿百態(tài)的石頭文化,淳樸深厚的民俗風情,這就是于家石頭村的美妙,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