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澀劑之固表止汗 牡蠣散 九仙散
固澀劑
【概念】
凡以固澀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用以治療氣、血、精、津液耗散滑脫之證的方劑,統(tǒng)稱為固澀劑,,屬于“十劑”中的澀劑。
本類方“散者收之”“澀可固脫”之論立法 ,也是治療滑精不禁的基本原則。
【范疇】
適應于耗散滑脫之證。由于病因及發(fā)病部位的不同,常見有自汗、盜汗、久咳不止、久瀉不止、遺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帶下等。
【分類】
固澀劑根據(jù)所治病證的不同,分為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固脫、澀精止遺、固崩止帶五類。
①固表止汗藥。多入心、肺、胃經(jīng),主治肺氣不足、衛(wèi)陽虛弱不能固表,汗液外泄而出現(xiàn)的自汗證,及陰虛火旺、內(nèi)熱熾盛,逼迫津液外泄所致的盜汗證。常用的藥有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碧桃干等。
②斂肺止咳藥。多入肺、腎經(jīng),主治肺氣虛弱或肺腎兩虛的久咳虛喘證。常用藥有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等。
③澀腸止瀉藥。多入脾、胃、腎、大腸經(jīng),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或脾腎陽虛 所致的大腸滑脫不禁、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證。常用藥有訶子、赤石脂、禹余糧、肉豆蔻、石榴皮、蓮子、橡實、沒食子等。
④固精止遺藥。多入腎經(jīng),主治腎陽不足、統(tǒng)攝無權、開合失司所致的遺精滑泄、遺尿尿頻,甚至小便失禁等證。常用藥有芡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蓮須等。
⑤固崩止帶藥。多入脾、胃、肝、腎經(jīng),主治中氣虛弱、肝腎不足、沖任失調(diào)所致的白帶過多、綿綿不斷以及崩中漏下等出血證。常用藥有海螵蛸、椿白皮等。
【配伍】 滑脫證候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氣虛弱,使用固澀藥時,還需根據(jù)不同的病因、病位,配伍補益藥, 以標本兼顧。如表虛自汗者,配以益氣固表藥;陰虛盜汗者,配以滋陰降火藥;大汗亡陽者,配以回陽固脫藥。脾腎陽虛、久瀉久痢者,配以溫補脾腎藥;陰虛火旺、夢遺滑精者,配以滋陰降火藥。腎陽不足、遺精滑泄者,配以溫補腎陽藥。崩漏帶下者,配以補氣升陽、調(diào)補沖任藥。肺虛久咳者,配以補益肺氣、溫腎納氣或培土生金藥。
【應用注意事項】
1.固澀劑是為正氣內(nèi)虛,耗散滑脫之證而設。在運用時,還應根據(jù)患者氣、血、精液耗傷程度的不同,配伍相應的補益藥,使之標本兼顧。
2.若是元氣大虛,亡陽欲脫所致的大汗淋漓,小便失禁或崩中不止,又非急用大劑參附之類回陽固脫不可,非單純固澀所能治療。
3.固澀劑為正虛無邪者設,故凡外邪未去,誤用固澀,則有“閉門留寇”之弊,轉生他變。此外,對于由實邪所致的熱病多汗,火擾遺泄,熱痢初起,食滯泄瀉,均非本類方劑之所宜。
4 、正虛氣血津液滑脫較重者,應先以固澀(如崩漏較重者,應先以止血、再尋求病因)待病情緩解以后再治本。
固澀劑和補益劑不同,固澀劑和補益劑有區(qū)別。固澀劑很多都和補益藥物相結合的,所以都是以虛證為主。都偏于虛證。在使用當中一般是以虛為主,無邪的時候使用。
固澀劑和補益劑區(qū)別
固澀劑是以固澀藥為主的。在方里或者有些藥既能補益又能固澀,或者有些藥就是固澀為主。補益劑補益藥為主。
它治療的基礎物質的不足。補益劑治療的氣血陰陽的,以氣血陰陽為代表,基礎物質不足。固澀劑也涉及到氣血津(精,包括腎精,還有津液),這些不足。不足在于什么?補益劑往往是一種無形的消耗,在慢性疾病過程當中,一種無形的消耗為主的。而固澀劑是氣血津精滑脫散失的這類證候。這種滑脫散失是有形的消耗,是看得到的。出汗,自汗、盜汗;或腸滑失禁泄瀉,久瀉久痢,像久咳肺虛肺氣耗傷,肺氣失斂,造成久咳、喘,這你看得到。還有包括遺精、遺尿,或者月經(jīng)過多帶下量多等等,都是一種氣血津精有形的滑脫散失。
第一節(jié) 固表止汗
固表止汗劑(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瀉),適用于體虛衛(wèi)外不固,陰液不能內(nèi)守的自汗、盜汗,常用黃芪、牡蠣、麻黃根等固表止汗藥物為主組成方劑。
以汗出增多為主要癥狀的病理變化,主要由以下原因所引起。
1.肺氣不足:肺與皮毛相表里,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衛(wèi)不固,腠理開泄而致
自汗。
2.營衛(wèi)不和:營衛(wèi)不和,衛(wèi)外失司,而致汗出。
3.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以致陰精虧虛,虛火內(nèi)生,陰津被
擾,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
4.邪熱郁蒸:情志不舒,肝氣郁結,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致邪
熱郁蒸而致汗出增多。
代表方劑: 牡蠣散
牡 蠣 散 ▲
〖方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八治雜病》:治諸虛不足(諸虛不足則陰陽俱損),及新病暴虛(新病暴虛則傷陰者多傷陽者少),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五臟之陰俱不足,心陰虛更甚,浮游五根之火因之而起)
[組成]黃芪去苗土 麻黃根洗 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各30g)
[用法]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9g),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為粗散,每服9g,加小麥30g,水煎溫服;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加小麥30g,水煎溫服)。
〖方歌〗牡蠣散內(nèi)用黃芪,小麥麻根合用宜,
衛(wèi)虛自汗或盜汗,固表收斂見效奇。
[功用]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體虛自汗、盜汗證。常自汗出,夜臥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
[方解]
君──煅牡蠣──咸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汗。
臣──生黃芪──味甘微溫,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
佐──麻黃根──甘平,功專止汗。
使──小麥──甘涼,專入心經(jīng),養(yǎng)心氣,退虛熱。
◆合而成方,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使氣陰得復,自汗可止。
本方證多由氣虛衛(wèi)外不固,陰傷心陽不潛,日久心氣亦耗所致。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衛(wèi)氣不固,則表虛而陰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屬陰,睡時衛(wèi)陽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過多, 心陰不足而陽不潛藏,故汗出夜臥更甚;汗出過多,不但心陰受損,亦使心氣耗傷,故心悸驚惕、短氣煩倦。
治宜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方中煅牡蠣咸澀微寒,斂陰 潛陽,固澀止汗,為君藥。生黃芪味甘微溫,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為臣藥。君臣相配,是為益氣固表、斂陰潛陽的常用組合。麻黃根甘平,功專收斂止汗,為佐 藥。小麥甘涼,專入心經(jīng),養(yǎng)氣陰,退虛熱,為佐使藥。合而成方,補斂并用,兼潛心陽,共奏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功,可使氣陰得復,汗出自止。
本方與玉屏風散比較
本方與玉屏風散均可用治衛(wèi)氣虛弱,腠理不固之自汗。
但本方補斂并用而以固澀為主,為收斂止汗的代表方,善治體虛衛(wèi)外不固,又復心陽不潛之自汗盜汗。
玉屏風散則以補氣為主,以補為固,屬于補益劑,且黃芪、防風相配,補中寓散,故宜于表虛自汗或虛人易感風邪者。
《醫(yī)方集解》牡蠣散方將小麥改為浮小麥,則止汗之力更強,但養(yǎng)心之功稍遜。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體虛衛(wèi)外不固,又復心陽不潛所致自汗、盜汗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氣虛明顯者,可加人參、白術以益氣;偏于陰虛者,可加生地、白芍以養(yǎng)陰。自汗應重用黃芪以固表,盜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療效更佳。
3.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病后、手術后或產(chǎn)后身體虛弱、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以及肺結核等所致自汗、盜汗屬體虛衛(wèi)外不固,又復心陽不潛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8:“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4:“夫自汗、盜汗兩端,昔人皆謂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而立論。然汗為心液,心主血,故在內(nèi)則為血、在外則為汗,不過自汗、盜汗雖 有陽虛、陰虛之分,而所以致汗者,無不皆由郁蒸之火逼之使然。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亦必郁蒸而后有雨。但火有在陰在陽之分,屬虛屬實之異,然二證 雖有陰陽,其為衛(wèi)虛不固則一也。此方用黃芪固衛(wèi)益氣,以麻黃根領之達表而止汗。牡蠣咸寒,潛其虛陽,斂其津液;麥為心谷,其麩則涼,用以入心,退其虛熱耳。此治衛(wèi)陽不固,心有虛熱之自汗者也。”
3.《醫(yī)方集解》:“此手太陰少陰藥也。陳來章曰:‘汗為心之液,心有火則汗不止。牡蠣、浮小麥之咸涼,去煩熱而止汗。陽為陰之衛(wèi),陽氣虛則衛(wèi)不固,黃芪、麻黃根之甘溫,走肌表而固衛(wèi)。’”
[臨床報道]
張氏用本方加黨參、癟桃干、五味子、甘草為主方,治療自汗、盜汗46例。共治愈41例,好轉5例。痊愈病例中,服藥3-6劑者29例,7—9劑者12例, 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fā)。[張必生.自擬斂汗固表湯治療自汗盜汗46例。廣西中醫(yī)藥 1985;8(6):16]
用牡蠣散治療自汗、盜汗28例,其中屬于病后者18例, 手術后者8例,新產(chǎn)者2例。28例病人中自汗6例,盜汗15例,自汗兼盜汗7例。全部病例除出汗為臨床主癥外,其他兼證為飲食減少,頭暈心悸,疲乏無力為 最多。經(jīng)治療后,28例中痊愈20例,基本痊愈者5例,減輕者1例,無效者2例。服藥2~5劑者18例,6~10劑者5例,10劑以上者5例(福建中醫(yī) 藥,1966;3:27)。
固表止汗以牡蠣散作為代表。
適應病證
體虛衛(wèi)外不固,陰液不能內(nèi)守所致的自汗,盜汗等。
體虛 | 氣虛自汗 | 自汗日出,短氣煩倦 |
陰虛盜汗 | 汗出夜臥尤甚,心悸驚悌,舌淡紅,脈細弱。 |
牡蠣散在治療汗出,固表止汗方面很有代表性。它既可以用于自汗,又可以用于盜汗。所以學習牡蠣散,對它的形成這種機理的病理過程是重點之一。這是很重要的,才能體會它的用藥。
牡蠣散證它首先一個前提,往往自汗日久,體虛初期可以是氣虛自汗。但用到牡蠣散,首先一個前提它強調(diào)自汗日久。從短氣煩倦,這是比較精練的.
一方面病機反應出氣虛,短氣,容易倦怠乏力。而且自汗日久這是反映出,白天,醒了出汗是自汗特點。陰虛盜汗,汗出夜臥尤甚,本來有自汗,又有盜汗因素,到晚上當然出汗就加重。心悸驚悌是一種心陰不足以后,心陽失去潛藏,心陰不足,陰不能涵陽,心陽偏亢。舌淡紅,脈細弱,這個反映有氣虛加陰血不足,我們這是把這個自汗、盜汗分解開來,根據(jù)主治分解開來看這個癥狀。但這個病機呢,它是一種整體的,彼此影響的,怎么造成的過程呢?它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內(nèi)在的一個病理機轉。
氣虛表衛(wèi)不固→自汗日久→心陰耗傷,心氣受損→心陽失潛→陽不斂陰→盜汗。
汗為心之液。心陰耗傷,心氣受損,從這一點來說,它加重氣虛。同時陰不足陽亢,那心陽偏亢,心陽失潛,使陰陽兩者維系的這個平衡關系進一步打破。陽不斂陰,偏亢,造成盜汗。這個時候是由于陰不足而陽偏亢,,導致的汗出。這類汗出往往偏于晚上出,睡了出。這是盜汗。
盜汗發(fā)生,后面還可以繼續(xù),自汗日久又引起兼有盜汗因素。這樣加重汗出,白天就有汗出。入夜尤甚。到晚上因為又加盜汗因素,加重汗出。耗氣,心氣耗散隨著這種加重的汗出。隨著汗出,心陰受損。又會造成進一步的惡性循環(huán)。所以實際上,自汗日久是個很關鍵的.
牡蠣散在臨床使用的時候,首先它不是說有自汗或者盜汗,時間較短,是較長。它這個病機有個氣虛表虛不固的自汗,和陰虛陽失潛藏偏亢的盜汗的病機,可以同時出現(xiàn)。所以首先病理機制要了解,因為從主治來看,它自汗和盜汗。本科同學初學的時候,因為學《診斷學》時,把自汗盜汗分得非常清楚,內(nèi)在一個相互影響,氣虛到陰虛,相互影響的繼發(fā)過程。這個光從主治幾句話沒反映出來,所以實際上這里頭有這種自汗日久以后,氣虛引起陰不足,心陽失潛,再繼發(fā)了盜汗,以后可以惡性循環(huán),加重。這是牡蠣散的病機過程。
功用
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方解
治療汗出就要固表,益氣固表針對了氣虛不能衛(wèi)外固攝,心陰不足,心陽失潛呢,心陽偏亢,我們要益陰潛陽,還繼續(xù)在汗出呢,要斂陰止汗,所以這個方是體現(xiàn)了三方面兼顧,(1)收斂陰液止汗。(自汗盜汗都適用的)(2)益氣固表止汗,(3)滋陰潛陽(針對心陽偏亢的,調(diào)節(jié)陰陽來達到止盜汗)。
君 | 牡蠣 | 1.滋陰潛陽 (針對心陽失潛,心陰不足) |
臣 | 黃耆 | 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針對氣虛自汗) |
佐 | 麻黃根 | 止汗 |
浮小麥 | 養(yǎng)心氣,養(yǎng)心陰(氣陰兼顧的) |
自汗盜汗日久以后,發(fā)展到這個階段,只能說它這三方面機制,汗出很多要固澀,因為它基本上沒有外邪,純虛無邪了。再加上新陽失潛偏亢,要考慮,出汗要固表。
麻黃根側重還是一種收澀止汗。我們一般用浮小麥,帶有收澀作用。這個就是一般小麥、生小麥,可以有疏肝作用。這里一般用浮小麥。當然你要疏肝養(yǎng)心陰,有些現(xiàn)在也就用小麥。但習慣上,浮小麥斂汗作用好一點。
麻黃根的止汗,實際上也類似節(jié)的止汗道理,麻黃不是有說法要去節(jié)嗎?因為節(jié)要止汗。所以實際上就是說,可以這樣看,一個麻黃,下面有根,每個當中有節(jié)。按照全息的思想,局部是整體的縮影。那就是說,每個節(jié)那一節(jié),節(jié)相當于那一節(jié)里面的根,從整體來說,根就相當于一個大節(jié)的下面的地方,根據(jù)那個推斷,根可以止汗。節(jié)也可以止汗,所有為什么用麻黃過去要去節(jié),用它發(fā)汗就要去節(jié)。如果帶節(jié),發(fā)汗力量和緩一些。
牡蠣散體現(xiàn)在治療汗出方面,應該說是三法并用。既固澀收斂(固澀劑),又滋陰潛陽,又益氣固表。
運用
辨證要點
汗出(自汗盜汗皆可)、心悸、短氣、舌淡、脈細。
隨證加減
氣虛明顯或以自汗甚為主者,重用黃耆,酌加參、術。
陰虛明顯或盜汗甚者,重用牡蠣,酌加生地、白芍、櫨豆衣、糯稻根。
臨床所見自汗出或盜汗,具體的病人的證候里,它可以有側重。如果自汗明顯,說明氣虛程度較多,那黃耆用量可以大。酌加參、術,增加益氣作用。使全方成為益氣固表和固澀止汗相結合。陰虛如果明顯,用牡蠣滋陰潛陽,再生地芍藥可以增加益陰作用。櫨豆衣、糯稻根這類也有收澀止汗作用。
玉屏風散 | 牡蠣散 |
基礎方 | 常用方 |
針對比較單純的基礎病機 | 陰虛陽亢 |
第二節(jié) 斂肺止咳
【主治癥狀】
斂肺止咳劑,適用于久咳肺虛,氣陰耗傷,癥見咳嗽,氣喘,自汗,脈虛數(shù)等。常用斂肺止咳藥如五味子、烏梅、罌粟殼等與益氣養(yǎng)陰藥如人參、阿膠等組成方劑,代表方如九仙散。
九仙散
一般都把九仙散當三類方。為什么當三類方?有不少書里有不少的專家認為,臨床像九仙散這類,對肺,斂肺,只能作為一種治法,輔助治法用在里面,作為咳來講,往往純虛的咳嗽很少,往往兼夾外邪,或者兼外邪,或者有病理產(chǎn)物,盡量的不用斂肺。所以基本上,歷版教材,都有止嗽散代表一種治法,放在三類方。了解一下它也收斂肺氣。以收斂肺氣止咳為主的一種治法。
九 仙 散 ▲
〖方源〗《醫(yī)學正傳》卷二·咳嗽“治一切咳嗽,久嗽乃擊其惰歸之藥也”。
〖組成〗人參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膠
烏梅 各一兩 [各10g] 貝母 半兩 [5g] 罌粟殼 八兩,去頂,蜜炒黃 [15g]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9g),白湯點服,嗽住止后服。
〖方歌〗九仙散中罌粟君,五味烏梅共為臣,
參膠款桑貝桔梗,斂肺止咳益氣陰。
〖主治〗久咳肺虛證。久咳不已,咳甚則氣喘自汗,痰少而粘,脈虛數(shù)。
〖功用〗斂肺止咳,益氣養(yǎng)陰。
君 ── 罌粟殼(重用)── 其味酸澀,善能斂肺止咳。
臣 ┌五味子┐酸澀,收斂肺氣,加強斂肺止咳之效。
│ │
└烏 梅┘
┌人參 ── 補益肺氣。
│
│
│阿膠 ── 滋養(yǎng)肺陰。
│
│
佐┤款冬花、桑白皮 ──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
│
│
└貝母 ── 止咳化痰,合桑白皮清肺熱。
使 ── 桔梗 ── 宣肺祛痰,載藥上行。
◆以上諸藥配伍,則斂中有散、降中寓升,但總以降、收為主,是為治療久咳肺虛之良方。
本方主治久咳不愈,以致肺氣耗散,肺陰虧損之證。久咳不已,傷肺傷氣.
用人參以補氣,阿膠以補肺;喘則氣耗,用五味子之酸收,以斂耗散之肺氣;益以烏梅、罌粟殼斂肺止咳;復用款冬、桑皮、貝母止咳平喘,兼以化痰;桔梗載藥上行。
合用具有益氣、斂肺、止咳之效。凡咳嗽經(jīng)久不愈,氣耗陰虧,咳喘自汗者,本方較為合適。若痰涎壅盛,或外有表邪者,切勿誤用,以免留邪為患。
運用
1.本方為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者設。以久咳不止,氣喘自汗,脈虛數(shù)為證治要點。
2.慢性氣管炎、肺氣腫屬久咳肺虛,氣陰兩虧者,可以本方加減。
3. 久咳而內(nèi)多痰涎,或咳嗽而外有表證者忌用,以免邪留不去。方中罌粟殼不宜多服,久服。故方后注曰:“嗽住止后服”。
【加減法】
1.哮喘甚者,加胡桃仁15 蛤蚧(1對,另煮) 苦杏仁8
2.氣虛明顯,加黃芪24 白術18
3.陰虛火旺者,加北沙參15 麥冬10
4.咳痰時帶有血絲者,加白芨10 白茅根15 千層紙1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