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的秋興八首為晚年代表作。要準確理解其詩描述的場景和意境,還必須從杜甫年譜入手,并去夔州實地考察。比如“塞上風云接地陰”句句,有人就解釋為安史之亂或吐蕃入侵。其實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jié)束,吐蕃入侵尚未開始。
據(jù)年譜記載,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到成都,卜居浣花溪。后其好友嚴武入川為劍南兩川節(jié)度史,嚴武奏請朝廷任命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以后人稱杜工部。杜甫在成都過了幾年好日子,可惜不久嚴武去世,杜也失去經(jīng)濟支持,他又年老多病,遂生歸回老家之意。遂于永泰元年(765年)五月乘舟東下,經(jīng)嘉州,渝州等地,于九月到云安縣(今云陽縣)因身體有病遂留在云安,住在縣令嚴某的水閣。到次年春天,身體好轉(zhuǎn)后才于永泰二年,也是大歷元年(766年)四月到夔州。
杜甫在夔州有兩個住處,一是城邊西閣,那里有40畝柑園,另一在東屯,他租了一些公地耕種,當然他雇人來種。東屯在草堂河邊,離白帝城很近,現(xiàn)為奉節(jié)縣白帝鎮(zhèn)八陣村8組,舊時又稱草堂河上壩。杜甫秋天都住在東屯,常漫步草堂河邊,去白帝城游玩。草堂河是長江北岸一條小支流于夔門前方幾里匯入長江。
杜甫在夔作了400多首詩,占作品總數(shù)近三成。其中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登高等均為其功力深厚的顛峰之作。
我年輕時在萬工作,因出差去奉節(jié)巫山等地。也抽空去白帝城一游。那時沒有汽車去,是沿長江邊小路走路去的。出縣城兩三里,就可見水八陣,是一個砂磧壩,又名魚腹浦,上有不少石堆,其實是古代熬鹽遺留下的石壘。再沿江東行經(jīng)小橋過草堂河,向左可去東屯,向右可去白帝城??傂谐碳s十里多點。
在夔門左前方有一大片礁石,突兀而立,鱗峋崢嶸,稱為滟預堆。浩蕩江水從西而來猛擊于礁石之上,激起滔天巨浪和湍急旋渦。浩大江流轉(zhuǎn)瞬向右流入夔門直沖右邊懸崖絕壁而去!船行于止,操作不當或沖向礁石或毀于絕壁。
萬州原有一受人尊敬高薪職業(yè),叫領(lǐng)江。他們熟悉三峽內(nèi)各個險灘的流水規(guī)律,能指導舵手安全避險航行。
秋興八首其一,“江上波浪兼天涌”就是描寫此處之情景了?,F(xiàn)在三峽大壩修后,此奇景已經(jīng)不在了。
我們再來欣賞《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玉露即秋天之露珠,白色如玉。三峽多楓樹成片成林。古時將宜昌以西,奉節(jié)以東山岳均稱為巫山,並不細分。三峽也統(tǒng)稱巫峽。其實詩人這里寫的是瞿塘峽這段。三峽秋冬時節(jié)多霧,又山高峽窄,不見曦月,更顯陰冷。這句是說,寒秋的露珠傷害了大片楓樹,巫山上和峽谷里籠照著肅殺陰冷的霧氣!
“江上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前句正寫滟預堆上的波浪滔天。如果你在三峽大壩建成前去看過,那一定是驚心動魄。白浪滔天,沖向天際,湍急旋流,卷起雷鳴!后句塞上是指赤甲山(巫山)上的山寨,不是北方的軍事要塞。山寨,上的陰云從上向下?lián)湎虻孛?,陰氣襲人,這承接上聯(lián)之氣簫森。這種惡浪從地向天,陰氣從天向地,重疊交映充斥空間,讓人深感肅殺之氣!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在東屯兩見秋菊盛開,仍高興不起來,卻是老來一把辛酸淚,還是乘一葉孤舟回家鄉(xiāng)去吧!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砧,搗衣石,古人制寒衣需搗練帛。三峽的深秋早晚很涼,家家戶戶都準備制作冬衣了,高高的白帝城內(nèi)傳出陣陣急促的搗衣帛的聲音!
深秋的瞿塘峽是很美的,紅楓配山色,赤甲映峽水。(見圖1)現(xiàn)在去旅游的都會一番好心情。但杜甫則不然,他眼中只見肅殺的秋氣,凋零之楓樹,陰云接地壓抑心靈,人家都急著制冬衣了,他可能還沒著落,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還是早日返鄉(xiāng)去吧!
杜甫自嚴武去世后,經(jīng)濟狀況不好,一直靠人接濟,靠著名氣討生活。年老多病,心境更差。所以在白帝城邊才寫出如此悲涼的詩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