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5個字包含了2個元素:人和風箏,這2個元素內涵極為豐富。
追風箏的人,是哈桑、是阿米爾、是索拉博、是阿富汗人,是作者,也是讀者。
而風箏,是哈桑要照顧的阿米爾少爺、是阿米爾愧對一生的朋友哈桑、是阿米爾苦苦追求的父愛、是阿米爾用大半生去救贖的自己、是索拉博夢想中的闔家團圓、是阿富汗人的家園和他們夢寐以求的和平。
風箏也可以代表一種抽象的品質,如阿米爾缺乏的正直、勇敢、無私,一種美好的愿景,如拉辛汗說的,“成為好人的路”。
一千個讀者有千個哈姆雷特,也會對書名有一千種解讀。書名也是小說暢銷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那句被傳得俗爛了的“為你,千千萬萬遍”顯得為煽情而煽情了。
01,表現(xiàn)手法
小說是有意按史詩的方向寫,一些章節(jié)開頭會注明年月,這個時間往往也與阿富汗歷史上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有關。
作者文筆非常好,雖然讀的是譯本,但也能感受到他對語言的運用非常嫻熟。
舉幾個例子:
一大群阿富汗人著急跑路,被塞進油罐車,阿米爾的感受是:
空氣不對勁,它太厚重了,幾乎是固態(tài)的。
阿米爾26年后再見拉辛汗:
一具皮包骨的軀體偽裝成拉辛汗,把門打開。
車道從大門伸進院子,當年夏天,我和哈桑就在這里輪流學騎自行車,先后摔倒,它看起來沒有我記憶中那么寬。柏油路裂開閃電狀的縫隙,從中長出更多的野草。
伸字寫得傳神?!鞍赜吐妨验_閃電狀的縫隙”比喻用得很好,又充滿了小孩子的奇妙想象。長大后這條路自然沒那么寬了。
阿米爾挨揍時的描寫,阿米爾仿佛是一個局外人,但這種局外人的設置好像又在暗示他被打得靈魂出竅:
他的拳套在午后的陽光中閃亮,他第一次擊中我時,我渾身發(fā)冷,但很快,我的鮮血就溫暖了他的拳套……身子撞到墻壁上,拳套擊打我的下巴。被自己的牙齒噎住,將它們吞下去,我想起自己曾花了無數(shù)時間刷牙、清牙縫……我的肋骨斷裂,聲音跟折斷樹枝一樣,從前哈桑和我經(jīng)常拿折斷的樹枝當劍……
形容婚禮中的新娘索拉雅:一陣指甲花般的紅暈在她臉龐綻放。漢語里有人面桃花、人比黃花瘦、她在叢中笑等等諸多把人和花放在一起的表達,用指甲花來比喻人很罕見。這個比喻也很妙,起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個比喻,有可能是因為作者的世界里指甲花比較多,也有可能阿富汗的語言里,美人和花放在一起的表達不多。
作者筆下,阿富汗的晚霞是不一樣的紫色,極為絢麗:
太陽已經(jīng)快下山了,粉紅色和紫色的晚霞點綴著天空。
我……看著天空由澄藍變成紫色。
太陽已經(jīng)快下山了,天空布滿紫色的、紅色的晚霞。
太陽在白沙瓦落下,天空鋪滿了紅色和紫色的云霞。
窗簾之間露出一線天光,那是即將轉入黑夜的紫色斜暉。
讀了這部小說后,我多次留意北京的朝霞晚霞,沒有見過紫色的。有一天朋友圈忽然看到一張北京的晚霞照片,我才算見識到了紫色的晚霞。小說的封面應該也是晚霞。
對比也用得很多,而且很好,有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阿米爾的體力。38歲的他爬上老家房子北邊的山頂,氣息粗重,仿佛要噴出火來。童年時和哈桑爬山,一點汗都沒出。
跟語言比起來,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就顯得刻意了。開頭寫2001年夏天,阿米爾在美國舊金山,抬頭看見風箏,想起追風箏的人哈桑,結尾是2002年的春天,阿米爾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
想想在美國抬頭看見風箏的概率有多大,就覺得這個呼應太生硬了,感覺像為了呼應而呼應。這是一種炫技,或者說一種初學者對技巧的生硬套用。
阿米爾的寫作之路對家長們應該有啟發(fā):
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寫作。給哈桑念故事時,口頭創(chuàng)作了一個新的故事,大受歡迎。他很快用文字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得到拉辛汗和哈桑的肯定和鼓勵。拉辛汗寫了一張小紙條,送了一個皮面筆記本。哈桑委婉提問題,他學到了2個寫作技巧。
高中畢業(yè)以后,先讀了一個???,然后到圣荷塞州立大學,專業(yè)都是英文。在讀大學期間寫出了第一部小說并出版。
在法里德哥哥瓦希德家里留宿,閑談時說自己是作家。他最近一本小說寫的是教授妻子和教授學生的婚外戀,在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瓦希德面前,這種小情小愛顯得太矯情。阿米爾為這部小說感到羞恥,他很擔心瓦希德會問。
02,阿富汗特色
《追風箏的人》寫了很多有阿富汗特色的習俗、傳統(tǒng),這個故事并不是放在任何第三世界國家都適用。重男輕女的觀念,一夫多妻制度,夫妻相處模式,親子關系,爸爸那種對故土的眷戀,等等,中國讀者理解起來并不困難。
1、婚姻制度
阿里和莎娜芭是堂兄妹,《一千零一夜》中有很多夫妻是堂兄妹,著魔王子和堂妹妻子的相處模式跟阿里莎娜芭有點像,王子自以為妻子很迷戀他,但妻子跟情人說“我討厭他的形象,不愿意跟他在一塊兒過活。”
爸爸的堂弟曾在法國進修,但仍然有兩個妻子,一個年老:滿臉皺紋,手上長著肉瘤;一個年輕:渾身散發(fā)著香水的味道,會跳舞。法里德也有2個妻子。
2、女性的處境
小說人物以男性為主,女性角色主要就是索拉雅、雅米拉、莎娜芭。再細分一下,索拉雅、莎娜芭都是被世俗社會認為有“污點”的女性,雅米拉算世俗社會認可的“賢婦”。
在雅米拉看來,阿富汗母親最大的恐懼是沒有門戶光彩的人來向她的女兒提親。那她的女兒就會獨自隨著年華老去,無夫無子,無依無靠。
阿富汗人到了美國,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仍然沒有改變,索拉雅18歲時跟阿富汗男友私奔,成為她一生都被詬病的“污點”。
索拉雅表弟的婚禮上,賓客夸贊新娘的用詞是“純潔,品德良好,沒有談過男朋友”,八卦時把已婚的索拉雅拉出來鞭尸:男孩最好別和他表姐(索拉雅)那樣的女人結婚。
阿米爾早已察覺這些陳舊的觀念背后的不公平,他非常清楚他身為男性所處的有利地位,也很了解阿富汗人的雙重標準。
他知道,年輕男女多說幾句話,都會被人議論。不是“你沒見到他找她聊天嗎?”而是“哇,你沒看到她舍不得他離開嗎?多么不知道廉恥??!”
索拉雅哭訴這種不公平:
她們的兒子晚上到酒吧鬼混,尋歡作樂,搞大女朋友的肚子,未婚生子,沒有人會說半句閑話。哦,他們只是找樂子的男人罷了。
索拉雅覺得阿米爾和其他的阿富汗男人不同(包括親爹),阿米爾覺得可能的原因有三:①他在男人堆中長大,成長階段身旁沒有女人,從未切身體會到阿富汗社會有時對待女人的雙重標準。②爸爸是依照自己規(guī)則生活的自由人士,他總是先看社會規(guī)范是否入情入理,才決定遵從還是拒絕。③他自己也有不堪回首的過去。
但阿米爾身上仍然有很多男權社會的烙印。他覺得對待女人的雙重標準來自女人,好像沒有男人什么事,其實壓迫女人的女人只是男人的倀鬼,現(xiàn)在被稱為“精神男人”。
備孕時,他和索拉雅都去檢查過,身體都沒問題,但就是一直懷不上。阿米爾的心理負擔更重,所以才沒有孩子。但他還是說:她的子宮背叛了主人,言下之意,是女方的問題。
莎娜芭的遭遇更能說明問題。她年輕時是一個絕世美人,小說對她美貌的描寫,和《陌上?!穼懥_敷一樣,都是通過其他人的反應來襯托,通過拉辛汗的形容,讓讀者想象。
阿米爾成長過程中聽到的都是關于她的負面評價:不潔身自愛,聲名狼藉。他親耳聽到無良士兵對11歲的哈桑發(fā)表跟莎娜芭睡覺的感言。男人對她的綠眼珠、俏皮的臉蛋、誘人的身姿想入非非,都是她的罪過。
這些評價都是從她拋家棄子這個結果來倒推的,在保守的人們看來,她死了都比離家出走要好。
她有什么理由不跑呢?丈夫是堂兄,比她大19歲,還是二婚,這樁婚事沒有人看好。阿里雖然性格很好,但外貌沒有任何可取之處,而性格是需要時間才能看出來的。她憎惡丈夫的相貌,已經(jīng)到了盡人皆知的地步。兒子一出生就有兔唇。她被“老爺”強暴過。
莎娜芭的結局并不算好,年輕時她跟著一群江湖藝人跑了,幾十年后再回來時,毀容、牙齒掉光、頭發(fā)灰白、手臂生瘡。幸運的是,她有一個寬厚善良的兒子,最后的幾年,她享受到了天倫之樂。
雅米拉是阿米爾生命中第一個女性長輩,她對女婿越看越滿意。在她看來,阿米爾娶了名聲不好的索拉雅,治愈了她最大的心病(商家終于把殘次品賣出去了)(這個比喻真是又好笑又心酸)。
而且阿米爾比丈夫貼心得多,他會專心聆聽并關心她的病痛,她中風過,有心臟病、風濕關節(jié)炎等,阿米爾說逃課都要帶她去看醫(yī)生——而將軍說你干脆退學。
雅米拉有唱歌的天賦,以美妙的歌喉聞名,將軍也喜歡聽音樂,但不允許妻子在公開場合唱歌。女兒的婚禮上,雅米拉想唱歌,將軍冷冷地盯了她一眼,她就沉默了。將軍不做家務,但雅米拉做了他不想吃的,他就冷暴力。索拉雅懂事起,父母就分房睡。
雅米拉只能自己找點樂子:照顧花草,看看電視節(jié)目。
索拉雅當年的私奔,大概原因之一是逃離原生家庭。
即使這樣,雅米拉依然覺得:凡是女人都需要丈夫。
3、大男子主義
塔赫里將軍和爸爸有很多相似之處:要強、固執(zhí)、自以為是、掃興,是家里的絕對權威。
將軍有嚴重的偏頭痛,但不愿意讓別人(哪怕是家人)看見自己脆弱的一面。他心里的苦悶等等自然更不會說出來,這可能是他服用抗抑郁藥物的一個原因。
將軍相信,遲早有一天,阿富汗會解放,君主制會恢復,而當權者會再次征召他服役——他居然等到了(懷疑作者對他太仁慈,給了他這樣的安排)。
他覺得唱歌是地位低下的人做的事,所以不允許妻子在外面唱歌。他不贊同女人喝酒,他在的時候索拉雅滴酒不沾。
阿米爾要娶索拉雅,是喜歡她這個人,但將軍說“如果他的爸爸不了解你祖上的歷史,也不會要你當他的媳婦”。
將軍寧愿靠美國的救濟金生活,“也不愿自貶身份,去干那些與他地位不配的活兒”——這與阿米爾爸爸的勤懇工作形成鮮明對比。
索拉雅婚后,將軍自己不出面,讓雅米拉去催生。索拉雅和將軍為她學什么專業(yè)吵架,雅米拉兩邊勸。
將軍說:男孩和女孩得知道他們父親的優(yōu)點。阿米爾非常崇拜爸爸,索拉雅相反。父親在她眼里絕不是權威,父親的種種她都看不慣。父親讓她學法律,她只覺得是為了方便他在外面吹牛。父親在美國一無是處,她和雅米拉還得小心照顧他的自尊心。
上野千鶴子說,親子關系其實可以分為4類:父子、父女、母子、母女,4者相處模式很不相同。這兩個家庭的親子關系或者可以作為一個佐證。
阿米爾和索拉雅的大學專業(yè)之爭,也是兩代人不同想法的碰撞。父輩比較傳統(tǒng),都說要學法律、醫(yī)學,這些專業(yè)能找一份體面的工作。而年輕一輩都有自己的主意。
4、阿富汗習俗
法里德的哥哥為了招待阿米爾,把家中僅剩的食物拿出來給阿米爾吃,還要跟他道歉說沒有肉。再窮也要熱情待客,這跟陶侃母親剪發(fā)待賓的故事有點像。
斗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比較能反映阿富汗人的性格。阿富汗人是獨立的民族,阿富汗人尊重風俗,但討厭規(guī)則。
斗風箏的規(guī)則是:
放起風箏,割斷對手的線。斗風箏之后就是追風箏。對追風箏的人來說,最大的獎勵是在冬天的比賽中撿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風箏。
斗風箏跟上戰(zhàn)場有點相像,12歲的阿米爾都會覺得自己像士兵。小孩子首先要學會自己制作風箏:購買原材料、打造骨架、剪裁薄棉紙、準備線和軸。自己做的風箏不行,就只能去買。
阿米爾是斗風箏的高手,哈桑是追風箏的專家,他總能預判風向。
阿米爾的結婚流程大概是:
男方家長去女方家里提親,女方同意后,男方再到女方家里完成“定聘”儀式,雙方家長致辭后,新娘著傳統(tǒng)阿富汗服裝,在女性親屬的簇擁下走出來。
女方家里舉辦訂婚宴會——“食蜜”儀式。之后是訂婚期,一連持續(xù)幾個月。隨后是婚禮,所有費用將由男方支付。
婚禮上還有誓約儀式,新郎新娘穿傳統(tǒng)綠色套裝——綠色是伊斯蘭的顏色,春天和新起點的顏色。新娘是桌上惟一的女子,要蒙著面,穿長袖衣服。
毛拉向證人提問,讀《可蘭經(jīng)》。新郎新娘發(fā)誓,在結婚證書上簽名。
婚禮時新郎新娘挽著手走向臺上,新郎穿燕尾服,新娘蒙著面,穿白色禮服。二人旁邊是各自的家長,身后是親戚。新郎新娘并排站著,有人在他們頭上舉起《可蘭經(jīng)》,現(xiàn)場播放阿富汗的婚禮歌謠。
婚禮上還有個另外的儀式,舞臺上放一對沙發(fā),新人坐在沙發(fā)上,人們拿給新人一面鏡子,在他們頭上覆上一條紗巾,二人凝望彼此在鏡子中的容顏。
有人打手鼓,賓客會跳傳統(tǒng)舞蹈。
婚禮后好像并不馬上住一起,新人稱呼對方父母為叔叔阿姨。
爸爸的葬禮:
是在清真寺舉行,清真寺分男人區(qū)女人區(qū)。死者親屬坐在門邊,毛拉誦讀《可蘭經(jīng)》的章節(jié)。男人穿黑色西裝,女眷穿黑色衣服,頭部籠罩白色面紗。
爸爸葬在公共墓地的穆斯林墓區(qū),在下葬的時候毛拉選了一段經(jīng)文,將其頌讀出來。
阿米爾每周五會去墓地看望爸爸,但并不是和索拉雅一起,他看到墓碑上擺放著新鮮小蒼蘭才知道索拉雅剛來過。
另一方面,阿米爾和索拉雅連牙刷都能共用。
附:《追風箏的人》大事記:
1933年,阿富汗歷史上最后一位君主查希爾國王開始了對阿富汗長達40年的統(tǒng)治。
阿米爾爸爸出生,阿米爾爺爺收養(yǎng)5歲的阿里。
1963年,阿米爾出生,母親索菲亞難產(chǎn)去世。
1964年,阿里的兒子哈桑出生,不久阿里的妻子莎娜芭離家出走。
1969年,阿米爾8歲,爸爸的恤孤院耗時3年,終于完工。
1973年7月17日晚,國王的堂兄達烏德發(fā)動政變,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阿富汗共和國。
當晚阿米爾的爸爸和拉辛汗出去參加派對,阿米爾看著阿里哄哈桑,感到嫉妒。
7月某天(可能早于政變),阿米爾口頭“創(chuàng)作”自己的第一個故事,受到哈桑鼓勵后寫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說,得到拉辛汗的鼓勵和哈桑的認真反饋。
1974年,爸爸安排印度外科醫(yī)生給哈桑做補唇手術,作為給哈桑10歲的生日禮物。
1975年,阿米爾和哈桑得罪霸凌者阿塞夫。冬天,哈桑被阿塞夫性侵。
1976年,阿米爾13歲。哈桑被阿米爾栽贓,和阿里離開阿米爾家。
1978年4月,阿富汗發(fā)生四月政變,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成立。
1979年12月,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
1980年,阿塞夫和父親被逮捕,阿塞夫說新政府仇恨有錢人。
1981年3月,阿米爾和爸爸逃離阿富汗。拉辛汗住進阿米爾家。
1983年,阿米爾20歲,高中畢業(yè)。爸爸送他一輛舊款福特車。阿米爾上了??茖W校。
1984年,爸爸買了一輛1971年出廠的大眾巴士,父子倆開始倒賣二手物品。7月,阿米爾在跳蚤市場認識索拉雅。
1986年,爸爸病重,癌細胞轉移。阿米爾和索拉雅訂婚、結婚。爸爸去世,享年53歲。
拉辛汗找到哈桑,哈桑回到阿米爾的家中。哈桑妻子生下死胎。
1987年夏天,阿米爾接到圣荷塞州立大學的錄取通知,主修英文。
1988年,蘇聯(lián)從阿富汗撤軍。
索拉雅進了圣荷塞州立大學,主修教育。
夏天,阿米爾完成第一部小說,講述父與子的故事,背景設在喀布爾。8月收到出版社的回信。
下一年,夏天,阿米爾的第一部小說出版。阿米爾夫妻開始備孕。
1990年冬天,索拉博出生,哈桑的母親莎娜芭回來。
1991年3月,阿米爾夫婦商量收養(yǎng)孩子。
1992-1996,北方聯(lián)盟占領喀布爾。
1994年,莎娜芭去世,索拉博4歲。
1995年,阿富汗內戰(zhàn)激烈。
1996年,塔利班上臺。
1998年,塔利班屠殺哈扎拉人。
拉辛汗在體育館看足球賽時,被年輕的塔利班成員打傷。索拉博8歲,彈弓練到可以作為武器。
2000年,哈桑夫妻被塔利班殺害。索拉博到了恤孤院。
2001年6月,阿米爾接到拉辛汗的電話,去巴基斯坦見拉辛汗,找到索拉博。8月,阿米爾帶索拉博回到美國。
9月11日,9·11事件。
2001年12月,關于阿富汗重建問題的波恩會議形成“波恩協(xié)議”,阿富汗成立臨時政府,舊王室陣營的普什圖人部落領袖哈米德·卡爾扎伊擔任臨時政府主席。
2002年3月,阿米爾和索拉博一起放風箏,索拉博有了微笑。
(希望HP永久)
作者:轉蓬飄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