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孩子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好心當成驢肝肺。
明明是好心 ,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
這個完形填空,裝著爹媽們多少的糟心事兒。
明明是好心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
明明是好心給孩子買衣服,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
明明是好心帶孩子體驗當?shù)孛朗?/span>,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
明明是好心陪孩子過生日,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
明明是好心給孩子報輔導班,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說了,這十年來,帶倆娃走過了祖國絕大部分的省份,目前只剩3個省沒有去過。本省所有的5A級,都已經(jīng)走完,就連4A也沒放過幾個了。
有小朋友羨慕的,也有媽媽焦慮的,覺得沒帶娃多出去走走看看。其實大可不必,沒怎么出門玩過,帶他們?nèi)ツ睦锒紩荛_心。
之前周末幾個好友約了春游喝茶,結果一個帶兩歲兒子堵在路上,最后還被交警給勸回家了。
一路上,這個小家伙沒得吃,沒得玩,就靠著我們發(fā)在群里的幾張照片,回家卻跟他爹講:“好玩,采茶葉,摘花花了”。
你看,對玩的期待甚至可以在準備出來玩的路上就實現(xiàn)了。只要是出門了,就有了玩的體驗。
我們家娃可好,玩得多了,口味也就刁了。五一到福州那天的晚餐和“夜游福道”,簡直被女兒吐槽到崩潰。
先是大名鼎鼎的佛跳墻,被批簡直無法下咽,沒有一絲想象中的鮮美。接著是福道,這是一條全國首創(chuàng)鋼架鏤空設計的城市森林步道,我和老公都覺得不錯,在森林上空散步運動是一種蠻特別的體驗。
女兒卻一直在發(fā)牢騷:“要走多遠?。?!這是誰建的啊,真是太討厭了,我要用原子彈把它炸掉?!?/span>
老公帶著兒子在前面健步如飛,留下我來對付這個小女人。說實話,聽著不煩是不可能的,恨不得撂下一句狠話:“以后別跟我們出來玩了”,或是:“下次再也不帶你了。”
但這種話,除了發(fā)泄情緒,對誰都沒有好處。
一是這種“拋棄威脅論”最傷感情。二是下次也不可能不帶她,到時候再被這伶牙俐齒的小妞子調(diào)侃一番:“不是說了不帶我么,怎么又帶我呀?!边€不是啪啪打自己的臉。
這種情況下,通用的解決方案無外乎兩點:讀懂情緒+接受現(xiàn)實。
所謂讀懂情緒,就是無論對方實際說的是什么,試著從他們的表達中準確地get其情緒狀態(tài)是什么。
孩子其實是容易理解的,從他們之前的經(jīng)歷,就能準確把握他們的情緒,多半是餓了,累了,困了,無聊了。
而女兒此時的毒舌式吐槽則是綜合了以上四個原因:晚飯難吃,一路車馬勞頓,當時已經(jīng)快晚上十點,肯定困,而且她還想早點兒回酒店游泳。在此狀況下,只是走路爬樓梯對小朋友來說,自然是無聊至極了。
所以沒必要跟她硬杠,更犯不上做什么道德攻擊:“怎么能這么說呢?!怎么能說用原子彈把這里炸了呢,太壞了?!?/p>
打嘴仗就是一種宣泄情緒的方式,跟小說家寫小說沒啥差別,不懂這一點,就跟看到莫言小說中殘忍的情節(jié),非要給莫言扣上什么心理變態(tài)的帽子,沒什么兩樣了。
理解了這些,會大幅提升我們對孩子鬧情緒的耐受力。他們不是故意找事,也不是專門和我們對著干。
他們的吐槽、不喜歡,不代表他們不喜歡我們,更不是對我們的否定。他們是對行程失望,不是對我們失望。
于是前面的完型填空,可以續(xù)寫為:
好心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通常是他們餓了、累了、困了、無聊了。
好心給孩子買衣服,孩子卻鬧情緒發(fā)牢騷。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要自己選擇,想要和同學穿同款,擔心被同學嘲笑。
我們希望體驗當?shù)孛朗?,但孩子就是喜歡KFC,方便面,我們想陪孩子過生日,他們卻最想和同學朋友一起過……
在這些情境中,沒有任何人應該被責罵,被否定,孩子不必,我們也不必,接受現(xiàn)實就好。接受女兒此刻就是想鬧情緒,接受她此刻就是不喜歡我們安排的行程。
我們可以做什么呢?
如果父母只是說孩子:“別任性”,“不許發(fā)脾氣”,“真是不聽話”,“就你最討厭”,孩子就會將自己的表現(xiàn)解讀為“任性、發(fā)脾氣、不乖,討厭”。
這不僅對改變行為沒用,還可能塑造孩子這樣的自我認知,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甚至變本加厲地不聽話, 不配合,發(fā)脾氣。
最簡單的一種回應方式,就是重復孩子的語言,假如他們說:“好煩啊”,你也可以回應:“哦,感覺好煩吶?!?/span>
用語言描述孩子的情緒和原因:“哦,現(xiàn)在覺得很煩躁是嗎?因為不想繼續(xù)爬了,想快點回酒店游泳嗎?”“失望了?沒有你想象中好玩是吧?”
不用擔心自己描述的不準確,孩子會糾正你,關鍵是引導他們探索情緒,建立理解自己的意識。
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但這并不意味著就任其養(yǎng)成吐槽、發(fā)牢騷的習慣,畢竟沒人愿意靠近愛抱怨的人。
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明白你不喜歡,覺得煩躁了,但總說'不要!不要!’,我也不知道你要什么啊,你可以跟媽媽說,你最想做什么,想要什么。”
這有助于孩子發(fā)展正向力,即接受一切事實,而不是否認、拒絕或怨恨一切。
前面提到的兩點,引導情緒和正向表達,都屬于主觀層面的操作,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掌握的,需要不斷練習。
另一條解決抱怨不領情的重要路徑,是從客觀上消解抱怨的可能性——讓他們自己來。
正所謂,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據(jù)說你行你上的等值翻譯是Put up or shut up.但還是覺得前面那句傳神,哈哈)
多讓孩子自己來,至少有以下立竿見影的好處:
1、讓他們體驗動手和動嘴的差別。吐槽這里不好玩,那里沒意思,張口就來。但是從選目的地,到訂行程,找酒店,尋美食,這里面耗費的精力太多了。
不讓孩子自己體驗,他們就永遠不知道做一件事和想一件事之間的鴻溝。
2、出于自戀,人總是偏愛自己的選擇。孩子肯定更喜歡自己選的地方。哪怕是他們自己挖得坑,含著淚也要跳進去。正如自己生的娃,含著淚也要養(yǎng)下去。
3、讓孩子自己做攻略,裝行李,他們就沒法抱怨不好玩,埋怨你忘帶了東西。同時,還能增加他們對目的地的了解,否則他們真的可能連去了哪里都不知道。
4、參與決策會增強孩子的掌控感,這比被動接受安排更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信心,讓他們從旅行中收獲更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