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我以在校二年級本科生破格考取碩士研究生。當時研究生尚無發(fā)論文要求,但既進入專業(yè)學習,總希望有些研究成績。最初一整年,由王運熙先生負責基礎課,每周一下午來宿舍講課。學年結(jié)束,交作業(yè)的同時,交給王先生一篇短文《關于〈全唐詩補逸〉中幾首詩的誤收》,大約3000字,文末所署時間為1979年6月12日,是我寫的第一篇有些學術意味的文章。
《全唐詩補逸》是孫望先生的著作。孫望(1912~1990),原名自強,字止畺,江蘇常熟人。1932年金陵大學學習時,就從事唐詩輯佚,到1936年,成《全唐詩補逸初稿》七卷,得詩“二百七十有奇”。此稿曾有排印本刊布,學術圈有一定影響,日本學者鈴木虎雄稱贊該書“于唐詩裨益匪淺,謹為學界慶賀”(據(jù)百度百科孫望條引錄)。聞一多編《全唐詩匯補》《全唐詩續(xù)補》,也據(jù)以摘錄。經(jīng)40多年增補,到1978年編成《全唐詩補逸》20卷,補詩830首又86句。其文獻采據(jù),以石刻文獻、《永樂大典》和四部群書為大宗,較重要的收獲有敦煌存一卷本王梵志詩、宋刊十卷本《張承吉文集》存張祜詩、清刊《麟角集》存王棨詩、清刊《豐溪存稿》存呂從慶詩、《永樂大典》存宋之問、王貞白佚詩等,以及《渤海國志長編》存中日交往詩。《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79年第一期刊發(fā)其中64首,引起我的興趣。最初感覺有似曾得見者,決定加以追究。
當時還沒有電腦,更沒有網(wǎng)絡與古籍檢索,我的辦法是借助語辭工具書。這次得力于上海書店出版附有詳盡索引的韻編類書《佩文韻府》。《佩文韻府》編成于康熙間,從歷代古籍中摘錄辭語,提供舊體詩文作者參考。此書篇幅宏大,在《四庫全書》中列第二,查檢更不方便。上海書店縮印本字很小,不方便閱讀,但附有極好的四角號碼索引。我將孫先生已刊逸詩中所見語辭,一一檢索,居然發(fā)現(xiàn)八首在《全唐詩》里已收,但在別人名下。我發(fā)現(xiàn)這些線索,據(jù)以分析各詩的流傳過程,寫成上述短文。
到下學期開學之初,王先生將我的原稿與孫望先生回信交給我,并說:“你的這篇文章,已經(jīng)達到可以發(fā)表的學術水平。孫望先生我是認識的,因此先寄給他看看,他已經(jīng)回了信,愿意接受你的意見,你的文章就不用另外發(fā)表了?!蔽耶斎煌猓?strong>此文至今收存而未發(fā)。
孫先生回信寫于同年6月29日,行楷寫了三頁,很莊重。錄第一節(jié):
收到運熙先生轉(zhuǎn)來大作《關于〈全唐詩補逸〉中幾首詩的誤收》原稿一份,拜讀甚佩。由于《永樂大典》成書怱怱,核對不精,致錯出訛奪,隨處可見,此固昔賢之過,然要由本人學疏識淺,治事草率,致紛然雜取,徒貪富巨,咎在于己,尊文屈護我短,具見厚愛,至深感紉。
前者中華書局編輯部同志亦曾函示,《補逸》全稿中類似情況者已發(fā)現(xiàn)近六十首,目前大部已作補救。惟雜務纏身,坐立不寧,可用于整理校核之時間,周不能六之一,每以不得專心致志以從事斯業(yè)為憾耳。
我所指出諸詩多承《永樂大典》之記載,故孫信先說明有“昔賢之過”,更自承自己也有疏失。信中提到中華書局編輯部的發(fā)現(xiàn),則因當時編輯部有河南編《全唐詩》首句索引,我發(fā)現(xiàn)者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了。
孫信主體是說明《補逸》中發(fā)現(xiàn)互見問題如何匡補。他告與書局商量的辦法,有“存題、標作者、刪其詩”等,并已初步改訖。又告:“今閱尊文,具見所論深入而細密,私心欲摘采尊見,以豐富論證。仍擬注明論據(jù)之提供者,示不敢掠美也,未識能邀同意否?”這對我當然是很大的榮寵。
1982年6月,《補逸》作為《全唐詩外編》中的一種出版,其中多處引到拙說,如卷六李端《贈秋浦張明府》下有考云:
友人陳尚君同志謂此詩不類李端之作,以為杜荀鶴者,唐末石埭人,秋浦與石埭相去不遠,同屬池州,杜荀鶴釋褐前投詩鄰縣明府,亦切情理。其時戰(zhàn)亂遍及中原江南,詩中‘吏才難展用兵時’云云,自是實錄,詩當以杜作為是。
我比孫先生年輕40歲,當時還是在學學生,孫先生以友人視之,對我之淺見尊重如此,足見前輩之風范。
近日又檢得次年7月孫先生給我的一信,其中說到:
今又以新獲資料見寄,感何如之。其中貴陽陳矩刊日本舊藏唐卷子本《翰林學士集》,望所未及見;劉克莊《后村詩話續(xù)集》抄錄李康成《玉臺后集》,過去亦未注意;凡此所示,殊可貴,嘗以為若能多補一兩首,亦是快事,況今所示,多出數(shù)十篇,誠喜出望外矣。
現(xiàn)在能記得的,當時在忙學位論文,初擬作南宋劉克莊研究,將劉集通讀過,因發(fā)現(xiàn)其中引及《玉臺后集》?!逗擦謱W士集》中唐人逸詩,國內(nèi)最早發(fā)表是張步云《唐代逸詩輯存》(見《文學遺產(chǎn)》1983年第二期)。當時復旦古籍書庫對研究生開放,因得披覽群書,有此發(fā)現(xiàn)。當時并沒有自己要輯錄唐詩的計劃,故將發(fā)現(xiàn)及時告訴孫先生。
1981年6月,得機緣到南京、北京訪書,得以專赴天竺路二號孫先生寓所拜謁請教。首次見面,他是清癯而略顯拘謹?shù)睦险撸凰憬≌?,人很謙敬。我告訴他,行前曾請本師朱東潤先生寫信介紹,朱先生說30年代孫在金陵大學畢業(yè),論文還是他受教育部委托審定的。孫先生聽后很感動,說他畢業(yè)40多年了,始終不知論文是誰審定的,至此方得知道。
1982年,《全唐詩外編》出版,發(fā)現(xiàn)前面告訴孫先生的唐代逸詩,都沒有補入。此前因論文做歐陽修,在北宋典籍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唐人逸詩,引起我繼續(xù)做唐詩輯考的興趣。到1985年,我搜得唐人佚詩過2000首,編為《全唐詩續(xù)拾》。中華書局審讀后,委托我同時修訂《全唐詩外編》。前此已征求孫先生意見,書局轉(zhuǎn)來孫先生回信,說我是作此工作最合適的人選,對我的工作完全信任。
后來見過孫先生兩次。一次是1985年6月到揚州參加任半塘先生博士生王小盾論文答辯,我作為王運熙先生助手列席,其間曾與孫先生等同游瘦西湖;另一次是1989年末,因與河南大學商量《全唐五代詩》合作事宜破局,路過南京,專門抽空去看孫先生,向他通報有關動態(tài)。記得他當時在看徐州師院孫映逵主持的《全唐文》點校稿,身體已經(jīng)很弱,握手感覺很涼。但他說自己學生委托審訂,還是應認真看過。
孫望先生是嚴謹莊重的學者,我在他著作中看到樸學者的治學態(tài)度:學術商榷中對不同意見之尊重,輯佚工作中對給予自己提供線索者之提名致謝,甚至校錄文獻中原題與擬題的區(qū)別,他的做法,我都有所學習與繼承。而唐詩輯佚應該給讀者提供盡可能完整的文本來源說明,對有爭議的作品應多方斟酌,客觀表達,也是我從他的著作中體會到的。
文匯讀書周報2019-9-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