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醫(yī)方集解》中記載了“二至丸”的妙方,主要的原料是女貞子和旱墨蓮。女貞子的果實在冬至時采集最好,而旱墨蓮適宜在夏至時采集,這也是“二至丸”得名的來歷。三百多年以來,二至丸作為補肝益腎的良方,一直受到歷代醫(yī)家的推薦。
二至丸的來歷還頗有神奇色彩。明末時,安徽有一個叫作汪汝桂的儒生,從小體質就較差。長大后汪汝桂因父親遺言,開始鉆研醫(yī)術。幾年后成長為當?shù)仡H有名氣的醫(yī)生。
但是,因其先天稟賦不足,加之長年苦學醫(yī)術,不到40歲就出現(xiàn)了須發(fā)早白、頭目昏花、腰酸背痛等癥狀,儼然一個小老頭的模樣。
有一天晚上,汪汝桂外出耽誤了行程,便在山上的寺院中借宿。在寺院里面,他遇到一位須發(fā)烏黑、步伐矯健的百歲老僧。汪汝桂在敬佩之余,便向老僧請教養(yǎng)生之道。老僧指著院內一株高大的女貞樹說:“取此女貞子,以蜜酒蒸食即可?!?/p>
聽了老僧之言,汪汝桂感激不盡。第二天回到家中,他反復琢磨女貞子的藥效。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研制了著名的補益良方“二至丸”。
在老和尚教給自己的女貞子服用方法基礎之上,又加進去了墨旱蓮,將女貞子用蜜酒蒸煮一個小時,曬干,研成細末。再將墨旱蓮搗成汁,熬成膏狀,調入女貞子末,制成藥丸。汪汝桂試服此藥一個月之后便感覺到神清氣爽,于是就長期服用此藥進行調補。
汪汝桂有個好友叫汪昂。汪昂素愛岐黃之術,正想著在有生之年做些流傳千古的事,便以厚俸延聘汪汝桂編撰醫(yī)書。在汪汝桂的協(xié)助下,歷時多年,汪昂著成《素問靈樞類篆約注》《醫(y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4部醫(yī)書,并在《醫(yī)方集解》中收錄了這個方子,稱作“二至丸”。
二至丸中,女貞子味甘苦,性涼,入肝、腎經,《本草備要》中指出,其具有“益肝腎,安五臟,強腰膝,明耳目,烏須發(fā),補風虛,療百病”的功效,主治肝腎不足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等。
旱蓮草(墨旱蓮)味甘酸性寒,入肝、腎經,可補肝腎陰,涼血止血,治療肝腎陰虧之頭昏目眩、牙齒松動、須發(fā)早白等,亦可治療陰虛血熱之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癥候。
二者相須為用,有交通季節(jié)、順應陰陽之妙用,相互促進,共奏補肝腎、強筋骨、清虛熱、療失眠、涼血止血、烏須發(fā)之功。而且二至丸中只有兩味藥,藥味少而性平和,益上榮下,補肝腎養(yǎng)陰血而不滋膩,為清上補下第一方。
中藥講究道地藥材,并有它嚴格的采集期。二至丸可謂是最典型的按節(jié)氣修合的中藥了,它需要用冬至采收的女貞子、夏至采收的墨旱蓮加工而成,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日子,陽氣最盛;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長的一天,陰氣最足。這樣制成的二至丸具有滋陰涼血、補益肝腎之功,功效更強。
二至丸的組方很簡單,只有女貞子和墨旱蓮兩味中藥,目前可以在藥店很方便地買到成藥。二至丸乃平補肝腎之劑,臨床應用以肝腎虛損較輕,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舌紅少苔,脈稍細為辨證要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