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公眾號修改了推送規(guī)則,若不加星標可能會錯過更新噢。
添加星標方法:
請點擊上方名片「握中懸璧」→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快來成為我的特別讀者吧!
在諸葛亮去世后,蜀漢隨即發(fā)生了一次內部動亂,最后以魏延被殺而告終。雖說此次動亂規(guī)模不大,也很快被平定,但是對于蜀漢來說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讓這個本就人才匱乏的國家進一步陷入了“蜀中無大將”的窘境。
魏延究竟是否有反叛之心,這一點沒有爭議,陳壽認為魏延只是不服和他一貫勢同水火的楊儀,諸葛亮死后的權力之爭導致二人互相攻殺,這是直接原因,已經成為定論。不過事情究竟為何會惡化到這一步,這一深層次的原因歷來卻眾說紛紜。
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最大的幕后黑手就是諸葛亮,他認為魏延立功心切,軍事上喜愛冒險,和自己的軍事主張格格不入,并且性格驕矜高傲,不服管束,認為他是個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才會設計將其除掉。而根據就是諸葛亮臨死前最后一次重大軍事會議竟然沒有叫魏延參加。因此斷定這是一次針對他的陰謀。
不過我認為這種陰謀論不足取,諸葛亮無論在國中還是軍中都有著絕對的權威,魏延雖然多次提出冒險策略而不被諸葛亮所喜,但他的軍事才能卻是實打實的,比如他就是郭淮的克星,戰(zhàn)績非常不錯。
諸葛亮對于蜀漢人才匱乏的現狀有著清晰的認識,他怎么可能因為這樣的原因就想除掉并無明顯反心的魏延呢?執(zhí)法嚴明的諸葛亮絕不會做出這令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即便諸葛亮真的想要除去魏延,以他對軍隊和政局的掌控力,完全可以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動手,而沒必要在自己去世后節(jié)外生枝,那樣事情更容易失去控制。
至于那次軍事會議為什么沒有叫魏延參加,這不是要展開針對他的陰謀,而是諸葛亮估計魏延在自己死后可能不會甘心聽命撤軍,于是干脆將他放棄了。他不愿意撤退就不管他了,畢竟還有姜維所部在殿后。
到時候主力部隊已經撤退,魏延這支先鋒即使還想打,只要后方不再供應糧草,他就不得不退。即便發(fā)生最壞的結果,魏延堅持不撤軍而被司馬懿擊潰,損失也會降到最小。
之前我們在《百年東吳》系列孫策部分的結尾處曾經說過,一個進取風格的領導者在安排后事的時候一定會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對外擴張的戰(zhàn)略是否還能延續(xù)下去。如果不行,那就只能轉為保守。
諸葛亮應該就是這么考慮的,或許他認為未來的蜀漢仍要繼續(xù)堅持北伐,但至少這一次北伐是不能繼續(xù)了,因此如果把大權交給魏延,肯定會生出禍端,他這么冒險哪里是司馬懿的對手,遲早會全軍覆沒,與其那樣還不如保住益州的小朝廷。而魏延很快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諸葛亮的決定是正確的。
只不過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事情的發(fā)展超出了他的預期,而這就引出了第二種觀點,認為楊儀是陰謀除掉魏延最大的主謀,甚至那次軍事會議都有可能是被楊儀等人虛構出來的。
我認為這種觀點應該也不是太確切,那次軍事會議除了楊儀之外還有費祎和姜維參加,雖說在這次針對魏延的行動中費祎算是楊儀同黨,畢竟他們都是出身荊州的文官,不過姜維卻是涼州人,而且從后來的發(fā)展看姜維和這些荊州派關系也不是那么和睦,他們會這么信任姜維嗎?如果偽造丞相遺命之事泄露出去,他們豈不是要糟糕?
因此那次軍事會議應該是確實存在的,安排魏延殿后也是諸葛亮的意思,畢竟出擊的時候他是先鋒,撤軍的時候他去殿后,這合情合理。而且作為先鋒,魏延可能也并不和主力部隊駐扎在一個地方,這就是他沒參加會議的原因。
而這種觀點認為楊儀是除掉魏延的主謀,這一點卻值得一說。按照史書記載,當時楊儀確實是軍中實際領導者,費祎受楊儀委托去和魏延溝通,后來王平也受他之命前去抵御魏延,最后斬殺魏延的馬岱也是楊儀委派的,這都證明他是這一事件的主導者。
但有一個人卻不能忽略,我認為他才是真正的操盤者,甚至楊儀也是被他所利用的,這個人就是費祎。
費祎是個非常善于社交的人,這從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中就可以得到一定的體現。而魏延和楊儀交惡,連諸葛亮都對此沒什么好辦法,偏偏費祎能調和他們二人的關系,讓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能比較收斂,這確實非常不簡單。
在諸葛亮去世后,魏楊二人的矛盾徹底爆發(fā),情況已經無法控制,費祎也必須做出決斷了。
魏延和楊儀這兩個人性格都有問題,都不是好相處的人,不過楊儀畢竟是文官,地位和資歷比不過魏延,而魏延是掌握著兵權的大將,除了劉備和諸葛亮他誰也不服。
另一方面,費祎還是諸葛亮欽定的第三代接班人,如果魏延得了勢,連蔣琬很可能都無法和他對抗,那到底什么時候才能輪到自己上位呢?
相比起來,楊儀要比魏延好對付得多,因此費祎肯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在這一次暫時站在楊儀身邊,先除去魏延,楊儀日后再慢慢對付。
正好這個時候楊儀派費祎去魏延那探探虛實,同時應該也有暫時先穩(wěn)住他的意思,于是輪到費祎發(fā)揮的時候到了。
按照費祎以往調和魏楊二人關系的經歷,他去確實是最合適的,至少他是這邊最能得到魏延信任的人。
費祎傳達了諸葛亮的遺命后,魏延果然大為不滿,他認為諸葛亮雖死,但他卻可以繼承北伐大業(yè),因此絕不會聽命楊儀為撤兵而斷后。于是魏延要求費祎留下和他一同做軍事部署,并且寫下文書下發(fā)給部下,二人一起署名,這樣就更有說服力了。
其實魏延并非不清楚在諸葛亮已死且司馬懿嚴陣以待的情況下,北伐不宜繼續(xù)進行,他的意思應該是借著繼續(xù)北伐這個名頭奪取兵權。
而費祎本來想的是盡量延緩一下魏延的行動,等主力部隊已經撤走了,他也就沒戲唱了,沒想到魏延這么急,因此他只能隨機應變了。于是忽悠魏延說:“楊長史是文官不通軍事,我應該把您的意思跟他說明一番,那樣他就不會反對了?!?/p>
這些年的交情讓魏延覺得費祎是個不錯的人,他可不知道費祎已經在計劃除掉他了,于是沒多想就答應了??墒琴M祎剛走沒多久魏延就后悔了,自己的行動計劃全讓對手知道了,這太失策了,雖然立即派人去追,但是費祎快馬加鞭已經走遠了。
再派人去打探消息的時候,發(fā)現楊儀等人已經在安排撤兵了,這才知道上了費祎的當,奪得兵權的想法已經完全落空。
現在沒辦法,魏延本著兵貴神速的理念,只能搶先行動,沒想到憑借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卻真的給了楊儀等人一個巨大的驚喜。
楊儀是后勤方面的人才,在“足兵足食”這項才能上,他甚至要超過了諸葛亮。但論起對部隊的統(tǒng)率力,肯定比不過“善養(yǎng)士卒”的魏延,結果在行軍過程中反而被魏延搶了先,導致魏延率先到達褒斜道南口,并燒毀棧道,將自己堵在谷中。
事情惡化到這個地步,是楊儀等人沒想到的,現在雙方都指責對方叛變,只好等待朝廷決斷了,于是魏延、楊儀各自向朝廷上表申訴。
這里是魏延的一個昏招,想要奪得兵權,只有斬首策略,爭取把楊儀等人騙出來殺了,然后說他們謀反。不過楊儀對他肯定早有防備,必然不會上當。因此在諸葛亮決定放棄魏延的時候,他就只有乖乖聽命一種選擇了,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現在即使向朝廷申訴也沒用,先不說他燒毀棧道阻擊友軍,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沒人會支持他,就是朝中他也沒人啊。
但是楊儀那邊就不一樣了,人家在朝中是有人的,蔣琬和董允都和他們在這次行動中結成了攻守同盟,而將這兩個人拉進同盟,依然是憑借費祎這個紐帶。
其中蔣琬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他為了給自己上位消除障礙,肯定在這件事上不會偏向魏延,因此他和費祎是有著共同利益的。
而統(tǒng)率著宮中宿衛(wèi)親兵的實權人物董允也和費祎有著深厚的關系,當年董允的父親董和就非??粗刭M祎,還跟董允稱贊他。另一方面,這兩個人還都跟劉璋有些關系。
董和是劉璋舊部,這個自不必說,而費祎和劉璋則有著親戚關系,他的族父費伯仁的姑姑是劉璋的母親,也就是說費祎算是算是劉璋一個遠房的外甥。
有了以上這些關系,費祎和董允走到一起就是十分正常的事了。
聽說魏楊二人針鋒相對后,皇帝劉禪也不敢輕易做決斷,一邊是先帝當年器重的大將,一邊是丞相生前喜愛的干才,他不是個蠢人,不愿意輕信任何一方,因此將蔣琬和董允叫來問問他們的意思。結果這兩個人都表示支持楊儀,錯在魏延。
他們一直在后方,并不清楚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可態(tài)度卻如此堅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蔣琬、董允二人早就和楊儀及費祎形成了反魏延同盟。
劉禪見沒有得到什么實質性的答復,于是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讓蔣琬帶人前去現場進行調查。
到了這一步,魏延已經沒有一絲希望了,因為這次蔣琬是帶著禁軍來的,兩面夾擊之下,他肯定得完蛋。只不過還沒等蔣琬趕到,他就被另一個人解決了。
這個人就是王平,他在陣前對魏延等人大聲斥責道:“丞相歸天,尸骨未寒,汝等豈敢如此膽大妄為?”
魏延雖然擅長帶兵,但他的士卒都到家門口了,如今歸心似箭,怎么會愿意跟著他叛亂?于是很快一哄而散了。
見事已不濟,魏延只好帶著兒子逃亡漢中,最后被馬岱所殺。而蔣琬一行剛出發(fā)沒多久就聽到了這一消息,于是就掉頭返回了。
楊儀聽說魏延已死,頓時大喜過望,可他不知道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他自己其實也是別人的獵物。
其實楊儀對除掉魏延如此執(zhí)著,除了兩人本來的仇恨以外,很可能跟他認為自己也有機會成為諸葛亮接班人有關。
他認為自己才華橫溢,而且在魏延死后,也沒什么人比他資歷老了,再加上此次除掉魏延居功至偉,理應接替諸葛亮。
不過他不知道的是,諸葛亮對他這種心胸狹隘的人很是不喜,只不過因為他確實有才加以任用,但是肯定不會重用。再加上楊儀還有著曹魏降臣這一背景,盡管他是主動投誠,但身份還是有點敏感,怎么看都不適合做執(zhí)掌蜀漢大權的人。
諸葛亮臨死之前,劉禪派李福前來探視,在那次交談中,諸葛亮指定了蔣琬和費祎分別作第二代和第三代接班人。由于李福是皇帝的特使,這次對話很可能是秘密進行的,除了劉禪和李福外,應該也就是諸葛亮、蔣琬、費祎這三個當事人知道。而不明所以的楊儀卻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結果白白為別人做了嫁衣,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
魏延事件結束后,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蔣琬逐步上位,而楊儀卻只得到了中軍師這個沒有實權的職位,這讓他憤憤不平,經常說些出格的言語,別人都對他敬而遠之。
看到這一幕的費祎心中暗喜,是時候該進行下一步行動了。
于是費祎特意去看望他,這讓已經成為孤家寡人的楊儀很是開心,于是敞開心扉,大談特談。他以為費祎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殊不知對方是要置他于死地的。
在交談中,楊儀越說越不著邊際,竟然說出“早知如此當初應該投魏”這樣的話。
費祎聞言心中樂開了花,等的就是你這個,于是轉頭就把楊儀給舉報了。
其實甚至還有一種可能,這或許是費祎故意栽贓。楊儀即使再心有不滿,按說也不該對外人講出這么出格的話。
但不管怎么樣,這件事對楊儀的仕途是致命的打擊,他被貶為平民,總算是撿了一條命。
不過楊儀還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回,他繼續(xù)著出格的言論,終于引起朝廷震怒,最后被迫自殺。
在諸葛亮死后的一系列動亂中,先是魏延被殺,后來楊儀被迫自殺,這兩件事背后都有費祎的影子,他才是這件事背后的大贏家。
魏楊二人為了爭權弄得你死我活,最后同歸于盡,誰也沒能笑到最后,而背后的費祎卻成了最終的勝利者,這個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蜀漢本就是小國,根本經不起這樣折騰,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尚能憑借自己的威望控制局面并凝聚人心,但在他去世后卻立刻發(fā)生內訌,這個國家已經徹底沒救了。
近期文章
建安的尾聲系列在這里
三國名將系列在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