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仰心~
在讀書聽課的過程中,你會不會這樣?
邊看書,邊在上面勾勾畫畫,似有所得,結果看完沒幾天,好像沒記住什么。
遇到一部好電影,主題引人深思,想寫篇小影評,動筆時卻發(fā)現(xiàn)當時的感悟挺多,怎么到寫時就沒思路了?
參加一門課程,老師講得很精彩,奮筆疾書好幾頁筆記,等要用時翻開潦草的字,干巴巴靠半猜,全沒了聽課時的靈感與動力。
更別提泡各種微信群、看好多推文、聽別人聊天那讓你眼前一亮,心里一動的金句、故事和好觀點。
我們每天都有機會遇到很多不錯的素材,卻沒機會抓住留下它,好好聞思修然后再分享出來,真是太可惜了!
最近剛好讀到《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讓我一下子思路打開,配合好用的app,效率倍增~ 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
1
這本書講什么?
德國學者盧曼,是一個釀酒師的兒子,他使用卡片筆記寫作法,積累了9萬張知識卡片,一生中出版了58本書和上百篇論文,最終成為20世紀德國重要的社會學家。盧曼最初連做教授助理資格都沒有,用這個方法,他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博士論文和定職論文,并在1968年成為比勒菲爾德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且終身擔任這一職位。
他的58本著作,很多都成為各領域的經(jīng)典之作,即使在去世后,還有六七本未完成的手稿,內(nèi)容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這樣的學術能力,讓人驚嘆。
而他的訣竅在于,每天記6張卡片筆記,就擁有了一個能夠產(chǎn)生復利效應、受用終生的知識庫。
本書的作者是德國人申克·阿倫斯,他在研究筆記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盧曼這位牛人,繼而研究了他記錄筆記的方法,寫成《卡片筆記寫作法》。其實不止是盧曼,有很多大咖牛人也用類似的方法,比如作家李敖、硅谷投資人吳軍等。
我們先來看看卡片筆記法的基本思路。
2
卡片筆記怎么做?
書里介紹了8個步驟:
1.記閃念筆記;主要用來收集腦海里一閃而過的想法與靈感,在閱讀過程中讓你有觸動和靈感的知識點等等,類似時間管理工具里的inbox收集籃。 要點是能快速記錄下來,所以手邊隨時備有小工具,如小便簽、手機語音等等,不必多慮如何寫或者寫什么,因為稍后會統(tǒng)一處理。 注意:記得最好2天以內(nèi),及時對這些閃念筆記進行回顧、整理與思考,并將其轉化為后續(xù)創(chuàng)作素材的永久筆記。
2.記文獻筆記;無論你讀什么學什么,都要做筆記,寫下你認為重要的內(nèi)容,或者你認為可能會在自己的思考或?qū)懽髦惺褂玫膬?nèi)容。
文獻筆記要非常簡短,精心選擇,并使用自己語言記錄,對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寫,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義。當然,若是還能有自己的進一步延伸思考,那就更好了。
最后把這些筆記和參考書目的細節(jié)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獻管理系統(tǒng)中,便于后續(xù)檢索與調(diào)用。 這里的文獻筆記,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延展成「知識筆記」、「案例筆記」等等,讓筆記系統(tǒng)可以更好地為我們所用。
3.記永久筆記;現(xiàn)在打開你的卡片盒,仔細閱讀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筆記(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開始遺忘為什么記它之前),并思考它們與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興趣所在的相關內(nèi)容有何關聯(lián)。 在盧曼卡片盒中永久保存的筆記,只有兩種: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
不同于閃念筆記的快速收集性質(zhì),卡片盒里的每一張永久筆記都要經(jīng)過深度思考與精心設計,且有統(tǒng)一的標準和格式,以便于后續(xù)的檢索和查閱,為持續(xù)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素材。
在創(chuàng)作永久筆記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思考:
新信息與已有信息間,是否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證或相互補充?
是否能把已有想法結合起來,產(chǎn)生新的想法?
這些想法又會引發(fā)什么問題?
……
4.把新寫的永久筆記添加到卡片盒;
把每一條筆記都歸檔在一個或多個相關的筆記后面。
給相關筆記添加鏈接。
這樣做是為了確保你以后能夠找到這條筆記,可以從索引頁鏈接到它,也可以在你用來作為某個討論或話題的切入點的筆記上做一個鏈接。
下面的步驟從收集加工,轉到做寫作輸出:
5.從系統(tǒng)內(nèi)部自下而上發(fā)展主題、問題和研究課題;
6.積攢足夠多的卡片,就可以確定主題去寫作;
7.把筆記變成文章的初稿;
8.修改你的文章。
這8個步驟并不難,但需要我們踏實去積累資料卡片,這樣的話,到寫東西的時候,不可能會沒素材和想法。
如果想買書??
3
我從書中領悟到了什么?
1、輸入是為了輸出,不能割裂開
很明顯盧曼的方法說明,從記卡片那一刻起,寫作就已經(jīng)開始了。
由于平時積累了大量素材,在寫的時候,可以隨時調(diào)出來,自然就很容易下筆有料寫。
這個觀念給到的啟示是:
作為自媒體人,建立自己的寫作素材庫,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作為智慧的踐行者和分享者,建立主題資料庫,更是一件頂頂重要的事。
但過去我嘗試了很多工具和方法,什么康奈爾筆記法,九宮格筆記法,洋蔥/蘋果筆記法,電子版的如印象、為知、石墨、幕布、Notion等都嘗試過一遍。
結果就是那些資料,東一堆西一點,紙質(zhì)電子版都有,要用的時候還得去到處搜。
直到最近讀這本書,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在哪里。
其實用什么工具及筆記形式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底層邏輯沒理清晰。
我并沒有形成一個流暢簡潔的流程系統(tǒng),導致我輸入和輸出是割裂開的,想寫作時還是得先想主題觀點,列大綱,然后找素材去填充。
這樣的自上而下其實是很費腦力精力的,你得耗費精力來調(diào)用資料,所以很多小伙伴說無法動筆開寫。
如果是自下而上來建構一篇文章,素材是現(xiàn)成的,我們需要的是加工處理,像搭積木一樣組合起來,這樣就簡單輕松很多,效率高內(nèi)容足。
2、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寫
千萬別簡單摘抄,抄了也還是別人的。
下面這段是我在我們讀書會群里,發(fā)給同修們的心得,這里也分享給大家:
其實真心建議師兄們研讀的時候,寫一寫心得體會,不是寫給老師和別人看,是寫給我們自己看。
一眼看過去的東西,總以為自己明白了,但如果用自己的話寫不清楚,多半也說不清楚,其實是沒真明白。
三句五句話也好,寫在紙本上也好,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聞思修的過程。比如同一章內(nèi)容,讀一遍時心得是這樣,幾個月后都下一遍再寫,你會發(fā)現(xiàn)寫出的又是另一番體會。
總之,絕不會白寫
在《認知驅(qū)動》一書中,周嶺老師說過寫下來的好處之一就是——思維的挖掘機
想、說、寫代表著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想得清楚不代表說得清楚,寫得清楚,其中,對寫的要求更高。
所以,對同樣的內(nèi)容,我們要求自己寫下來,是很能鍛煉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
說不清楚,寫不明白,說明還沒真理解,所以寫出來,寫清楚是一項對內(nèi)容加深理解的最好練習。3、每天都積累幾條
其實做卡片比寫文章,在心理壓力上就要小很多,更容易完成。
我們每天至少都會看點書、刷個屏、學學一些課程,其實素材很多,看完就過很可惜。
每天寫幾張,積少成多,一個月以后就有很多素材可以梳理成文章了。
4
用什么工具來實現(xiàn)?
像盧曼他們,之前用的都是紙質(zhì)版卡片。
紙質(zhì)版卡片在具體制作時,雖然更促使人思考和記憶,但也更花時間。
對于普通人來說,即便方法好也會覺得挺麻煩,所以很多人會望而卻步。
不過,在這個移動電子產(chǎn)品發(fā)達的時代,許多過去覺得挺麻煩難以行動的事情,現(xiàn)在都可以成為了可能。
如果換成電子版工具,在制作時間,整理便捷和收納調(diào)用上,都要方便很多,所以大家用一些好用的工具,會更容易完成。
具體的軟件推薦上,我也用過好幾個,主要比較喜歡的就是??
Notion、幕布和flomo
Notion可以自由的搭建我們要的頁面,有多種視圖和層級。
幕布是思維導圖的模式,可以按時間和大類來收集,標題看起來很清晰。
flomo方便易上手,安裝無壓力,按定義標簽來收集。
之前的那些電子筆記,比如印象、石墨、為知等,收集的都是一篇文章,放在文件夾里。
而這幾個更傾向于可以收集卡片,到時候用【關鍵詞】來搜索,而且自由度比較高。另外都有電腦和手機版,連通起來很方便!
我自己最近也在持續(xù)摸索中,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一段時間以后我再分享一篇自己使用的具體方法。
總之,就像書里說的,沒有人完全從零開始寫作,一個好的學習系統(tǒng)和工作流程,會推動我們持續(xù)前進,產(chǎn)出更多的價值!
讓我們能夠更帥氣的分享智慧,加油哇(? ·?_·?)?
《
驚!原來,我從未搞懂『知足常樂』?》
歡迎光臨我的寶藏世界,留下來一起尋寶吧
??????
你的鼓勵是我堅持的動力??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