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號統(tǒng)一用“⑴”“⑵”“⑶”……。
2.在語境中直接呈現(xiàn)答案,畫橫線標示。
3.引文末尾的逗號或句號位置不能標錯。
4.引述作品規(guī)范:如用《論語·學而》,不用《〈論語〉十二章》。
5.語境要相對豐富,意思要明確完整,不能太單一。
6.在語言正確的基礎上力求表達順暢嚴謹。
7.幾道題所填句子的位置不能全在開頭或結(jié)尾。
8.一組題目中要有一道開放性、多答案的題。
【陳思彤】⑴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兩句運用謝靈運典故寫自己登天姥山的過程,表達了登山時愜意自適的情緒。⑵《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中,“半壁見海日”寫詩人在半山腰看日出的景象,“空中聞天雞”句借助神話傳說增添了天姥山的神秘色彩,這兩句虛實結(jié)合,意境深遠。⑶白鹿是傳說中神仙的坐騎,《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借白鹿表達詩人渴望徜徉山水以排解苦悶的兩句詩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span>【張曉佳】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無邊無際、金碧輝煌的句子是:“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span>【夏麗華】⑴李白詩歌中常有大膽的想象和奇妙的夸張。《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此手法將天姥山與天臺山比較,突出天姥山高聳的兩句詩是:“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span>⑵《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兩句描寫了夢境中仙人聚會的美好神奇,反襯出李白在官場中遭遇排斥的現(xiàn)實境遇。⑶李白一生樂觀曠達,但遭遇詆毀,難免有悲觀消極的情緒。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流水為喻抒發(fā)此類感慨的兩句詩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⑷面對官場的黑暗,許多詩人都曾直抒胸臆,表達對權(quán)貴的蔑視和對自由的追求,如陶淵明有“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的感慨,李白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憤激。【段予秋】⑴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發(fā)揮想象,描寫仙人穿著霓裳衣、驅(qū)著長風馬齊臨天姥山的神奇場景,這兩句詩是:“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span>⑵《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表現(xiàn)李白蔑視權(quán)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span>【李雯】⑴荀子《勸學》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兩句強調(diào)了自省的重要性,啟示我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減少犯錯。⑵荀子《勸學》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兩句闡明了君子并非天性和普通人有差別,只是君子們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⑶荀子在《勸學》中,以雕刻刀劍玉石為喻論述做學問貴在堅持的兩個句子是:“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⑷荀子在《勸學》中,以蚯蚓為例論證為學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span>【黃錦】⑴《老子·六十四章》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兩組句子是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也有與此相似的句子,這兩句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span>⑵劉備“勿以善小而不為”常被后世引作勸誡之語,做人的確要行善。荀子在《勸學》中就指出,人要積累善行,才能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這兩句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span>⑶“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之一,承載著人們的向往,在古代詩文中也多有出現(xiàn),荀子《勸學》提及“龍”的兩句是:“積水成淵,蛟龍生焉。”⑷古代詩文中,有很多用詞在后世成了成語,如荀子的《勸學》中就有“鍥而不舍”、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有“青云之志”、孟郊的《登科后》中就有“春風得意”等。【談宇民】⑴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廣為流傳,歷來頗多贊語。但是,蘇洵在《六國論》中的“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認為此舉是在惹禍。⑵“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蘇洵在《六國論》中借古諷今,警告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覆轍的句子是“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⑶古詩詞中常用比喻手法來表現(xiàn)主題,如蘇洵的《六國論》中“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也”四句,就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秦國的貪得無厭。⑷蘇洵的《六國論》中,“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三句使用了假設論證,來表達對齊、燕、趙三國錯誤政策的遺憾和批評之情,其論證方法值得我們學習。【范思哲】蘇洵《六國論》中,論述諸侯求安不得,賂秦求和只會助長秦國野心的兩個句子是:“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馬亞杰】⑴在《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三句,從飲食、住宿、言行三個角度說明一個“好學”的人應該達到的標準。⑵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在《論語·里仁》中有兩句與這個論斷的意思很接近,這兩句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span>⑶青年雖生逢盛世,但仍肩負重任,我們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正如《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⑷在《論語·子罕》中,孔子利用“為山”和“平地”兩個比喻,形象地說明前功盡棄是因為“吾止也”,而不斷前進是因為“吾往也”。【劉倩倩】⑴《論語·泰伯》中,曾子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兩個陳述句,表達了自己對士人的諄諄教誨。⑵《論語·里仁》中,反映孔子告誡世人要虛心地向他者學習,以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的兩個句子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span>⑶《詩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性作品,也是后世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墩撜Z·陽貨》中“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兩句就是對《詩經(jīng)》在倫理方面的高度評價。【王佳藝】⑴《論語·子罕》中,孔子認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分別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⑵在《論語·八佾》中,孔子認為“人而不仁”,就不能實行禮,不能運用樂;而在《論語·泰伯》中曾子則告訴士人“士不可以不弘毅”,因為士人責任重大,道路遙遠。⑶在《論語·里仁》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兩句,從時間角度表現(xiàn)了孔子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⑷古人常將君子與小人進行對比,警示世人。如《論語·里仁》中就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以利”的論斷。(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注】這幾句的意思是:君子追求公義,只要符合公義,君子都會去做,小人只知私利,只要于己有利,他也一定去做。君子想的是道德,所以會選擇有仁德之人的地方居住,小人想的是利益,所以會選擇有利可圖的地方居??;君子有所行動,先考慮是否合乎刑法,小人不計后果,會為了利益鋌而走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