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物質(zhì)生活貧乏,家里父母養(yǎng)了幾只雞,平時要留著下蛋舍不得殺,只有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會殺雞,雞湯對我們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從父親把殺好的雞開膛破肚,清理肚雜,沖洗干凈,放進家里那口外表黝黑的大銻鍋里,端到火爐上開始煮雞那一刻開始,我們小孩子的視線就舍不得離開火爐。雞煮到半熟時,母親揭開鍋蓋,給里面的雞“翻翻身”再煮,香味一陣陣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拼命咽口水。再耐心等上個把小時,雞完全煮熟,母親把雞從鍋里“拎”出來放在砧板上晾著,見我們圍在一旁饞涎欲滴,就會給我和弟弟一人盛上一碗雞湯,擱入少許鹽,讓我們“嘗鮮”。又香又甜又熱乎的雞湯充溢整個口腔,那味道鮮美得讓人舍不得咽下去,只想讓這份香甜在口腔、喉嚨里多停留片刻。那些年月,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就是雞湯。
日子越來越好過,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雞湯已經(jīng)不再是奢侈品,如果愿意,不說每天,每周喝上一次雞湯總不是什么難事。但每次喝雞湯的時候,想起小時候的情形,總覺得如今的雞湯再也沒有兒時的那么香甜美味了。
細細分析,雞湯的味道“今不如昔”,原因有三:
首要原因是當今比雞湯美味的東西多了,所以雞湯也就不是最好吃的了。
其次是再好吃的東西吃得多了,總會有膩味的時候,沒有了兒時喝雞湯時的期盼和意猶未盡,雞湯的味道就打了折扣。
最后一個原因其實也很重要?,F(xiàn)在的飼養(yǎng)雞的方法和以前不一樣。以前的雞放養(yǎng)在山野鄉(xiāng)間,吃的是包谷和蟲子,沒有人工飼料,沒有添加劑,活著的時候慢慢地生長,殺死后用爐火細細地熬煮,完全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F(xiàn)在的雞大多是吃飼料長大的,生長的周期極短,殺死后用電磁爐或者高壓鍋煮熟,味道自然差了許多。
除了此雞湯,另有一種“雞湯”——“心靈雞湯”,也經(jīng)歷過同樣的“變遷”。
起初在一些雜志的欄目里讀到那些后來被人們稱為“心靈雞湯”的文字時,那份“驚艷”的感覺和兒時喝雞湯時的“愉悅”感很是相似。只覺得這些文字句句雋永、字字珠璣,反復吟詠、細細咀嚼,愛不釋卷,就像含著一口雞湯舍不得咽下去。
隨著網(wǎng)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普及,“心靈雞湯”鋪天蓋地而來。每天打開微信朋友圈,總會看到大量轉(zhuǎn)載而來的“心靈雞湯”文字。這些文字貌似文辭優(yōu)美,實則完全是一大堆華麗的詞語堆砌在一起,讀一百篇和讀一篇沒什么區(qū)別,沒有哪篇里有點獨特的觀點或思想給人留下些許印象。
還有些文字初讀感覺蘊意深刻,但讀來讀去,不知所云。今天“諄諄教誨”告誡你要“淡定無爭”,明天“振振有詞”教人要“激情奮進”,翻過來,倒過去,讓人始終不明白作者到底要表達的是什么。有些文字后邊,還經(jīng)常被冠以某某知名學者之語錄什么的,當你開始半信半疑的時候,不出三天,就會有人出來辟謠:人家根本沒說過這樣的話!
“心靈雞湯”之所以如此讓人大倒胃口,其原因和現(xiàn)在的雞湯不如兒時好喝有不少相似之處。一是喝得多了膩味;二是“心靈雞湯”有名無實,文字缺乏真情實感、真材實料,空洞乏味猶如用雞精勾兌出來的雞湯,不但不養(yǎng)嘴,久喝之,恐怕還會讓人頭暈眼花,倒了“胃口”,傷了“筋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