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演練,昭示著天地的行成,天地的演變,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傊?/span>天人相應。人體運行規(guī)律符合天地運行規(guī)律,拳也就練好了。 陳式太極拳的鍛煉過程,就是調節(jié)身法的過程,身法調節(jié)好了,拳也自然就練好了。
初練陳式太極拳,從預備式開始,做到中正安舒就可以;演練過程中,能沉住氣,能得勁就對了;套路結束,能身心愉快就是正確的。
上場打拳,屏心靜氣,以帶脈為界,輕者清氣上升為天,重者濁氣下沉為地,陰陽即分,天地形成。
這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會萬物化陰陽,靜在通靈演天機。太極拳的性質就是,上善若水,柔情似水,我心如水,陳式太極拳演練如行云流水。
一切太極拳的形式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正確的身法,調動內氣運行周身,行成一種牢不可破的內功,并感知感覺外界的來力,迅速適應,轉化,趨吉避兇,靈感靈應,掌握主動。
現在我把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第一式到第十五式,以我的感覺感知,寫給你看。什么叫心無雜念?其實不是無一思無一念,而是“抱元守一”。雜念,是多余的。一念,一定要守住。
丹田為氣海,為核心,為萬向軸。
何為太極,太極即陰陽。何為陰陽,即上下,左右,前后,內外。如何協(xié)調上下可能產生的矛盾,如何讓自己不至于頭重腳輕,如何天地不至于顛倒?左右,前后,內外也是。
一輪明月志,無悔照古今!最先所守之處,既是丹田,也就是"意守丹田".
道家學說,又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說.陳式太極拳練好了,又有"周身處處皆丹田"之說.
觸處成圓!!!練成一圓,只用一點!
北為上,為尊,為大,不可以做出對至尊無上有不敬之舉。如果你不敬太極拳,你是練不好太極拳的!
眼向前平視,百會自然領起;百會領起,精神自然提得起。
社會上有一階段,無視生產專以批斗他人為業(yè)。被批斗的人,歷經長時間精神及肉體的折磨,一隊隊游走大街小巷時,很難見有誰是精神抖擻,目光閃爍的形象,幾乎都是垂頭喪氣的樣子。
低頭練拳,意氣喪失難養(yǎng)。低頭練拳,氣血聚與頭部,長久頭暈,即是此理此意。
所謂,低頭彎腰,學藝不高是耶。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昭示著天地未分之前,天地的形成,天地的演變,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總之,天人相應。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的演練,也順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
陳氏太極拳預備式;物我兩忘,以待天時。陳氏太極拳起式;天地形成,陰陽合德,陳氏太極拳金剛搗碓;八面支撐,八方運轉。
陳氏太極拳攔扎衣,單鞭兩式,是為兩儀式。
陳氏太極拳白鶴亮翅,斜行,是為四象式。陳氏太極拳即所謂手運八方,腳踏五行。
或者是,手舞八卦,腳踏五行,或者是,手運八法------
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即進退顧盼定。定,即中定;中間為土,即站住中定,往開里打。
中間為土,萬物土中生。
勁運足,到掩手肱拳,就會拳由心內發(fā),出手不由人,一呼即出。
從第一次云手,拳路進入高潮。左右起腳開始,說明遭遇勁敵!
一般對手,僅僅晃晃腰也就可以了----------但是遭遇勁敵,不敢小窺;既然用腳,猶如戰(zhàn)爭中開始使用重武器。
不用便罷,用則務必成功!陳式太極拳,有好腿不過膝之說。即輕易不抬腿,抬腿半身空!
并且有群敵圍攻,當如生龍活虎狀:左蹬一根,其力浩大,其勢無比,一將敵一腳蹬出,緊上三步,致命擊地一錘!
敵人背后強攻,并抱緊我,包括雙臂,或用“神仙大脫衣”;或用“神仙一把抓”;或用背折靠,或用穿心肘。
一擰身,翻身二起----------
二起腳,兩腿連續(xù)騰空踢出,如雁落平沙,腳尖輕輕點地,飄然又閃展騰挪于一側,左右逢源,護心一拳,打出一個;身體一擰,旋風腳起,掃倒一片!一沉氣,右蹬一根,跌翻一串!一擰腰,掩手肱拳,打他三丈開外;小擒打,急促向前,喝一聲,那里走,忽聞背后有襲,轉身抱虎推山-------
前召,山呼海嘯,后召,三軍汗顏;野馬分鬃,橫沖直撞,如野馬害群,瞬間左倒右翻,千軍萬馬,如入無人之境,絕后空前。眼見強兵猛將,越聚越多,一式“玉女穿梭”,沖出重圍
第三講,一輪明月志,無悔照古今!
陳式太極拳起勢------松開右胯,提起左腳,向左橫開一步,與肩同寬。襠走后弧移重心,兩腳平穩(wěn)踏實,身心放松,開始練拳。
松右胯的同時,提左腳,使自己的身體半輕半重,有領有沉,上下對拉,維持自身的平衡,以應陰陽相輔相成的要求。提左腳,應是以胯領膝,以膝領腳踝,使腳尖下垂。
開步后,切忌重心直線轉換,應以螺旋的形式,微微下沉,使腳下踏實,沉靜下去。這時候,尤其是拳架熟悉后,自己可以清凈地單練的時候,配合以深沉的呼吸,調節(jié)身心。以深呼吸三到九次,感覺丹田氣感充足,生機勃發(fā),是為靜中有動,自然生動。
猶如種子,得到適宜的水分,空氣,溫度,自然而然地萌發(fā)了------此,皆天機自然之萌動,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原理,不得名為“太極拳”。
此時,以帶脈為界(腰帶束腰之一圍)使清氣上升,濁氣下沉,天地開闔,盤古開辟。百會領起,尾閭豎直,使自身脊柱節(jié)節(jié)拉開,虛虛對準,把生理結構的前“淺弓形”,拉開成微微向后的“淺弓形”,命門后撐,意志堅凝!
最重要的,是這份心情!正如陳鑫老先生所講;豈知我心,只守一敬!
似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這個意思就行,不要刻意表示。初學者往往太過,一努力表示就過分了。
不可以直來直往。陳式太極拳,沒有平面,沒有直線;無提拔之意,無抽扯之形。
太極起勢,兩手徐徐上抬,兩膝微微下曲;抬與肩平,下按,兩腿繼續(xù)下蹲。當兩手按與膝蓋之上,小腹之前,在兩胯之間,是為太極起勢。
兩手上抬,緩慢,均勻,柔和,自然,作無數次上抬的設想,如海上日出,緩慢升起的過程中,似乎有很大的壓力似的;意念自腰中起,而肩,而臂,而手腕,兩手抬與肩平,手指微下垂。兩手之間的距離,于肩同寬。
與此同時,兩膝微微下曲,使整個身體上下對拉拔長,清氣上升。 兩手下按,當先松肩,肘關節(jié)不動;再松肘,手腕不動,再松手腕,手指上領------當兩手呈自然落體狀,按至膝蓋之上,小腹之前,在兩胯之間(把兩手往身上一靠,正好處于兩胯的位置)。是為太極拳起勢,此時兩手指尖微微上翹。
兩手呈自由落體狀,落于小腹之前,是為了“氣沉丹田”。落實好,并貫徹到底!氣沉丹田,以沉到腳底為妙。因為只有這個位置,才有利于氣沉下去。 太極起勢,無太大的實際意義,是以呼吸為主,動作配合為輔。起勢做的好,內氣正好運行一個小周天。但初學者,當以自然呼吸練習,勿操之過急,切記,切記!
兩手上抬,所用之力,于地球吸引力相抗衡,所用之力,于地球之吸引力恰恰多了一毫,多余的勁就不要用了。 或者,意念之中,有兩根橡皮筋,一端在手心,一端在地下,用拉開橡皮筋的意思,慢慢拉起??炭塘粜模灰瓜鹌そ顢嗔?。
假如說,偽裝的兩個鐵球,各重一百斤,并且上有拉環(huán)。目測之下,好像是兩個氣球,你抓環(huán)提球,會是什么樣的情形。 如果猛然提起,真正的情況,可能是你不但沒有提起鐵球,而是自己的腳跟拔起,幾乎前傾。所以,一邊提起,一邊還要仔細掂量,并使自己松腰垂臀,腳下沉穩(wěn)。
所以,陳式太極拳起勢,和搬起花盆的用力方式差不多?;蛘哒f,千萬不要像公園廣場式的太極拳,兩手上抬,而聳肩提氣,兩腿直停,呆板僵硬,無一絲生氣。
我經常和朋友們講,如果一個“預備式”都做不好,那其他的也就不要說了。所以我寫了一篇文章,關于太極拳《沒有一個好的開始,就沒有一個好的結束》。
兩手下按,可以設想有一水池,用兩手把兩只籃球慢慢按下去,手掌心的四周,都必須虛虛轉換虛實,使之不浮不漂。
陳式太極拳,第二式,金剛搗碓。身體左轉,重心右移,左手逆纏,右手順纏,一起向左上方掤出,重心偏于右。
金剛搗碓第一動,要求百會領起,尾閭豎直,以腰為軸輕輕向左旋轉。需要注意的是,要先調節(jié)尾閭,使其走一個后弧線,兩手向左上領,重心偏于右下沉。
面向東北方向,使左手手腕于肩平,手指尖斜向上,眼平看左手中指指甲;松肩,沉肘,手腕有微微下坐之意。右手不過身體中線,指尖向前。
陳式太極拳第二動,先調節(jié)尾閭,使之走后弧線左移,隨身體右轉,雙手自然引帶;運行的過程中,兩手自然翻轉,右捋,至面向東南方向。右手手腕于肩平,眼看右手中指指甲,松肩,沉肘,坐腕,舒指,四指有微微上揚之意,左手不超過身體中線。兩手右捋運行的過程中,同時以右腳跟為軸旋轉,右腳尖上翹并外撇約90度。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陳式太極拳金剛搗碓,左掤時,左手為逆纏絲,右手為順纏絲;右捋時,左手有逆轉順,而右手有順轉逆------
右捋時,兩手手指尖斜向上,右手虎口于左手掌心相對照,勁力內含。
------- 移重心------重心從左腳,慢慢移到右腳,踏實右腳,提起左腳,腳尖下垂。
移重心時,須要保持重心垂線在平行線上運行,不可以忽高忽低;左腳提起的同時,身體放松意氣向右腳下沉透,站穩(wěn)。兩手有向右側推按之意。
左腳提起,當以胯領膝,以膝領腳踝,節(jié)節(jié)領起,并且腳尖有內扣之意。
然后左腳,以腳跟內側擦地,輕輕鏟出,向身體左前方,呈四十五度的角度。要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至虛至零,說收即收。以面向東方起勢為例,左腳應向東北方向開步。同時,雙手有向右后對拉之意。
接上動-----兩手稍微上領,繼續(xù)向后,向下,向前運行;當兩手運行到兩膝之上,
此時,右手手心斜向外,左手手心斜向下。然后,左腳外撇四十五度,重心前移,右手領起右腳上步。
如果能做的好,可以把內氣往左小腹一沉,方才以右手領起右腳,上步,在左腳之前,相距二十五公分左右,呈虛步。
左手自然迎合右手,落在右肘窩出,掌心向下。
左手有前擠之意,右手有上撩之意。
兩手合勁,放松下沉,重心在左腳穩(wěn)住,再舉起右拳,同時提起右腳,腳尖下垂------
然后,右腳下震,同時右拳砸在左掌掌心。
金剛搗碓之震腳。是輕沉兼?zhèn)?,可縮可彈之勁力,蓄發(fā)自如。
我經常和朋友們說;金剛,一手持杵,一手持碓,最后向下輕輕一搗,表示這一拳式結束。金剛搗碓,所用之力,就比如古代的人們,加工稻米,以杵搗碓。那時候,工作效率很低,不像現在,可以一開電閘,不一會兒,數千斤大米出來了。而以杵搗碓,一個人一天加工的糧食,也許只夠一家人吃。所以,古人有的是白天黑夜地加工糧食。有時候,可以說會累的一邊干活,一邊打盹。如何提高效率,而又不至于太勞累呢,那就把杵用兩手虛虛攏住,不松(以免杵手持不住掉了下來),也不緊(太緊,震下去會震傷虎口,甚至手指),沾住杵,合住勁,往下一搗,再借杵的反彈力,把杵領起來。如此,可以經久不疲。
陳式太極拳第二式,金剛搗碓。金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力氣最大的“神”!象形取名,喻金剛一手持杵,一手持碓,最后向下一搗,表明這一拳式結束。
金剛搗碓一式,要求四正:正心,正身,正氣,正方向-----------------------
陳家溝,歷史上就有傳說;會不會,金剛大搗碓。喝口陳溝水,都會翹翹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字意上理解,是任何一個到過陳家溝的人,都會沖沖拳,踢踢腿。因為金剛搗碓頗有氣勢,出于好奇,人們喜歡模仿這個動作。
但是陳家溝的老拳師,就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會不會陳式太極拳,或者說太極拳的功夫任何,一個金剛搗碓就看出來了。
所以金剛搗碓一式,在陳式太極拳中,又稱為“母式”,一是說這個拳式的重要,二是所有的一路,二路的拳式,其技擊含意,完全可以從一個“金剛搗碓”中,體現出來。
說他重要,是指對身法的要求嚴格而言。金剛搗碓一式,少有疏忽,即流于病像,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即是。
金剛搗碓,其要求有,四平。即頭平,肩平,腿平,腳平。要求頭容正直,精神領起,心中一團和氣。 在陳家溝,大至各大武校,小到農家小院,大街小巷,無處不是練拳人的身影。如果有外地的參觀團,提前打了招呼,想一瞻陳家溝陳式太極拳雄風,那么放心,小在7——8歲的孩子,老到70---80歲的,男女老幼,輪番上場,足飽眼褔。
但是,對于外來的學拳者,你無論在大街,還是小巷,還是在各個學校,你練你的拳,沒有人愿意看你。就是說,陳家溝人,也還有很多種地的,他們來來往往,但卻不去留意你是誰,練什么拳。
如果陳家溝的老拳師,愿意停留下來,看看你練拳,并且看上三到五分鐘,那么恭喜你,你的陳式太極拳,具備了一定的功夫了!
但是很多情況下,看你一個金剛搗碓,人們就會吸著煙,搖搖頭走過去了--------------------------------------------也會替你嘆息;不容易! 一代宗師陳照奎,風趣地說“金剛搗碓”,就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來時歡迎,去時歡送-----------------------------------或者說,給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
要求,輕輕運行,活潑靈動。在任何一個式子內,都要有對對方明察秋毫,隨意進退而毫無澀滯,或者說,隨時隨地,善意斡旋!
陳式太極拳特點之一;纏絲勁,貫穿于整個套路演練的自始至終。而金剛搗碓一式,又表現出“五對”不同方位的纏絲勁,左右,前后,大小,上下,內外。
要求以腰為軸,節(jié)節(jié)貫串,如風吹楊柳,有風有度--------------------------- 陳式太極拳金剛搗碓,接上式太極起式且形勢無間,內意不斷,雙手順逆纏絲,向身體左上方“掤”出,有如逆水推舟。兩手向右后方‘捋’時,形似“順手牽羊”;一沉一轉,則左手有前“擠”之意,后手有上“撩”之意,然后,全身一合具合,震腳砸拳。
在陳家溝,有的老拳師,僅憑一個震腳的聲音,就能知道練拳者的功力深厚還是淺薄---------------------------如果功力純正深厚,此震腳的聲音,完整徹底,鏗鏘有金屬之聲,悠遠深長厚重,穿云渡水,繚繞不絕于耳-------------------如金剛羅漢之身,扭轉乾坤之力,一擊之下,天地為之一震?。。。?! 金剛搗碓,如天地間浩然正氣,沛然賦予,渾然一圓,如玉環(huán)之無端可解;周身上下,任憑強敵圍攻,則內力猝發(fā)!金剛搗碓,有撩襠之意,擒拿之手,管套對方傾跌之術;一震之下,有抖彈飛蠅飄落之妙,一震之下,外達視聽,令敵聞風喪膽?。?! 陳式太極拳演練,凡勢從柔入手,百練成剛,以致剛柔相濟,方為得機得勢。陳式太極拳之剛,乃積柔成剛之“剛”,比如風勢漸起,水源始涌,從無到有,由少而多,千百此的回旋,千百此的匯聚,終成旋風沖天之勢,滔天海浪之形。而人在其勢力之內,如飄墜一葉,沉淪一舟,間不容發(fā)之際,即有傾覆滅頂之災。
陳式太極拳至此境界,如有神明相助,亦如至高無上權力在握,權衡對方輕重生死,悉皆有我隨心所欲。 我經常和朋友們說,古代人們以杵搗碓,當虛虛攏住,量力而行,方能操勞有度,經久不疲。陳式太極拳金剛搗碓,震腳發(fā)力,無意流于形勢。此勁力有種種。彈簧勁,鉆頭勁,冷脆勁,等等。
陳式太極拳第三式,攔扎衣。
攔扎衣,上接金剛搗碓。需要說明一下,金剛搗碓,兩手在身體之前,應該離小腹八到十公分,不可貼近身體,也不可太遠而使身體前傾。 陳小旺大師也說過,為了初學者的方便,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地方作了簡化。
攔扎衣,兩手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開一合,在身體之前個畫一個圓滿的圓圈,再與身前合起,左手扶于右肘窩處,右手高于眼平,用眼平看右手的中指;右手運行到右腳之上,右腳提起,虛步點在左腳內側。
然后,從新提起右腳,以腳跟內側擦地鏟出------
熟悉一段時間后,就可以在右手向下走下弧線時,右腳提起,教尖下垂,再以腳跟內側擦地鏟出。這叫“上引下進”。就是右手向里引,右腳向外出。
右腳出時,當以內氣往小腹左側一沉,如球之一轉,右腿提起往此球輕輕一觸,即彈射而出;此時,是右手過了身體中線,怎么辦?
以左手輔助,加大掤勁,使身如陀螺,圓轉自如,無論上下前后,左右內外。
左手撫于右肘肘窩處,手指舒展,護住自己的肘關節(jié),也可以反手拿住對方手腕,反制對方。
攔扎衣,要求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要先給,指壓試探,造勢借機,運行渾然一體,輕沉兼?zhèn)?,蓄發(fā)自然。
右手向右上方展開,左手對稱拉開;右手走上弧線,左手走下弧線,猶如轉動一個特大的圓球,于是,丹田動蕩------
以外形引內氣,以內氣催動外形,當進入意氣風發(fā)的境界,內氣呼之欲出時,稍微加速,丹田內轉起來了。 當右手向身體右側完全展開,則松肩,沉肘,坐腕,舒指,意氣下沉,而左手正好運行到身體左側,把左手扎在腰間,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虛虛攏住,氣定神閑。
右手向右展開,一過身體中線,則眼隨手運,身體放松,意義下沉時,調轉方向,面向前方,四肢百骸,千絲萬縷的氣勢,回歸丹田,聚而沉之,直至通達“涌泉”隨之又起,騰挪曲折,接下勢。
陳式太極拳,單鞭。老拳譜中,叫作“丹變”。
單鞭一勢最為雄,一字長蛇畫西東,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
中間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若問此勢妙何處,去尋脊背骨節(jié)中。丹變,即內氣于丹田中變化一圈之意。然后發(fā)出,氣由丹田發(fā),或心平氣和發(fā)。單鞭運用之快,一呼即出;以身體為鞭桿,四肢為鞭梢,節(jié)節(jié)貫串,一氣直摧,力達落點,其神速所至,鬼也難逃。單鞭拉出,如一字長蛇之陣,擊尾首應,擊首尾應,擊兩頭則中間應,擊中間則兩頭和之-------如蛇之靈,盤旋扭旋,順桿而上。單鞭一式,在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當中,共出現七次,因此有人自以為高明地斷論,重復太多! 我所知道的,陳式太極拳單鞭一式:尤其在第一次云手開始,即是與群敵大戰(zhàn);一旦被迫不得不用腳的時候,既是遭遇強敵圍攻.此時,上攻下取,左右盤旋,如虎入群羊,鷹疾撲兔,間不容發(fā)之際,電光火石之間,擊敵于丈外.稍有間隙,即需要調節(jié)一下氣息.就是老架一路,中間為什么單鞭多次重復的原因.只要敵人在你攻擊范圍之外,你就要稍息一下,就是'丹變' .丹田變化一次,你就獲得新生力量,可以大戰(zhàn)三天三夜,久戰(zhàn)不疲.因此,丹變就是"氣由丹田發(fā)',或是"心平氣和發(fā)'.不可戀戰(zhàn),敵情不明,即以"玉女穿梭",或'跌岔''沖出重圍,伺機再戰(zhàn).
擊首尾應,擊尾首應,擊兩頭則中間應,擊中間則兩頭和之.
所謂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勢利導,乘機進取。
長鞭一甩的鞭勁,如何練出來?我經常和朋友們說,早上洗臉時把毛巾浸濕擰出多余的水分,把沉甸甸的毛巾抖出------長此以往,可以練成絕技。
物我兩忘,以待天時,陳式太極拳預備式。------ 面向南方,呈自然站立之狀態(tài),手腳之間,自然留出空隙。眼向前平視,大約看前方五米遠的距離,是為平視。
松開右胯的同時,提起左腳,腳尖下垂。向左橫開一步,與肩同寬。眼觀鼻,鼻觀心,操守內觀,調息綿綿,通過幾次深呼吸,使心氣下降,氣沉丹田,以沉到腳底為妙。
靜到極致,靜中生動。天機自然萌動,陰陽自然開合。這就像,一顆不失活力的種子,有了適宜的環(huán)境,得到了充足的空氣,水分,溫度,非常自然地發(fā)生了。有一個地方,我第二年去的時候,一位朋友知道了,很高興,他找到我說“李老師,給我糾正拳架吧!”
在陳家溝,師傅給學生整理拳架,叫“捏拳架”,或是“捏捏架”可以從頭給你捏到腳。有人以會捏拳架為“能”,有人以名師為其捏拳架為“榮”!
因為珍珠的貴重,魚目也有了身份;因為貂皮的不足,狗尾也續(xù)上了!
我和這位朋友說,不用我給你糾正,你自己也能自我糾正。這位朋友的臉上,慢慢失去笑容!
我說,不就是中正安舒嗎?你站好預備式,讓我來告訴你,你把身體前傾,一旦過分,是不是腳跟就會拔起?是不是膝蓋就會超過腳尖?就算你努力維持,不至于腳跟拔起,也必然導致后腳跟空虛了,這就錯了!我說;如果你把身體后仰,并且過分了,是不是腳尖翹起了?就算你努力維持,也必然導致前腳掌空虛。身體后仰,致使內氣不能下沉而上沖,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氣滿胸膛,橫氣填胸。這樣,不用我說,你自己也知道錯了。
再者,你如果身體左外右斜,并且過分了,使肩的一側,超過了同一側腳的外側,必然使另一只腳的外沿翹起,翹邊,致使腳底“喝風”,這也是錯誤。而且,身法一旦不正,必然使身體局部緊繃,凡是身體局部有緊繃的地方,就不可能做到“松”勉強去松,也松沉不下去,如果有沉的意思,也“松不凈,沉不透”再過分的話,只能破壞自身的平衡,把自己沉倒!初步演練陳式太極拳,能做到“中正安舒”就可以了!陳鑫老先生也說;教者,教學者“大中至正之理”就可以了。這就像蓋一座大樓,主題結構完成了,其他的比如裝飾,慢慢去完善吧。
又說:我本身自有太極,別人不能增之一分,也不能奪去一毫。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身法的要求,不僅僅在預備式,其他各式,都當尊此一律。
預備式做好了,努力保持這種形態(tài),練拳!說努力,是指初學者,這就是入“規(guī)矩”。 一揉一按,下塌外輾;一愰一抖,挒勁成全。一擰一沉,采入地獄;虛攏詐誘,只為一轉!全身力氣,聚成一點,能得其一,萬象具現。
人體運行規(guī)律符合天地運行規(guī)律,拳也就練好了!
又一章------禮敬太極,必有所求,陳式太極拳預備式。
太極拳以理相求,循理以求,專心致志,必有所求。有所求,必有所得,有所得,必有所失!
得失之間,如何取舍?舍即為得,得即為舍,能舍能得,想得先舍!有心求柔,無意成剛;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去僵求柔,摧僵求柔,舍此無他,不二法門! 站穩(wěn),沉住氣,體松意緊!全神貫注---------注意!意欲何為?先有意,氣相隨,氣行,則血隨。氣為血之帥,以“意”導引!
一個預備式,就必須把身法調節(jié)好!陳式太極拳,對身法的所有要求,必然要達到一個目的,所有的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非常簡單,就是求“平衡”!怎樣做到平衡?你就是陳式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這些要求做到了,也就掌握好了平衡。
也就是,不能前伏后仰,左外右斜。也就是,你讓身體保持“中正安舒"! 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求內氣,就是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外形。有一個正確的身法更容易引動內氣。沉住氣的時候,是不是全身一起下沉,是,也不是!有意放松,而無意下沉。意氣為“君”之領導,骨肉為“臣”一樣遵循。
松懈了怎么辦?那就要有一個向上領的勁,在那里,百會領起,精神自然提得起。 通情才能達理,合理即為合法。世事洞察皆道理!
我有一個朋友,我推薦他去了一次陳家溝。十幾天的時間,金光閃閃地回來了。以他自己的話說,叫菩提灌頂,大徹大悟了!
立刻,他居住的這個城市,也因為他,紅了半邊天。而且,幾乎所有的太極拳人,都不入他的法眼。他和我關系不錯,他就親自向我說了一些事。不幾天的時間,我大約知道了他都學了些什么。比如,練拳不可尖襠;練拳不可撅臀;單鞭這個動作,重心左移時,右腳腳尖要隨之里扣---------
而且這位朋友,很長時間,也不干別的了,就是滿廣場轉悠,看看這個,不好了,看看那個,練錯了;不是尖襠了,就是翹臀了。后來那個廣場,慢慢少了練拳的人!有一位女士,勃然大怒,說;俺天生的,就長成這樣,改不了,也不想改!能成者,不用教,用教者,不能成!處處用教,因其處處所不能成。不教而會,非圣而何!人教而會,非賢而何!教而不會,非愚而何?
己所不會,何以教人?
中正安舒,式正氣從------陳氏太極拳預備式------陳鑫老先生講;太極是掤勁。具體什么樣為掤勁,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雖然說松柔的越徹底僵勁摧掉的越干凈,因而得到內功越純正,但無名師指點的情況下,初級階段的人無法掌握其中的‘適度’。陳氏太極拳講;用力不對,不用力也不對,折其中而已。但是‘中’也很不好調節(jié),需要千錘百煉去體悟,稍有不慎,必至偏倚。 有見太極拳練習者,十年二十年純陰無陽,手軟無縛雞之力;又有太極拳,三年五年純以剛猛示人。陳氏太極拳講:稍微用力,而初學者稍微用力即已太過。‘初學者往往太過’,好像是每個太極拳練習者的必由之路。如果一點勁也沒有,則違背‘松而不懈’和不失掤勁的要求。再如手臂因松而垮,松松垮垮,片兒郎當,形不正,神不居,無一絲生氣,提不起半點精神,也不能算是練拳。 也許有人講,太極拳練的是意氣精神,在內不在外,。但是初級階段,是外形引動內氣的過程,外形不周正,內氣難以適從,雖有命令,內氣遵從,卻無目的,無功而返。應該說,心靜是為了體松,體松是為了下沉,下沉是為了平衡穩(wěn)固,為了腳下穩(wěn)重踏實,落地生根,并且有入地三尺之意。所以,陳氏太極拳初級階段的練習,練的就是放松下沉的功夫,就是求得自身平衡性的功夫。放松不徹底,內氣就不能沉透,不能沉透,就不能一氣貫串,陳鑫講:則于太和元氣終難問津,謹記,謹記。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陳氏太極拳的演練風格,昭示著‘拳若其人’。有君子風度者,心胸坦蕩,拳架舒展大方,不但自己虛懷若谷,包容萬象,別人看去,也深受感染。感覺大地厚重載物,長天清明高遠,身心愉悅,自是難言。 上場打拳,立身中正,頭容正直,拴心猿,鎖意馬,清心滌慮,抱元守一。眼看前方五米距離,百會領起,精神自然提得起。所謂中正安舒,即立身中正,心情安靜,身體舒服,可以練拳。周身上下,以帶脈為界,做到上盤輕靈,下盤穩(wěn)固,兩腳踏實,腳底四周與地面密切接觸,大腳指摳地,令涌泉穴空虛,做到實中有虛。要求胸中空洞洞,小腹沉甸甸,即氣沉丹田,但以沉到腳底為妙。 求中正安舒,從四平三直找起。三直即腿直,腰直,項直。腿不直,跪膝軟膝;腰不直,必至偏倚;項不直,搖頭晃腦。四平,指腳下平,腿平,肩平,頭平。腳不平,沉勁不透;腿不平,難有高功;肩不平,左歪右斜;頭不平,意識不清。 曾有一位信教(耶穌)朋友告訴我,上帝與世人約定的(舊約)中,規(guī)定了三百六十五條戒條,人們違反了其中一條,就牽連著違反了其中數條。世人難以遵守。后來,上帝派了他的兒子耶穌親臨人間,經歷了遵守教條的艱難與無奈,并為救世人,流盡了自己的‘寶血’。所以上帝重新與世人約定,并且只有一條:因為信而得救。這就是(新約)。你們只要相信上帝是宇宙間唯一的主,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那么你得救了。主救世人。 所以陳氏太極拳的鍛煉,異曲同工,能做到中正安舒就夠了。如果你立身中正了,身法上怎會有錯?如果你有一處錯誤,又怎能算是立身中正?能下巴內收,大椎穴自然輕挑;能頭容正直,眼自然向前平視;能松肩則能沉肘;能含胸自然能拔背;能曲膝則能松胯。能中正安舒,自然心靜,靜到極致,自然生動,一舉一動,活潑自然。 身正氣從,無不順利,就得勁,就不別扭。能得勁,練拳時得勁,推手時得勁,無論任何情況下都得勁,或變不得勁為得勁,你是高手。 我曾經和朋友們說;不要我這樣說,你這樣做,我那樣說,你那樣做,你最好練出自己的感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