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研究專家黃鳳春說:
東周時期
我國烹飪技術,
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楚人的烹飪技術,
可堪稱是中國上古
烹飪水準的典范。
中國人對吃的講究大抵是無人能比,食材的廣泛采用,炒、燉、煮、蒸……樣樣俱全,許多名菜,說起來都是有歷史出處或故事傳說的,比如荊州名菜“荊州魚糕”、“千張肉”、“八寶飯”。正在央視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用菜肴的微觀特寫,表達了中華美食的宏大主題,不僅能勾起了人們的食欲,更是一種情感,其展現的是視覺和味覺,但投射在心靈港灣的,卻是父母的親情、家鄉(xiāng)的溫暖和兒時的回憶。
對于中國人來說,每一種佳肴都不是無源之水,它同樣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遺產。這,讓我想起了荊州人非常熟悉的屈原。大家都知道,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屈原同樣還是一個美食家、“大吃貨”,在兩千多年前沒有電視的年代,屈原在紀南城里用筆記錄下那個時代“舌尖上的楚國”。
說屈原是“大吃貨”,當然不會是空穴來風,其證據就是《楚辭·招魂》和《楚辭·大招》?!冻o》,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西漢劉向將楚地詩歌編輯而成,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不過,令人驚異的是,在屈原的《招魂》里居然隱藏著菜譜。詩中寫道,“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麥,挐黃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鄨炮羔,有枳漿些;鵠酸臇鳧,煎鴻鸧些;露雞臛蠵,歷而不爽些。粔籹蜜餌,有餦餭些?,帩{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歸來反故室,敬而無妨些?!?/span>
對于以上文字,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將其譯成現代文,才讓我們閱讀起來沒有了障礙。
瞧,“家族相追隨,飲食真講究:大米、小米、新麥、黃粱般般有,酸甜苦辣,樣樣都可口。肥牛筋的清燉噴噴香,是吳國司廚做的酸辣湯。紅燒甲魚,叉燒羊羔肉拌甜醬,煮天鵝、燴水鴨,加點酸漿,鹵雞、燜鱉、味可大清爽,油炙的面餅、米餅漬蜂糖。冰凍甜酒,滿杯進口真清涼,為了解酒還有酸梅湯?;氐嚼霞襾戆?,不要在外游蕩。”可見,屈原于兩千多年前寫下的這段優(yōu)美文字,既是先秦時期最具典范的文學詩篇,也是一份中國最古老的菜譜,不但展示了楚人創(chuàng)造的美食,更告訴我們,楚人才是中國最厲害的“大吃貨”。
如今,每當夜幕降臨時,行走在當年楚國官船碼頭——荊州古城的大街小巷,就能見到“吃貨們”擠滿大大小小的大排檔,有滋有味地品味著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各式美食。正如《舌尖上的中國2》所講述的那樣,“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千百年來,這份屈原筆下的古老菜譜,早已脫胎換骨,雖面目全非,但仍充滿著濃濃的楚意。比如,《招魂》中的“胹鱉炮羔”里的“胹鱉”,就是今天我們餐桌上常常見到的“清燉甲魚”或“紅燒甲魚”;而“露雞臛”,則是現在的“板栗燒野雞”,近些年從荊州、荊門和河南信陽等地楚墓中,均發(fā)現有板栗殘跡和雞骨在一起,可以說印證了楚人愛吃板栗燒野雞。時至今日,“板栗燒仔雞”仍在楚地流行。
想當年,行走在青石板街上,屈原也一定在酒足飯飽后邊打著飽嗝,邊搖頭晃腦地吟誦著洋洋灑灑的《招魂》和《大招》,用那詩化的語言描繪著從主食大米、小米、黃粱,到肥牛蹄筋、醋烹天鵝、燜野雞、煎肥雁和燉龜肉湯等美味佳肴,字里行間或許還散發(fā)著濃郁的酒香。
一器二用的食物箱——曾侯乙銅冰鑒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63.2厘米
口徑63厘米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銅冰鑒為方鑒內套
方形尊缶
方鑒與方尊缶之間
有較大的空隙
夏季可置冰塊于其中
冰冷食物
冬季則可置木炭
以溫燙食物
既是最早的“冰箱”
也是最早的“烤箱”
《楚辭·招魂》: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冰鑒旁邊有漏酒的漏斗
即是去糟的設備
先秦時期,楚國的屬于華夏系統(tǒng)的一個分支,在食譜內容和烹飪手法上與中原諸夏基本相同。由于楚地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不同,楚人的嗜好也不一樣,楚國的飲食日益突顯出楚風特色。這主要體現在食物的來源、主食構成、副食的品類、烹飪的口味和食物的加工等方面。雖然,在《招魂》與《大招》中記載的楚國美食篇幅并不多,但品種卻非常的豐富,應該說,比較集中的反映了當時楚國飲食的最高水平。如果說,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拍攝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無疑少不了屈原筆下的特色美味。
可是,在這部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中,怎么會有楚人的菜譜呢?冷樵先生在《楚辭與荊楚飲食文化》中寫道:“楚辭則可以說是南方長江流域的民族文學代表,反映了那時我國南方飲食文化的特點。楚辭中的有關反映飲食文化的燦爛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據統(tǒng)計,在《楚辭·招魂》里記述的菜肴有19種,而在《楚辭·大招》里名列的菜肴更是多達30多種。從屈原的詩中可以看出,楚人對肉食十分講究,詩中列舉的有牛、羔、狗、豺和鱉、鰿、鵠、鳧、鴻、鸧、雞、蠵、鴿、鴰、鶉、雀等近20種,遠遠超出了《周禮》中所舉周王享用的“六牲”。
我們看到,屈原在《大招》中寫道:“五谷六仞,設菰梁只。鼎臑盈望,和致芳只。內鸧鴿鵠,味豺羹只。鮮蠵甘雞,和楚酪只。醢豚苦狗,膾苴蓴只。吳酸蒿蔞,不沾薄只。炙鴰烝鳧,煔鶉陳只。煎鰿雀,遽爽存只?!边@段詩文用如今的話通俗地說,就是五谷糧食高堆十幾丈,桌上的胡米飯滿滿盛。鼎中煮熟的肉食滿眼都是,五味使其更加芳馨。鸧鹒鵓鳩天鵝都收納,再品味鮮美的豺狗肉羹。有新鮮甘美的大龜肥雞,和上楚國的酪漿滋味新。豬肉醬和略帶苦味的狗肉,再加點切細的香菜莖。吳國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來不濃不淡口味純。請任意選擇素蔬葷腥?;鹂緸貘f清蒸野鴨,燙熟的鵪鶉案頭陳。煎炸鯽魚燉煨山雀,多么爽口齒間香氣存。
從屈原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楚人在吃的方面是非常講究的,不但注重了葷素搭配,有湯有火鍋,還有調味的香菜。
長期以來,飲食界一直認為,菜單起源于16世紀的法國,其實,屈原的《招魂》和《大招》就是正兒八經的菜譜,是世界上第一份菜單
值得慶幸的是,屈原詩中描繪的這些美食與美酒,我們既可以從文獻中考證,還可以從考古發(fā)掘中得到證實。
楚人在飲食中,非常注重舌尖上的感受的,特別會用調味品,在《呂氏春秋·本味》中,就專門說了楚人五種味道調味品的具體使用方法。后來,考古工作者從出土文物中找到了證據。比如,1964年從長沙砂子塘楚墓中出土了花椒,從荊州鳳凰山漢墓中出土了花椒和生姜。特別有意思的是從荊門包山2號楚墓中出土了一條用醬腌過的魚,為信陽楚簡中的“食醬”、“梅醬”和荊州鳳凰山漢簡中的“鹽”、“月(肉)醬”、“豆醬”找到了實證,從而推翻了《漢武帝內傳》等文獻中醬在漢武帝時代問世的記載。楚人使用的作料,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的實物來看,主要有蔥、韭、姜、蒜、辣椒、花椒和桂等。在荊州鳳凰山漢墓中就出土有鹽、生姜、花椒等調料。
眾所周知,楚人在飲食習俗上有“飯稻羹魚”、嗜食野味、講究味料、喜食水果、嗜酒等習俗。在湖南、湖北楚墓出土的部分容器中,殘留的禽獸骨、水果、調料和食物都可以作為佐證。比如,考古人員先后從紀南城遺址中發(fā)掘出了蚌和菱角;從荊州望山楚墓中發(fā)掘出土了板栗、杏子、櫻桃、梅、生姜和小茴香;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鯉、鯽、鳡、刺鳊、銀鲴、鱖,楊梅、梨、柿、棗、橙、枇杷、甜瓜、芋、蓮藕、冬葵子、芥菜子和醬、豆豉、糖、蜜、醋,以及黃粢食餅、白粢食餅。
先秦時期,楚地山森藪澤,是鳥獸出沒的天然樂園,因而野味也就成了楚人肉食品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們從《楚辭·大招》記述的菜單中,可以看到,鴿子、黃鶴、鵪鶉、老鴉、斑鳩,以及鹿、狼、野兔和狗都成了楚人的盤中餐。證據,當然還是得從考古成果中尋找。
在楚國腹地長沙的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過大量的動物骨頭?!恶R王堆漢墓》一書中寫道:“科研部門對現存骨骼進行鑒定,屬于獸類的有黃牛、綿羊、狗、豬、馬、兔,還有現在長沙已經絕跡的梅花鹿。屬于禽類的有雞、野雞、野鴨、雁、鷓鴣、鵪鶉、鶴、天鵝、斑鳩、鷸、鴛鴦、竹雞、火斑雞、鸮、喜鵲、麻雀等?!睂Υ?,歷史學博士程濤平先生說:“長沙馬王堆之地,過去為楚國的腹心地帶。這些出土的動物,無不是當地動物資源豐富的反映。”
家禽也好,野獸也罷,不過是為美食準備了食材,而出土文物還揭示了楚人高超的烹飪技術。比如,荊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從荊門包山2號楚墓中出土的竹簡中發(fā)現,發(fā)現了楚人的烹飪方式,比如“蒸豬”、“炙豬”、“干煎魚”、“干煎雞”,這與《楚辭》中“烝鳧”、“煎鴻鸧”、“炙鴰”、“煎鰿雀”的描述十分吻合。其中,關于酸菜“蔥苴”、“藕苴”的記載,也可以在詩中找到對應的記載。對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先生是這樣說的,“東周時期,我國烹飪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楚人的烹飪技術可堪稱是中國上古烹飪水準的典范,其烹飪技術不僅僅只是注重食物的味道和營養(yǎng),而且還表現在制作食物的花樣上??梢院敛豢鋸埖卣f,我們今天流行的很多食味與制法,楚人早就在成熟地運用著”。是啊,歷史文獻、考古發(fā)現與屈原的《招魂》和《大招》一起,證實了楚人烹飪的方法有臑、炮、煎、膾、炙、煔、烝等?,F代的烹飪方法,幾乎全面繼承了楚人的衣缽。
廚房里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正是“流連在我們味蕾上的親情、人情與鄉(xiāng)情的味道”,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調和以及平衡,這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tài),也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事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從古到今,從兩千多年前屈原到今天的中國人,我們的味蕾從未改變,我們血脈中的基因也從未改變!
神鳥奉食——彩繪神鳥漆豆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25.5厘米
盤徑18.2厘米
柄徑3.5厘米
1975年荊州雨臺山427號墓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盛食器
帶蓋的深盤和喇叭形把手
分別由鳥身
鳥足雕刻接榫而成
如神鳥正在小憩
神鳥盤頸側視
雙翅收合
蜷足翹尾
形象生動逼真
其頭、身、翅、腳和尾
為精細的半浮雕
身上滿繪金燦燦的羽毛
鳥尾兩側繪有氣宇軒昂的回首立鳳
洗練別致的造型
輔以色彩斑斕的彩繪
使之成為仿生造型器物中的
藝術精品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