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名,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座紀念碑。
名字的變遷,是歷史一深一淺、一瘸一拐的腳印。
臨夏州,有過一串瑪瑙念珠似的名字:
枹罕縣,河州,導河縣,臨夏縣……
今天的臨夏州,有7縣1市共8個孩子。
她們的名字,隱藏著多少史詩。
今個子,讓我們一搭兒來盤一盤這串念珠。
一、臨夏縣、臨夏市
臨夏縣和臨夏市,像一對哥倆好強力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拉手手親嘴嘴。
他們原本是個雙黃蛋,后來才打破分開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臨夏是羌族人的地盤。
羌族的一支,在這里建立罕羌侯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揮舞皮鞭統(tǒng)一全國。
大秦王朝征服罕羌侯,設枹罕縣,歸隴西郡管轄。
下面給大家講一個笑談。
某單位搞接待,酒過三巡菜上五味。
大家喝得顛顛晃晃、洋三渾四的。
坐在上席的主角兒,攥起瓶子哈哈笑:
“你們臨夏的右將軍,喝起來很滿福啊!”
一桌子本地人都笑噴了,那明明是“古枹罕”。
認字不認字,先認半個字,誰讓你亂寫毛筆字?
“古枹罕”白酒,是臨夏縣韓集后街河州酒廠出品。
枹罕是個啥意思?
姑舅兩姨們大概也知道:
“枹”是鼓槌,“罕”是稀少。
合起來,意思很明顯:枹鼓罕少,盜賊平息。
刀光劍影迷人眼,歘一下到了東漢。
184年,宋建在枹罕宣布獨立,自稱“河首平漢王”。
穩(wěn)穩(wěn)當當坐了30年龍椅,頭上終于著火,白刀子進來了。
214年,曹操派夏侯淵征討宋建,人頭落地。
枹罕慘遭屠城,血流成河,城池夷為平地。
這片廢都,大約在今天的臨夏縣新集鎮(zhèn)古城村。
展眼到了東晉十六國,跟樹葉翻身似的。
前涼第四位皇帝張駿,設立河州。
為什么叫河州呢?
因為這片土地靠近黃河。
就跟江州、湖州、海州是一樣的道理。
到了唐朝,這里改叫鳳林縣。
縣的西北邊,有鳳林關。
到了元、明、清,又恢復了河州的鼎鼎大名。
1913年,北京國民政府把河州改為導河縣。
因為大禹“導河積石”,這名字聽起來更有古意。
但是,總統(tǒng)滿意,河州人卻不滿意:
“導河”,導火,導禍,這個名字不吉利!
群眾呼聲很高,1928年就改為臨夏縣。
這個名字簡直是簡直了,大白話啊。
城臨大夏河北岸,就叫臨夏。
1956年11月20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臨夏縣和臨夏市這兩個雙胞胎,分分合合,跟拉鏈提包似的。
1983年,臨夏縣、臨夏市正式另家了。
各圍各的窩,各下各的蛋。
二、積石山
在臨夏州,積石山縣古老得就像一個傳說。
大禹導河自積石,這個級別和分量,重于泰山。
在秦朝,這里也屬于隴西郡。
西漢,設立河關縣,城池遺址在大河家鎮(zhèn)康吊村。
河關,就是黃河岸邊設關口的意思。
這里的河,是黃河,關呢,就是積石關。
關口的位置,在大河家鎮(zhèn)關門村。
到了前涼,這里設置了臨津縣。
臨津,就是臨近黃河津渡的意思吧。
唐朝時,這里設置了積石軍,隸屬于隴右節(jié)度使。
從此,積石就成為他最閃耀的地理符號。
到了金代,這里叫積石州,清代叫積石關。
1981年9月30日,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成立。
保安族,最早在青海同仁。
明朝設立保安堡,希望邊防平安。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保安族遷入積石山。
撒拉族最早在青海循化那一片。
據(jù)記載,“撒拉”的意思是“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
保安族、撒拉族都是元朝大軍的遺留。
積石山縣的縣城,在吹麻灘。
這是一條寬3公里、長20公里的谷地。
古冰川運動饋贈給積石山休養(yǎng)生息的搖籃。
據(jù)說,這里蟒蛇多,最早叫“出蟒灘”。
歷代將領駐軍于此,又稱"駐馬灘"。
到了明朝,大才子解縉下放到河州鍛煉改造。
有一次路過吹麻灘,他覺得出蟒、駐馬都不雅。
咂摸一番,就把這里改名為“吹麻灘”。
也有說法,宋代時吐蕃就在這建筑了吹麻城。
三、和政
和政縣,秦朝時屬隴西郡。
西漢時,又先后屬隴西、金城二郡。
南北朝時期,成了枹罕郡的娃娃。
到了十六國,前涼、西秦設置金劍縣。
是一柄金光閃閃、削鐵如泥的大寶劍么?
恭喜你,答對了。
和政縣的北邊,有一座紅崖洼,人稱“赤壁晚照”。
這條山,紅丟丟紅著破哩。
夕陽返照,如一把金色長劍。
于是就有了金劍縣的美名。
到了大唐盛世,這里歸河州管。
后來,吐蕃人打進來了,這里成了“香子城”。
這個名字,聽上去真可愛。
原來呀,這里是香獐子的快樂大本營。
一只只小精靈,整天在這里蹦跶,出沒于深山老林。
到了1074年,宋朝在這里筑寧河寨。
寧河啥意思?這是錚錚誓言:
收復河州,使其安寧。
打了幾十年持久戰(zhàn)、拉鋸戰(zhàn),大宋趕走吐蕃。
1106年,這里升格為寧河縣。
到了明朝,1531年,這里設立了和政驛。
這個名字的內(nèi)涵,非常正能量:人和政通。
1929年,這里又升級為和政縣。
四、廣河
廣河縣,西漢時這里叫大夏縣,屬隴西郡。
因為,這里有古代的大夏水,就是后來的廣通河。
而今天臨夏市的大夏河,古代叫做漓水。
不知道什么時候,漓水搶了大夏水的名字。
大夏水取了個新名字叫廣通河。
閑話少說,繼續(xù)切入正題。
前涼時期,張駿在這里設置大夏郡。
西秦太子乞伏熾磐,在這里筑成訶諾木藏城。
因為這里有座叫訶諾木藏(藏語意思是圓盤)的山。
這座城簡稱訶諾城,后來發(fā)音轉變?yōu)?/span>“阿納城”。
到了1073年,宋神宗下令,把阿納城改為定羌城。
意思很明顯,就是平定羌人。
到了元朝,這里升格為定羌縣。
清朝,這里又改稱太子寺城。
因為這座城里有一座太子寺。
寺里供奉的哪位太子呢?
有人說是秦太子扶蘇,更多人認為,是西秦的乞伏熾磐。
這兩個太子,錯差五六百年。
到了民國1913年,又換了個新帽子:寧定縣。
表達的是爆棚的自信:安寧已定。
1953年,改為廣通回族自治縣。
因為這里有一條廣通河。
但是,廣通縣和云南省廣通縣撞名字了。
就這樣,廣通縣又改為廣河縣。
1958年,廣河并入和政,1961年又勞燕分飛。
五、康樂
康樂縣,是健康快樂的意思么?
也許大概差不多吧。
秦朝時這里屬隴西郡,隋朝屬金城郡。
唐朝時,這兒設置了安樂縣,后來改成長樂縣。
這名字,大致就是安居樂業(yè)、長久安樂的用意吧。
1073年,宋朝擊敗吐蕃,設置康樂寨:
一定要康泰安樂喲。
到了金代,康樂寨升格為康樂縣。
康樂不遠的流川河邊,設當川縣,后來廢了。
到了明朝,康樂屬于河州府。
清朝,劃給蘭州府狄道州。
1933年,這里是康樂設置局,1940年改為康樂縣。
1958年,康樂縣并入和政縣。
1961年,康樂又自立門戶。
六、東鄉(xiāng)
東鄉(xiāng),是全州8縣市名字最直截了當?shù)囊粋€。
河州城四邊,分別叫東鄉(xiāng)、西鄉(xiāng)、南鄉(xiāng)、北鄉(xiāng)。
東鄉(xiāng)縣,東鄉(xiāng)族,就這樣順手撿了個名字。
自秦以來,東鄉(xiāng)地區(qū)一直是枹罕、河州的屬地。
東鄉(xiāng)族,主要是元朝大軍中西域兵士、工匠的后裔。
建國前,東鄉(xiāng)縣先后歸屬臨夏、永靖、和政、寧定四縣。
1949年8月28日,東鄉(xiāng)解放。
1950年,成立了“東鄉(xiāng)自治區(qū)”。
1953年,改名為“東鄉(xiāng)族自治區(qū)”。
1955年,定為東鄉(xiāng)族自治縣。
東鄉(xiāng)縣縣城,在鎖南壩。
這個名字,源于明朝河州土司何鎖南。
七、永靖
漢代,永靖縣這兒屬于允吾縣(讀作“鉛牙”)和金城縣。
到了五代十國,這里叫龍支縣。
唐朝時,這里屬于安鄉(xiāng)縣、風林縣。
元朝時,改為安鄉(xiāng)縣,取意“安定鄉(xiāng)里”。
朱元璋上臺后,廢安鄉(xiāng)縣,設蓮花寨。
有人說,蓮花是漓河(今大夏河)的諧音。
1929年設立永靖縣,取“永遠安定”之意。
縣城所在地,就是蓮花城。
1958年,永靖縣并入臨夏市,1961年又恢復。
1962年,永靖縣城遷到劉家峽小川。
1967年,劉家峽蓄水,蓮花城沉沒水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