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非歷史專家,有關(guān)興平村名猜想純屬胡猜,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興平村名考究應(yīng)追溯到周朝?!兜弁跏兰o》記載:“周懿王二年(約公元前908年),自鎬徙都犬丘”。關(guān)于“犬丘”史學界已有定論,“懿王之犬丘為槐里犬丘(今興平東南十里南佐村附近)”。周懿王之所以遷都是因為當時西北地區(qū)的古民族戎狄逐漸興盛且不時入侵,才被迫遷都。同時,南佐村一帶地勢特殊。周時南佐村一帶曾是較大面積的湖沼,從南佐往東河面突然變寬,呈現(xiàn)出一個喇叭口狀,使得南佐村處在一個高崗之上,位置顯要,地肥水美,又便于防守。(《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南佐村東南以及西面,分別有馬牧澤和百頃澤存在.其中緊鄰南佐村的馬牧澤,“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地當跨今渭河兩岸,兼今興平阜寨、田阜兩鄉(xiāng),以及戶縣西北部的大王鎮(zhèn)一帶)。固而,從地形及防御目的諸多因素分析,周懿王在建都時肯定以南佐一帶為中心,背靠正南及東南渭水,面向西北,呈扇面規(guī)劃,在北、西兩個方向設(shè)“坊”以防衛(wèi),將東南作為后方。依此推測,便有古時犬丘城及以其村名: 在南佐(犬丘城)正北面東西一線設(shè)一“坊”,便有了“長zhang坊村”(系民間口頭稱謂,即現(xiàn)在的正東村和正西村合稱,包括白家、魏家、丁家、李家、楊家五個自然村)。_ 南佐(犬丘城)正西面逆時針第一層為“惠址坊、萬址坊、順址坊、青化坊、思里坊、香坊”,第二層為“東溫陽坊、西溫陽坊、新仁坊、大通坊、郭家坊、湯坊、建坊、寬仁坊”等,直至武功界。這些“坊”既是王城的外圍政區(qū),也是將軍的住所或是軍營。 南佐(犬丘城)的背后即東南方可能是其大后方,主要為王國提供或存在物資及軍馬等。因古人善養(yǎng)馬,所以,便有了飼養(yǎng)軍馬的“北馬村、南馬村”;可能還設(shè)的軍馬繁育基地,所以就有了“馬駒村”;還有監(jiān)管、征收或進行交易的場所,便有了“馬阜村”;后方還設(shè)了防衛(wèi)力量,便是“上馬坊”。為加強管理,可能還指派一名“侯”統(tǒng)管后方,所以侯就住在“侯村”( 侯村遺址在南佐村東面3公里,目前還出土不少西周時期的泥質(zhì)灰陶繩紋盆、罐殘片)。 以上布局,較完整地勾勒出周犬丘城的輪廓,北沒過隴海鐵路,西沒有跨進武功,東南緊依渭水。但也許是倉促遷都,或以防范戎狄入侵為要,或是周時筑城理念還不完善,所以,規(guī)劃松散并無城墻護衛(wèi),不象后世都城整齊堅固。 同時,“坊”的稱謂也為后世延用。所以,后世都把城邑劃分為若干區(qū),通稱為“坊”。 在周懿王以后,在其王城遺址也多次發(fā)重大歷史事件,但對其留用的地名不可能有多大地影響。比如:漢元年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王都設(shè)在廢丘(址在周犬丘);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槐里縣;唐“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此地置“興平軍”,因該軍平叛安史之亂有功,故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該軍之名命名為興平。這些都是當時××××的西部屏障,盡管會留下具有歷史故事的村名,但不會對影響和更改原犬丘城的村名。總覽渭河平原村落,除興平南部有相對集中的16坊外,其它縣以“坊”取名的村落十分稀少,西北部也只是偶見“薜梅坊”和“曇支坊”(禮泉境內(nèi))而已。 以上有關(guān)地名是從地圖上讀得,如有遺失,見諒! |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