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貞抵達東吳,準備宣讀曹丕的詔書,冊封孫權為吳王。
吳國的大臣都認為,孫權應該自稱上將軍、九州伯,而不應接受曹魏的封號。
孫權說:“從古至今,尚未聽說過九州伯這一稱號。從前沛公劉邦也接受過項羽封給的漢王,這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沒有什么損害?!?/p>
于是決定接受曹魏的封號。
孫權到都城的亭舍等侯邢貞。
邢貞自恃是上國的使者,進門后不下車。
張昭大怒,厲聲對邢貞說:“沒有不恭敬的禮節(jié),也沒有不被實行的法令。你如此狂妄自大,是不是以為江南人少力弱,連一寸兵刃都沒有嗎?”
邢貞嚇了一跳,當即迅速下車,與孫權相見,并車入城。
中郎將徐盛憤怒地看著其他將領說:“我們不能拼出性命為國家兼并許都、洛陽,吞并巴、蜀,卻使君王與邢貞結盟,難道不感到羞辱嗎?”
說完,不禁淚流滿面。
邢貞聽到這些話后,對隨從說:“吳國有這樣的將相,不會甘心久居人下的?!?/p>
孫權隨后派中大夫趙咨,入朝致謝。
趙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善于辯論。
曹丕接見趙咨,問他:“吳王是什么樣的君主?”
趙咨回答說:“是個聰明、仁厚、智慧、有雄才謀略的君主?!?/p>
曹丕問:“何以見得?”
趙咨說:“從平民百姓中選拔魯肅,委以重任,可說是聰。從行伍中提升呂蒙,任為統(tǒng)帥,應該說是明。俘獲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厚。奪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僅占據荊、揚、交三州之地,卻對天下虎視耽耽,是他的雄才。屈尊而向陛下稱臣,這是他的謀略?!?/p>
曹丕又問:“吳王很有學問嗎?”
趙咨說:“吳王有戰(zhàn)船萬艘,軍隊百萬,任用賢能,志在治理天下,閑暇時則博覽經典,披閱史籍,吸收書中的精華奇妙之處,而不仿效愚腐書生的作法,只在書中尋章摘句做文章?!?/p>
曹丕又問:“吳可以征服嗎?”
趙咨回答說:“大國有征討小國的軍隊,小國也自有充分的防備?!?/p>
曹丕接著問:“吳把魏看成是禍難嗎?”
趙咨對答說:“吳有大軍百萬,有長江和漢水護城,還有什么禍難?”
趙咨一番從容對答,曹丕也不得不嘆服,問:“吳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幾人?”
趙咨回答說:“特別聰明通達的人,有八、九十位。像我這樣的人,車載斗量,數不勝數?!?/p>
魏國朝廷上下都對趙咨肅然起敬。
曹丕也連聲稱贊趙咨說:“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當之無愧?!?/p>
回到東吳后,孫權得知趙咨在魏國的表現,非常高興,下詔嘉獎他不辱使命,封為騎都尉,對他更加賞識重用。
曹丕派使臣到東吳,要求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等。
東吳的大臣們都說:“荊、揚二州,都按照常規(guī)在向朝廷納貢,魏國一下子索要這么多珍玩寶物,不合乎禮制,不應該給他?!?/p>
孫權說:“我國正在和西北的蜀國相對峙,江南的民眾百姓,都依賴魏國的支持保全自己。它所要求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如同石塊瓦片,沒有什么可吝惜的。況且曹丕仍在守喪期間,卻要求我們奉獻這么多珍玩寶物,還怎么能和他談禮議呢?”
于是,按要求如數獻上。
孫權立兒子孫登為太子,為他精心選擇了師、友,任命南郡太守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的兒子張休、大理顧雍的兒子顧譚、偏將軍陳武的兒子陳表四人為中庶子,進宮為孫登講解詩書,出外則教導騎射,這四人被稱為四友。
孫登接待屬下時,不喜歡搞那些繁瑣的儀式,只簡略地依照平民之間的交往禮儀。
曹丕要封孫登為萬戶侯。
孫權以兒子年幼為由,上書推辭。
西曹掾沈珩(字仲山,吳郡人),少年時博覽儒家叢書,尤其擅長《春秋》,很有智謀,擅長隨即應答。
于是孫權派沈珩到魏朝廷道謝,進獻江南的特產。
曹丕問沈珩:“吳是否懷疑我們會向東發(fā)動進攻?”
沈珩回答說:“不懷疑?!?/p>
曹丕又問:“為什么?”
沈珩說:“相信憑借我們以前的盟誓,兩國言歸于好,所以不懷疑。即使魏破壞盟約,我們也早有準備?!?/p>
曹丕想把孫登召來魏國,挾為人質,以此鉗制孫權,于是試探說:“據說吳的太子要來,這消息是否屬實?”
沈珩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在吳國,既不上朝,也不參加宴會,還未曾聽到這種議論。”委婉地推脫了曹丕要求送太子孫登入朝為質的暗示。
曹丕見沈珩不亢不卑,對答如流,回答十分得體,很是欣賞他。
沈珩回到東吳后,稟告孫權說:“我暗地里與侍中劉曄討論,幾次為他設下計謀,他恐怕很塊就會不謹慎了。兵家有云:'不要僥幸指望敵人不來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著使敵人不敢攻我的強大實力?!F在為國家考慮,應該暫時停止其他事務,專注于農桑,以擴充軍資,修繕舟車,增加戰(zhàn)具,儲備充足。然后照料兵戶,讓他們各得其所,招攬俊才,封賞將士,天下就可以圖謀了?!?/p>
孫權對沈珩的出使結果十分稱道,封他為永安鄉(xiāng)侯。
沈珩最后官至少府。
孫權和大臣們在武昌釣臺上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還不盡興,令人把水灑在大臣身上,讓他們清醒后繼續(xù)再喝。
孫權興致很高,大聲呼喝著說:“今日暢飲,不醉倒在釣臺上,我們不停杯?!?/p>
張昭聽了此言,板著面孔,一言不發(fā)地走了出去,坐在車子里。
孫權派人把張昭叫回來,對他說:“大家不過是共享歡樂,你發(fā)什么怒呢?”
張昭回答說:“以前商紂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飲酒,當時也以為很快樂,沒想過有什么不好?!?/p>
孫權深感慚愧,一言不發(fā),停止了酒宴。
一次,孫權和大臣飲酒,喝到高興處,親自起身行酒勸飲。
虞翻見孫權來到跟前,便假裝喝醉了,倒在地上不起來。
等孫權勸酒走過去后,他又坐了起來。
孫權大怒,認為虞翻對自己大不敬,于是乘著酒興,手握寶劍要刺虞翻。
事出突然,在座臣僚全都目瞪口呆,無不大驚失色。
大司農劉基(劉繇之子)急忙上前,抱住孫權,勸諫說:“大王在酒過三杯之后,要親手殺死賢能之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誰知道?況且大王因為能夠招賢容眾,才使四海之內的人仰慕。如今卻一朝之間毀掉自己的聲譽,可以嗎?”
孫權喝得醉醺醺,大吼著說:“曹操尚且殺了孔融,我殺個虞翻又算得了什么?”
劉基說:“曹操輕率地殺害士人,因而受到天下人的譴責。大王推行德行禮義,要和堯、舜比高下,怎么能夠把自己和曹操相提并論呢?”
孫權這才放下寶劍,虞翻免去了一場災禍。
孫權酒醒后,深感自責,頒布命令說:“從今以后,凡是我在酒后下令殺人,都不得執(zhí)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