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達國學(xué)視頻號的《古籍今讀》欄目里,我們在介紹《春秋三傳》時,提到了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一事(觀看視頻)。
這件事,在古本《竹書紀年》所剩無幾的遺珍中,有著不同的記載——周平王遷都以后的周朝,曾短暫出現(xiàn)過“二王并立”的局面。
節(jié)目中提到,周平王有殺父之嫌。正是這個原因,當(dāng)時,另一撥諸侯也推舉出了新的周天子——周攜王。結(jié)果周攜王戰(zhàn)敗,被晉文侯所殺,又順理成章地被周平王定義為“僭國之賊”。這就是“正朔”,或所謂“正統(tǒng)”的問題了。
就像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熱衷于討論“三國時期蜀漢與曹魏孰為正統(tǒng)”。
三國時期地理位置分布
按照儒家傳統(tǒng),自然是蜀漢為正統(tǒng)。其中的原理,路振召的《先秦儒學(xué)正義思想研究》有過很好的詮釋。
按照史學(xué)傳統(tǒng),又多奉曹魏為“正朔”。因為從趨勢上看,曹魏是最有資格讓中國盡快結(jié)束動亂的政權(quán)。盡管后來司馬炎篡魏,但統(tǒng)一的奠基者,仍是曹魏??梢哉f,無曹魏則無晉。
所以,我們回看曹丕、劉備、孫權(quán)稱帝前、東漢末年最后那段歲月,就能讀出兩種不同的信念。
曹操追求“結(jié)果正義”,“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罷,只要能止天下之干戈,治世之能臣如何,亂世之奸雄又如何?
劉備、諸葛亮追求“程序正義”,要的是名正言順,所以寄生蜀地,打擊本土士族以瓦解“蜀人治蜀”,建立“一君相萬民”的局面,不惜“益州疲敝”,也要和曹魏死磕到底。
此處是一定要加上諸葛亮的,在歷史上,諸葛亮和荀彧都屬于治國理政的干才、以圣人規(guī)誡自身的大儒;而非世俗所譏、多出奇略的謀士。
可以說,諸葛亮與荀彧的終極信念,都是儒家式的。這也導(dǎo)致了二人不同的結(jié)局:荀彧與曹操分道揚鑣,諸葛亮為蜀漢死而后已。
只是,劉備集團入主益州后,曾兩度破壞當(dāng)?shù)亟?jīng)濟。
影視劇中的劉備形象
第一次,是剛進益州時,劉備打開益州府庫,大肆封賞骨干。僅對諸葛亮、關(guān)羽、張飛、法正四人的賞賜,就高達兩億兩千萬錢,影響了后續(xù)的財政收支。
龐統(tǒng)曾說劉備“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差點導(dǎo)致君臣二人翻臉,就是這時發(fā)生的。
第二次,是為了籌集軍費?!拌T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即鑄造面值遠遠高于實際價值的虛值貨幣。
賈
● gǔ
買,賣,謀取,招惹。
謀于眾不以賈好。
——《國語·晉語》
● jiǎ
姓。
賈余慶獻諂于后。
—— 宋· 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劉備新鑄的“直百五銖”,比蜀地通行的“蜀五銖”重三四倍,面值卻是后者的一百倍,新幣比舊幣貶值了三十多倍。
緊接著劉備開辦官市,用“直百五銖”收購民間物資,“數(shù)月之間,府庫充實”。
但是,蜀中紳民的財富蒸發(fā)了96%,嚴重影響當(dāng)?shù)孛裆?/p>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劉協(xié)禪讓,篡漢稱帝。次年,劉備也以“四海不可以無主”稱帝。
不得不說,劉備沒沉住氣,有些操之過急。
此舉造成的影響,不只是后世出現(xiàn)“劉備是偽君子論調(diào)”這么簡單,更要命的是,益州官民不會認可。
既以“光復(fù)漢室”為口號,緣何未得漢室授權(quán),就擅自稱帝?若早有自立之心,那聚斂益州財富,到底是為神器社稷,還是獨夫之心?
益州士族的代表費詩勸劉備“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
但劉備沒有聽。他繼續(xù)保將而棄民,行寬私以求舊部用命,用峻法以致益州離心,造成了蜀漢后期人才凋敝、耄耋老將不得不掛帥從征的局面。
本來劉備集團手中,有一部分荊州之地,盡管打壓了本土士族,還可以靠荊州幾郡進行人才輸送,但這條線,早在“關(guān)云長大意失荊州”后,就斷了。
正如荀彧長期為曹操留駐許昌,諸葛亮也一直在二線負責(zé)戰(zhàn)事的后勤保障。由于劉備集團與蜀人的矛盾長期存在,劉備一死,諸葛亮剛剛走到臺前,南中即反,曹魏還幸災(zāi)樂禍地送來勸降書。
之后,后主劉禪與諸葛亮用“虛君制”完成權(quán)力分配,本質(zhì)就是“上而無為以任其下”,劉禪“循名責(zé)實”,但不對諸葛亮的具體行動進行干涉。
最終,人才循環(huán)的封閉性,讓諸葛亮含恨五丈原,成為必然。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隨著劉備集團骨干的不斷凋零,劉備和諸葛亮寄生在益州的“信念”,也終將熄滅。
諸葛亮死后,丞相參軍李邈認為劉禪長期受到宰相壓制,一定會清算諸葛亮黨羽,趕緊投機倒把,上書說:“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劉禪看到奏疏后,將李邈下獄處死。還重用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祎、董允。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黨,從此獨攬大權(quán)。夏侯淵之子夏侯霸投降了蜀漢。
劉禪召見后,寬慰夏侯霸:當(dāng)年黃忠殺夏侯淵,是戰(zhàn)場上刀劍無眼,“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他還指著自己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劉禪皇后為張飛之女,張飛之妻出自夏侯氏)?!?/p>
一切足以說明,劉禪庸,但不昏。他想緩解尖銳的內(nèi)部矛盾,做個“守文令主”。
世人只知成都武侯祠,卻鮮有人知,在蜀漢滅亡到宋朝這七百余年間,也有后主祠,曾經(jīng),就在武侯祠旁。
蜀人為劉禪立祠,是感念他亡國時,沒令民生凋敝的益州再度生靈涂炭。
北宋慶歷年間,益州知州蔣堂大興土木,因材用不足,便以劉禪不能保有疆土為理由,下令拆毀后主祠。
此舉引發(fā)蜀人的強烈不滿,有人鬧事,一時間竟“獄訟滋多”。
自古“天下未亂蜀先亂”,或許是飽受苦難的一方之人,因為蜀漢政權(quán)信念的崩塌,而看到了生的希望吧。
特別推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