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前石雕《馬踏匈奴》
霍去病
(一)
漢代成語中體現(xiàn)的一種擔(dān)當(dāng)精神與民族大義,以及勇于獻身和英雄主義,二千多年來始終為后人贊賞和推崇,因之成為中華民族文代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而萬世留芳。
首先是漢朝的股肱之臣、民族英雄、大司馬霍去病將軍的“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出自曹植的《求自試表》:“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p>
為了國家的安危,黎民的福祉,心系邊疆,敢于擔(dān)當(dāng),舍身忘家,霍去病毅然拒絕了漢武帝為他建造的豪華官邸。說出了光耀千古的時代最強音,強敵匈奴外患尚未清除消滅,怎么能考慮自己的房宅府邸呢?體現(xiàn)了他先國后家的高尚情懷和獻身報國的誓言鏗鏹,同樣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有為青年。
因此,人們深深敬佩他。后世詩人累累借用此典。杜甫《后出塞》有:“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霍嫖姚”,一直是軍人口中最響亮的名字。韓翃《送劉將軍》有:“闕下來時親伏奏,胡塵未盡不為家?!碧K颋《同餞陽將軍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有:“然明方改俗,去病不為家?!毙煦C《賦得霍將軍辭第》:“匈奴猶未滅,安用以家為。”
一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成為歷史最高的標(biāo)桿,讓人永久仰而敬之。
(二)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蘇武等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單于修好,由于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反叛,單于大怒,扣押了蘇武等人,勸其投降。蘇武寧死不屈,堅決不降,被迫淪為匈奴的奴隸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漢朝。蘇武牧羊:蘇武:漢朝時陜西武功人。蘇武寧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蘇武牧羊和鴻雁傳書成語典故中呈現(xiàn)一種民族大義。持節(jié)牧羊,不辱便命,而彪炳史冊。
雁足傳書出自《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p>
《漢書·蘇武傳》中引出的成語典故不少,一有:“白發(fā)丹心”,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還,須發(fā)皆白。二有:“斧鉞湯鑊”,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斧鉞:古代軍中刑戮。湯:滾開的水。鑊:古代的大鍋。湯鑊:古代一種酷刑,把犯人投入滾水中煮死。三有:“嚙雪吞氈”,漢武帝天漢元年,蘇武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單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絕其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終不屈。四有:“屈節(jié)辱命”,蘇武豪氣干云地回答匈奴單于的勸降。說:“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這些典故都表現(xiàn)了大漢蘇武的視死如歸,威武不屈,不辱使命,以全民族大義和大丈夫氣慨。
蘇武《報李陵書》有:“永存不朽”:“向使君服節(jié)死難,書功竹帛,傳名千代,茅土之封,永在不朽?!边@句話也說的響當(dāng)當(dāng)?shù)暮肋~,而蘇武身上所煥發(fā)出的這種偉大精神也確實永存不朽。
蘇武有剛烈頑強不屈的一面,也有情深義重溫柔的一面。他在《詩四首》中有:“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薄敖Y(jié)發(fā)夫妻”始為夫妻間最形象的成語。還有:“良友遠(yuǎn)離別,各在天一方。讓“天各一方”成為一種隔斷友情,遠(yuǎn)離親人,最痛苦的思念。
(三)
再就是東漢的陜西扶風(fēng)人的班超,棄文從武,留給后人最有名的成語典故“投筆從戎”。
范曄《后漢書·班超傳》中載:“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dāng)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關(guān)乎班超的成語還有“燕頷虎頸”,是說班超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堪稱當(dāng)年超一流的帥哥。有看相算命者曰:“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p>
再就是那句聞名天下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了。永平十六年,班超終于有了他“立功西域,以取封侯”的機會,他投筆從戎,隨竇固出酒泉,掃蕩車師一帶的匈奴勢力,破匈奴呼衍王于天山。班超以假司馬率偏師擊伊吾,與匈奴大戰(zhàn)于蒲類海,斬獲甚眾。班超首戰(zhàn),嶄露頭角。接著他被派遣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鄯善(原樓蘭國),就是在他到達鄯善后的一次突襲匈奴人的戰(zhàn)斗前。當(dāng)時匈奴人有130多人使團也來到鄯善,班超只有36人,兵力懸殊。班超在此緊要關(guān)頭,斬釘截鐵地號召手下,發(fā)出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誓言,并說:“當(dāng)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果然,機智果斷的班超,乘夜黑風(fēng)高,一擊成功,全殲匈奴人。當(dāng)他提著匈奴使者的腦袋,拿給鄯善王廣看時,“一國震怖” 鄯善王廣“遂納子為質(zhì)”。
班超投筆從戎這一為國為家,敢于擔(dān)當(dāng),義不容辭的“大丈夫”壯舉和獻身精神,一直激勵著后輩學(xué)子。尤其是在唐代,文人似乎都有追慕漢代雄風(fēng)的情結(jié)。他們認(rèn)為邊塞立功并非只屬于武將,文人照樣可以在邊塞大有作為??释麖臍v史文化中尋求精神力量,獲得歷史認(rèn)可的一種生命價值。詩仙李白《田園言懷》中贊曰:“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瘪樫e王《宿溫城望軍營》說:“投筆懷班業(yè),臨戎想霍顧。還應(yīng)雪漢恥,持此報明君。”王勃《滕王閣序》有:“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他們以班超萬里封侯的業(yè)績來激勵自己,希望自己能像班超那樣投筆從戎,立功邊塞,功昭日月,青史留名。
尤其是唐代詩人祖詠,他和班超一樣,開始都是在官府中抄寫公文的一介書生,后來效班超投筆從戎,向皇帝請發(fā)長纓,來到邊塞,寫下了一首氣勢雄偉,雄渾壯麗的詩篇《望薊門》:“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峰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弊尮P者讀之感動莫名。
后人效仿贊美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和詩篇,數(shù)不勝數(shù)。而離我們最近的就是上世紀(jì)四十年代的,中華民族面臨最危機關(guān)頭的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國遠(yuǎn)征軍軍歌》了。歌中一開始就是:“君不見,班定遠(yuǎn),絕域輕騎催戰(zhàn)云!男兒應(yīng)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zhàn)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zhàn)歌齊從軍。”其中“絕域輕騎催戰(zhàn)云”說的就是班超率36人在鄯善國那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突襲匈奴使團的戰(zhàn)斗。和遠(yuǎn)征軍開赴中緬邊境血戰(zhàn)日寇相同的境況。
(四)
還有東漢名將馬援的“馬革裹尸”這句成語,軍人為國犧牲的一種獻身精神最酣暢淋漓的體現(xiàn),更是振聾發(fā)聵,搖撼人心。每當(dāng)讀出這一句話,我都會激動得渾身發(fā)冷、熱血沸騰。
馬援,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南)人 ,伏波將軍。是秦人慷慨悲壯之士的典型,是“秦人的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 捐軀赴國難,是我們民族精神 “國魂”之體現(xiàn)。
這個成語出自《后漢書·馬援傳》中載馬援的誓言:“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革裹尸即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為國作戰(zhàn),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一種人生價值取向,“忠” 就是效忠國家,顯得尤其高尚。而能精忠報國,戰(zhàn)死在沙場,則一直是無可爭議的盡忠!所以,后世千百萬熱血男兒,真正的軍中英豪壯士,都以能馬革裹尸為最高榮譽。
令人感動,可歌可泣的是馬援六十二歲時,仍請纓披甲領(lǐng)兵遠(yuǎn)征。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圓了他戰(zhàn)死疆場、馬革裹尸的夙愿,這種民族精神鑄就了馬援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鑄就了我們民族的靈魂。
馬援六十二歲披甲遠(yuǎn)征,真正是老當(dāng)益壯?!逗鬂h書·馬援傳》還記載馬援“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倍袄袭?dāng)益壯” 這一成語就出自馬援。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也有:“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p>
馬援引出的成語故事還有“畫虎不成反類狗”。出自他的《誡兄子嚴(yán)敦書》:“效伯高不得,猶為謹(jǐn)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p>
《后漢書·馬援傳》還記載馬援“少有大志,諸兄奇之。”馬援幼年喪父,年輕時家里很窮,后來他在西北經(jīng)營游牧,發(fā)了財,嘆息說:“凡殖貨則產(chǎn),貴其能施賬也,否則守錢虜耳。”馬援不愿做守財奴,于是將自己掙得的錢財全部分給了親戚朋友。
后代推崇贊美馬革裹尸詩篇,層出不窮。宋朝詩人辛棄疾有詩 “馬革裹尸當(dāng)自誓”, 宋朝詩人黃人杰有詩:“馬革裹尸男子志”。明代張家玉有詩:“裹尸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鼻宕戾a麟有詩:“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清代龔自珍有詩:“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而唐代李益有詩:“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yuǎn)何須生入關(guān)。”宋朝蘇東坡有詩:“誓將馬革裹尸還,肯學(xué)班超苦兒女?!睂O中山先生為英年早逝討袁英雄蔡鍔題的挽聯(lián)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guān)馬伏波。”就說的班超和馬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