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思鄉(xiāng)遠夢,再點擊關注,這樣就可以繼續(xù)免費查看本平臺歷史消息了。謝謝您的贊賞和分享!
借墓游春的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日子。清明時節(jié)憶故人,這一天,人們穿越陰陽相隔,對逝者深深地懷念,縷縷相思念親恩。正所謂:“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span>
“慎終須盡三年孝,追遠長存一片心”。清明節(jié)有眾多風俗活動,作為中國三大鬼節(jié)之一,掃墓則是清明節(jié)最重要活動。
清明既是節(jié)氣也是節(jié)日,不僅僅就是掃墓,游春也是其重要內容。清明節(jié)也是“女人節(jié)”。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她們平時不能出門,不能隨便拋頭露面,正所謂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而清明節(jié)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jié),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于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一說法。
“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薄版碑斎皇侵钙綍r難得出門的、乘船去上墳的那些大家閨秀了。童謠中的“看姣姣”既是看美人,但也引申為看春景。正如家鄉(xiāng)的沔陽小曲所唱到的:“我要過江把景子看,澤口去游玩?!?/span>
嚴格地說,清明是個借掃墓游春的節(jié)日。舊時的清明人們去上墳,由族長率領孝子賢孫,乘船去墳上掃墓。一路上,婦女兒童歡天喜地,穿戴得漂漂亮亮,撐蓋傘,打彩旗,抬著供果酒肴香燭,一路上敲鑼打鼓,鞭炮聲聲,渲染著清明節(jié)的特殊氣氛,營造出清明節(jié)一道亮麗的風景。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倍拍恋摹肚迕鳌吩?,描寫出清明節(jié)凄清的意象,把乘風飄向春天的人們,說成是去哭墳,而不是去踏青。
那么,清明時節(jié),到底是“欲斷魂”去掃墓?還是去“看姣姣”游春?
清明時節(jié),天氣回暖,到處彌漫著勃勃生機,沐浴著和善的暖人春光。順應天時,享受這大自然的惠予,這才是清明節(jié)踏青最根本的意義。
掃墓是一種莊嚴的儀式,借以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感謝和敬意?!帮L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鼻迕鲯吣梗瑥亩Y宜悲,從天宜喜。也就是說,想哭就盡情地哭,想看姣姣就盡情地去看,不拘于時。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鼻迕鞯谋举|就是一個春天的節(jié)日。舊時的清明節(jié),除了掃墓,還有大量的游藝活動,諸如沐浴、踏青、蹴鞠、拔河、斗雞、畫蛋、蕩秋千、放風箏等游藝節(jié)目,無一不在清明節(jié)盛演。
“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鼻迕鬟@天,四面八方的居民和鄉(xiāng)客全都走向郊野,走馬放鷹,斗雞蹴踘,劈阮彈箏。少年郎競逐相撲,孩子們追著風箏,老和尚忙著為人說因果,瞎子藝人立地說書。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人們紛紛倦歸。
“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秋千。”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肚G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蕩秋千是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在過清明節(jié)期間,女子蕩秋千最為盛行。
“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痹诠糯棚L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許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后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鼻迕鞴?jié)是楊柳發(fā)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既趨吉避邪,又寄托了對先人的追思。
《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焙彻?jié)禁火習俗,起源于人們對著名忠臣義士介子推的紀念和祭奠。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寒食節(jié)正好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久而久之,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合二為一,這一天既為先人掃墓,又禁生火,增添了這個特殊節(jié)日的肅穆、凝重氣氛。隨著時間的遷移,到現(xiàn)代,寒食節(jié)漸漸被人們遺忘,大多數(shù)人只知“清明節(jié)”,不知道“寒食節(jié)”了。
清明節(jié)也是“美食節(jié)”。由于寒食節(jié)不能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一些食品。比如在我的家鄉(xiāng)就有“吃清明”的習俗。艾粑,也是家鄉(xiāng)寒食節(jié)踏青野餐的主要食物。把鮮嫩的艾葉采回來,洗凈,用文火煮出艾汁,加入米粉揉和做成扁圓的粑粑,上蒸籠蒸熟。艾粑入口清香細滑,有理氣血祛風驅濕等食療作用。
清明是個游玩歡樂的節(jié)日,那么,清明節(jié)到底能不能祝福節(jié)日快樂?有民俗專家這樣認為:在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讓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撐,踏青、蕩秋千、放風箏則讓人們活動起來。這些東西加在一起,都是為了要讓人們快樂度過清明節(jié),所以說清明節(jié)除了掃墓,其它場合說清明節(jié)快樂沒問題。
“清明吊子”飄啊飄
記憶中的故土風物有些在腦海里漸漸逝去,唯獨這細雨紛紛的清明節(jié)卻難以忘懷。又見清明,那在輕寒微雨的剪剪風中,悠然自在的飄搖著的“清明吊子”仿佛浮現(xiàn)在眼前。
平原水鄉(xiāng)的老家,村子里的墓地多選擇在不漬水的高地,如堤坡、旱田。原先是土葬,用的是棺木將死者下土,筑起高高的墳墓?,F(xiàn)在推行了火葬,在農村里,裝骨灰多選用瓷壇,下葬時將骨灰壇掩埋,然后在其上去砌簡陋的靈屋作為墳墓。村子里那些溘然離去的親人、長輩,入土為安集中葬于一隅,相逸無恙。
清明節(jié)是后輩為逝去的親人立碑的時候,有了碑文作向導,每逢去祭奠,才不會迷失己過逝祖先墓地的位置。當然,立碑的意義不僅于此,更是寄托著后輩對先輩的哀思和深深的緬懷與感恩。
老家人對清明節(jié)祭掃很是誠心,在外的游子每到清明節(jié),都會不遠萬里地回到家鄉(xiāng)悼念祖先,盡子孫孝道。清明節(jié)回家的路,有如一條隨風飄渺的紐帶,牽系著游子對故鄉(xiāng)土地和故鄉(xiāng)親人依戀的深情。
清明節(jié)的老家,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田野里,油菜花一片金黃,滾滾麥浪迎風起舞。樹林里成群的鳥兒鳴叫,燕子在堂前飛來飛去。小橋上通過的是扛犁耙的莊稼人,小河里流淌著清澈見底的桃花水,更有那悠揚悅耳的麥笛聲從遠方傳來……老家的河堤是通向村子墓地的一條土路,時而經過一隊隊清明祭掃的人群,手里拿著各式祭品,步履凝重,情思悠悠!
老家清明節(jié)的集市,各種祭品琳瑯滿目,最顯眼的是那“清明吊子”,五顏六色,鮮艷奪目,一束束掛滿商鋪門前,供人們選購。商鋪是人來人往、百無禁忌的地方,諸如鞭炮、紙錢,香燭這些是可以放在鋪子里的。但顧客買后去作祭品,是不可帶進自己家或要所祭奠逝者主人家的,祭鬼的物品應放置在室外,這是老家祖輩傳下來的民俗禁忌。因為祭品是給死人的,好好的活人不能自己咒自己,也不能去咒別人。
“清明吊子”是由招魂紙幡演變而來,緣于踏青插柳習俗。做“清明吊子”以竹篾編扎,綴上紙花和紙花環(huán),花團錦簇,彩帶飄飄?!扒迕鞯踝印狈謷斓鹾筒宓醵N,可掛于樹枝,也可插于地面,掛“清明吊子”是老家獨特的人文風情。
清明節(jié)主要的活動是掃墓,俗稱上墳。按老家的習俗,在掃墓前要準備的祭品有“清明吊子”、鞭炮、紙錢、香燭等。到了墓地,先把墓地周圍的雜草除凈,給墳墓添土,清理墓碑。然后在墳前插上“清明吊子”,點燃三炷清香和一對蠟燭,焚燒一大沓紙錢,所有的掃墓人都要在祖先的墳前跪拜,禮畢后,再燃放鞭炮,掃墓就算完成。
過去,也有用毛筆蘸紅漆把墓碑上的祖宗名號去描紅的習俗,以示后人銘記祖宗的名號,當酬當報祖宗的功德,并長存于心中。同時,也祈求祖先保庇兒孫們平安如意。
二十四節(jié)氣中,與節(jié)日吻合的,恐怕只有清明了。清明時節(jié),暖陽融融,微風習習。有時也會春雨飛灑,匯成一條淚河,天氣會變得一時的寒冷。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清明》詩,給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每到清明,人們便會吟誦起它。詩中的意象,仿佛是一幅圖畫,栩栩如生。
“清明吊子”飄啊飄,清明上墳給人以憂傷和悲涼。四月,正是鶯飛草長的時節(jié),清明的雨,也給大地一片清新明凈,帶來萬物生機勃勃,讓人們綴滿夢想和希望。淚水化作清明雨,每一滴雨都載著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jié)我回到了家鄉(xiāng)
物候農諺“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說的是清明時節(jié)以晴天為主,有利于農作物根須的生長,是因為“干長根”;而進入谷雨時節(jié),分蘗拔節(jié)的農作物需要大量雨水的滋潤,谷雨下雨是十分有利的?!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可清明節(jié)就是難得晴天。淅瀝瀝的雨水淋濕了墓碑,也潮濕了人們的內心。
清明雨,年年如期。清明,是雨水織成的節(jié)日,千百年來,仿佛無雨不清明。這潤物無聲的雨,專為祭拜天國祖先而來,借著這綿綿的清明雨,一捧泥土,一束鮮花,給故人送去不盡的思念。
今年清明節(jié),我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給已故多年的父母上墳。
到達家鄉(xiāng)的集鎮(zhèn)已是傍晚,絲絲雨中,撐一把雨傘,拿著照相機,散步在集鎮(zhèn)的大街小巷。上世紀,我從鄉(xiāng)村搬家到集鎮(zhèn),在這里生活過十多年,原居住的房屋雖然賣掉,但心存留念,去看上一眼,拍幾張相片,尋找流逝的時光。
接納我的集鎮(zhèn),靜靜地泊在鄉(xiāng)野的河流邊,水氣氤氳的小街兩旁,已是高樓林立,仿徽式建筑群,閭檐相望,給人最強烈的視覺感受。
我的那些老街坊,他們還認識我,遇見了我,叫我進屋坐、進屋喝茶,在他們家吃夜飯,熱情地問我這,問我那……我只是去捕捉那一張張布滿皺紋的臉龐,把他們藏在心底那最美的瞬間。
慶幸的是,那些漸行漸遠的傳統(tǒng)手工藝在集鎮(zhèn)上還能見到。
車木件,指的是用刀去削旋轉著的木頭,加工出來的是圓木件,是家居、家具的重要構件。顧客買回去,憑著自己的喜好,漆上所喜歡的顏色,不管擺在什么地方,既能家用,又裝飾了房屋。
車木匠是木匠行當?shù)姆种?,是介于家具類、木雕類的工藝木匠,家鄉(xiāng)人習慣把持有這項手藝的人稱之為“車匠”。車木店鋪在家鄉(xiāng)的集鎮(zhèn)一直都有,街坊彭師傅就是這門手藝的堅守人。
走進彭師傅的作坊,只見地上堆滿了用于加工車木的木材,壁柜里擺放著許多車木使用的工具。彭師傅憑著精湛的技藝,車出的構件,顧客贊不絕口。
交談中,彭師傅也道出一肚子的苦惱:“干我們這一行當既辛苦,又不賺錢,因此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這門手藝,請個幫手都難?!?/span>
集鎮(zhèn)上也多了些流浪在這里租門面做生意的異鄉(xiāng)人,有開川菜館的夫婦,有做蛋糕的江西姑娘,有操安徽口音的男女開設的茶葉鋪……超市門前那耍猴玩把戲的班子,這無疑是來自河南雜耍藝人。
看到這些流浪的異鄉(xiāng)人,讓我想起了昔時常有從外地來到村子里那些放蜂人。每當油菜花開的季節(jié),放蜂人在田間地頭,搭起帳篷,擺開蜂箱,采集蜂蜜和花粉。南北輾轉,追隨花地,他們比蜜蜂還忙。風里雨里,在外奔波,風餐露宿,苦釀出甜。當放蜂人打開蜂箱收獲蜂蜜的時候,枯燥生活帶給他們的是樂趣,是甜蜜的幸福。
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小時候,自己總想長大后去做個流浪的異鄉(xiāng)人,無牽無掛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覺得異鄉(xiāng)人是那樣的幸福。
現(xiàn)在,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異鄉(xiāng)人,而且我還是異鄉(xiāng)的鄉(xiāng)下人。
原以為在皇城,能享受皇帝的待遇,走的是同樣的路,喝的是同樣的水,呼吸的是同樣的空氣。北漂,為謀取自己的生存地位,曾經歷過種種的苦難,在城市的夾縫里頑強地活著,努力奮斗著,可命運并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想來,也可能是水土不服的緣由,歸根結底,你必定是一個異鄉(xiāng)人。
細雨中的集鎮(zhèn),更顯得婀娜多姿。我漫步走在修繕竣工不久的大橋上,在時光的長河里游走,去打開記憶的閘門。大橋佇立在河流的兩端,十分壯觀,河水幽碧,綠柳長堤。集鎮(zhèn)的這座橋的歷史在我記憶中,是那樣的清晰,是那樣親切,多少個夜晚,她悄悄地走進我的夢鄉(xiāng),思念的碎片散落在夢里。此時的相遇,牽掛的心終于落定了下來!但我卻還是放不下,拍下一幅幅怦然心動的照片,記錄著此行的收獲。
驚雷聲聲,夜雨輕飏,如珠如淚滴不盡。在集鎮(zhèn)上親戚家住用一宿,天亮我得買些香紙、鞭炮、清明吊子,該回老家給父母清明上墳。
清明上墳(亦為掃墓)是古老的禮儀,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在民間流傳甚廣,即使在那“破四舊”的年代,該習俗也沒有被破除。清明上墳的內容包括:給墳墓添新土、掛清明吊子、燒錢化紙和燃放鞭炮等。
想起來,父母相繼逝世已二十多年了,在家時,每年的清明都能給父母上墳。離開家后,十多年沒曾回家在父母的墳前祭拜過,想到這些,我不禁凄然淚下。
誰個不曾是人生父母養(yǎng),人生首要之事,莫過于盡孝。而我卻是父母活著不行孝,死了也不行孝忘恩之人。陰陽兩隔,父母永遠都不會再回來,親人再難以相見。濃濃的哀思,有如一根細而尖的針,一直插在心頭,一直拔不去,升騰出一股惶恐悵惘的憂傷。
在集鎮(zhèn)商鋪,我買好祭品,歸心似箭地回到老家,來到父母的墳地。
村里的墓地里有一棵大柏樹,當年我在家時就有了,是生產隊集中墓地時栽種的,為逝去的父老前輩們遮風擋雨。如今這棵樹老了,好多枯萎的樹枝不見抽出的新芽,讓人感受到有一種難言的寂寞。
細讀墓地里一塊塊碑文,生于斯,長于斯的我,這片墓地所安息的那些老前輩們大都認識,他們曾是我躲過雨的屋檐,鄉(xiāng)情難忘。不少的墳墓前有人祭拜過,掛起的清明吊子花花綠綠,被雨淋濕的鞭渣炸滿墳堆。也有些墳墓雜草叢生,墓碑已風化,字跡變得模糊,有的墓碑已攔腰斷裂。這些前輩們的后人,也許如同我一樣,人遠離家鄉(xiāng),在異鄉(xiāng)生活,路途遙遠,沒能來上墳,只剩下這殘缺的墓碑。我要給他(她)們敬上三炷香,作三個揖,寄托哀思!
清明雨斷斷續(xù)續(xù),時而太陽從云縫里鉆出來,陽光照在身上雖有暖意,但攪得人心慵意懶。趁著雨停了,我清理父母墳墓的雜草,擦凈墓碑,掛上清明吊子,燒過紙錢,點起香燭,雙膝跪下,如泣如訴與父母談論著那些溫情話題,求得庇護我的子孫平安。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父母的墳地。濕漉的田間小路上,留下我一串串清新腳印。
我孤獨地走進村子,感覺到整個村子無比冷清靜寂。那些記憶早已遠去,看不到往日那裊裊升起的炊煙,聽不到昔日滿村雞鴨的叫聲,唯一的變化就是門前修建了一條筆直的水泥路,也有的家戶蓋起了樓房,沒有蓋樓房的那些舊房斷柱殘垣,破壁頹丘。又不是田活大忙季節(jié),也沒有鄰村搭臺唱花鼓戲,家家戶戶的大門都鎖著,人都到哪里去了?!我挨家挨戶地尋覓著日夜思念的父老鄉(xiāng)親。
終于看到那家的門開著,所見到的是湊不齊一桌正在打麻將的三位老人,衣衫襤縷,滿頭白發(fā)。我的到來,并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各人盯著眼前桌子上的麻將牌。我一眼看出其中的一位就是我久別的幺叔,我像見到活菩薩似的,大聲喊著“幺叔”,可他就是不在意我。后來,還是同他一起打麻將的、我兒時同村的小伙伴的媽媽站起身來,聽到我的喊聲,問我找誰。
在家時,我稱呼她王嬸。我回答說:“王嬸,我是才娃子!”
“你是咋回來的,你幺叔耳聾,眼睛也不行了。”
“清明節(jié)給父母上墳,順便在村子里走走看看?!?/span>
我拉著王嬸的手,問候起她身體狀況,她回答我:“老了,也不行了,經常發(fā)渾身痛。我和你母親同年的,你母親都走了二十多年,我也不知是哪一天的事,去見你的母親。沒有事了,打幾圈麻將,也不講錢,純屬于混陽壽?!?/span>
我從背包里掏出煙來,放在了幺爺?shù)拿媲?,他還是不知道我是誰……
行將作古的幺叔,是一位民間藝人,會拍漁鼓,也唱花鼓戲。在家時,每當他如泣如訴的漁鼓聲響起,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家鄉(xiāng)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清澈的小河邊,有牧童的麥哨;泥濘的田埂上,有野花的芬芳;月下的荷塘里,有魚蝦蓮藕;廣袤的田野里,有成熟的稻香。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是家鄉(xiāng)這片土地養(yǎng)育了我,人在異鄉(xiāng),家鄉(xiāng)才是鄉(xiāng)愁落腳的地方。我熱愛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無論走到那里,我都會謳歌贊美家鄉(xiāng)。
走出村頭,見到兒時親密無間的伙伴接他放學的孫子回家,偶然間相遇,還是如以前一樣,我倆是無所不談。
我問起他的兒女,他一臉的無賴,他回答我:“現(xiàn)在的年輕人生活得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很大,僅靠種幾畝地實難糊口。他們肩負著責任,萬般無賴地選擇離開家鄉(xiāng),背起沉重的行囊,外出打工來養(yǎng)活家小?!闭f完,他陷入一片沉思。
我為自己高興!改革開放外出打工,我算是村子里的走得最早的,現(xiàn)居然有了第二代、第三代打工者。只是每年雨紛紛的清明節(jié),村子里少了些斷魂落魄、祭拜祖先的身影。
也是,現(xiàn)在的交通實在方便,火車經過家門口。我摸著他孫子的頭,問他爸爸媽媽哪里去了,小孩回答我:“火車把爸爸媽媽拖走了,把爺爺奶奶和我丟在了家里?!毙『⒌奶煺?,我心里十分的煩亂和不安。
我思忖著。如今的農村,除了老人和小孩,都出去打工了,一派蕭條,人氣明顯不足。當孤獨的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相依為命,什么悲劇都有可能發(fā)生。給孩子提供一個快樂健康成長的社會大家,給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已成為當今社會所關注的熱點。
別了他們爺孫二人,我得趕緊地去參加張氏家族舉行的“吃清明會”。
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清明時節(jié),老家有“吃清明會”的習俗,清明會也叫“堂會”,顧名思義,就是參加人員只限于本族本姓,族人們聚在一起尋根問祖,祭奠祖先,接受祖訓,教育后代。其親情濃厚,形成規(guī)??涨暗耐谧迦耸?/span>
吃清明會不是每年都有的,是在宗族里有重大事宜要協(xié)商才舉行一次,如選舉族長、修譜、修祖堂(宗祠)以及集資修路修橋、幫扶族里的困難戶和解決某些家庭糾紛等。
吃清明會那天,由族長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召集為老祖宗上墳,上完墳后,接著是議事,最后大家坐在一起吃清明會。在人們眼中,族姓舉辦吃清明會,能體現(xiàn)家族的存在,強化家族的意識,鞏固家族的團結,增進家族的感情。同時,也能為清明節(jié)增添氣氛,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其實,吃清明會的“會”,也可以理解為“會餐”的會。參加“吃”的人自帶生活費,為了不鋪張,規(guī)矩是只能在家中做飯,不許上餐館。男的買來酒菜,女人們負責做菜,大家一起做,一起吃,其樂融融。談到會餐的席面,頗為豐盛,傳統(tǒng)的“沔陽三蒸”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清明會吃的是飯,溝通的是情。我此次回家,有幸參與,增強我對理解清明節(jié)的文化內涵很有好處,那就是:感恩紀念,催護新生。再則,和家族的那些老人聚在一起,互相問候,傳遞親情,也自然是很開心的事。畢竟是好多年沒見面了,一個個年邁的背影,一張張老去的面容,在他們快慢不一的腳步里,我用相機去尋找這些老人當年的風流瀟灑。
這次吃清明會,祭祖儀式在張氏祠堂舉行。按照舊俗,祭拜要到祖宗牌位前去上香磕頭。固然我輩分高,但自己并不是張姓中有身份的人,主持安排陪祭也就不夠資格了。
祭祖結束,喝過酒,族人們留我在晚上看花鼓戲。既然提起,這四天四夜的臺費也得贊助,規(guī)定以“丁”集資,于是,我掏出三百元來……
“柳暗花香愁不眠,獨憑危檻思凄然?!币露道锎е乇本┑臋C票,我得盡快地趕到機場。別了族人們,在孤獨的清明風、清明雨中,又一次暫別了家鄉(xiāng),也不知何時再能回來!
回頭再看一眼村子,村子在雨霧里時隱時現(xiàn),有如夢如幻的感覺!
清明節(jié)回到家鄉(xiāng),目睹著家鄉(xiāng)的變化,驚嘆著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感觸頗深!遺憾的是,沒有看到田野里開滿那淺紫色的蠶豆花!
三分春色一分愁
清明節(jié),回家鄉(xiāng),給過世的父母上墳。
走進村子,昔日人情風光依然,安然無恙。村子約有四、五十戶人家,因沿這里的“蘆湖”而居,所得名“沿湖塆”。村前有一條小河,是家鄉(xiāng)有名的農田灌溉河流,名曰“通順河”。那年那月,村民們以農耕、漁業(yè)為主,老牛破車,穩(wěn)當?shù)煤?,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
一日離家一日生,猶如孤鳥宿寒林。我生長在這一個偏僻的小村子,離開她已有十多個寒暑了,這里的一事一物記憶清晰,扎在心田,有道不完的鄉(xiāng)情,說不完的離愁,千言萬語也不能盡我所懷!兒不嫌母丑。說實在的,雖說家鄉(xiāng)貧窮荒蕪,在我心中,卻認為是最美好的,如同父母在兒女心中一樣,也是最可愛的!
家鄉(xiāng)的人情風俗可親、真切。凡村里的上了年紀的人我都認識,他們也認識我。他們見到我的歸來,個個是熱情地與我打招呼:有的說我“發(fā)褔了,啤酒肚子也挺起來了”;有的說我“越過越年輕了,看不出有一根白頭發(fā)”;有的說我“比原來教書時,變得更迂腐了”……只有嫁在本村,陪著我一起走著的姐姐說出實話,她拉著我的手,回答著村子的人:“我大舅(依她孩子叫我)比十幾年前那次回家要瘦多了、也老多了!”
姐姐還是從前那副老樣子,唯一變化是她的頭額上又多出幾道皺紋。雖說是快七十歲的人了,仍吃得、做得,只是高血壓病一直困擾著她。我笑著對姐姐說:“上次回家是二十世紀,這次回家是二十一世紀,都跨世紀了,我又不是神仙,哪有不老的?”我摘下眼鏡,擦著欣喜的熱淚。手中的眼鏡,是兒媳給我配置的300度光的老花鏡,也讓我想起“老來眼花”的愴寒來。畢竟自己也是邁入花甲之年門檻的人,老了,當就順理成章。
你曉得的,村子里能看到的,是新修的一條水泥村道,是春風吹過抽出新葉的楊柳,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是閑置的農具和無人的破屋…….寧靜的村子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緊張的繁忙,令人愜意。燕子比我先回到村子,它們在房前屋后飛來飛去,尋找老巢。
姐姐提著我從集鎮(zhèn)買來給父母上墳的祭品,姐弟倆拖著沉甸甸的步伐,來到父母墳地。那天正是清明日的前一天,那塊葬滿已過世父老鄉(xiāng)親墓地,吊清的人也多,煙氣縷縷,鞭炮陣陣也熱鬧,也有哀思的哭聲!但也有的如我一樣,是應節(jié)而來的。那些人多數(shù)是死者的親戚,領著他們的親人,從停在田間小路上,那一輛輛轎車的異地牌照來判斷,也可能是從外地趕回來上墳的年輕人,這些人于我來說,個個都是陌生的面孔。只是姐姐在與他們搭訕,把我向他們去介紹。
姐姐把祭品掛在父母墳前的那棵扁柏樹枝上,扁柏樹是我親手栽種的,春光下,翠葉泛著熒光。我們給墓地周圍先除去雜草,擦凈墓碑后,擺開祭品,點然香燭,焚燒冥紙,叩頭跪拜,最后是燃放鞭炮。姐弟倆含著默默無語的心情,在父母墳前停留片刻,悵然離開,回頭望去,又一程一程的遠了……
上完墳,我來到姐姐家。她給我泡了一壺茶,叫我自斟自飲,姐弟倆敘談了幾句后,她便進廚房為我做飯去了。
姐夫去世多年,遺像掛在中堂的墻壁上,上面寫著姐夫的名字、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蛟S是姐夫去世日子久矣,或許是自己是同輩人,故給姐夫上墳我是可以不去的??粗惴虻倪z像,我心里便充滿悲悽。
這時,姐姐正好走上前來問我,說做飯還要到菜園里去扯幾個窩筍什么的,得等一些工夫,如是我肚子餓了的話,就先打幾個雞蛋泡炒米墊一墊。我回答她:“你還是趕緊做飯吧,孫娃們放學回來也要吃飯。”
外甥與我在同一城市打工,我是知道他是沒有回來的。我問起出嫁的外甥女清明節(jié)來給她父親上墳沒有?姐姐說她今年沒有外出打工,在家照理孩子,昨天來過。說完,姐姐出門到菜園去了……
我喝著茶,不禁又回憶起兒時在家鄉(xiāng)的情景,想起了父母叔嬸,想起了親戚鄰居,想起了村莊田野,想起了老屋老臺……前塵往事,像杯子中用口吹過,蕩漾著的茶水,一一泛在眼前。
說起我的老屋,簡陋的兩小間磚瓦房。自雙親去世后就被拆除,印象中的老臺基,幾年前,家鄉(xiāng)通了火車,在修建通向火車站的公路時,老臺基而被征用,于我找不到它的蹤跡。只隱約地記得老屋門前的通順河堤面有一凹段,正對著我家的大門,如今這一凹段還在。小時候,我問起父親,這堤面為什么會有這一凹段呢?干過挖河筑堤一輩子的父親告訴我:“這是不保質量的那些筑堤人留下的遺害。他們?yōu)榱送瓿扇蝿眨倒p料,用蘆湖的蘆草代替土方,上面鋪土,時間一長,蘆草爛了,堤面就凹陷不平。解放后,洪患安然,再也沒有人去修復,于是堤面就一直是這一凹段?!?/span>
美不美、家鄉(xiāng)水。離開家鄉(xiāng),最讓我懷念的是這條河。昔日的通順河,河里有各種各樣的魚類,大至一二十斤,小則半斤八兩不等。那些魚,對村民來說,要吃魚,就如我們今天到超市去買一樣方便,隨時可以背著網到河里去捕。那時,捕魚的業(yè)司也多,有鸕鶿叼魚、搬罾瞄罾、花籃絲網、下卡放鉤……
我最難忘的人,當然是我的父母了。父親教我容忍待事,誠實待人;學習用功,不怕吃苦。母親從不與我去講這些大道理,她只有一句話:就是不要害人。
記得小時候,父親為了培養(yǎng)我“窮人孩子早當家”的能力,有些家務事總讓我獨自去完成。一般人家準備“年貨”,白酒是必備的食品,因白酒不能自制,要到酒廠用紅高粱、劈柴去兌換。家鄉(xiāng)范關白酒傳統(tǒng)釀制,有“御酒”的美譽,人們愛喝。十歲那年,我讀四年級了,時值年關,學校已經放寒假,父親叫我到離家十多里的范關去換酒,我答應了他的吩咐。
第二天早晨,吃過早飯,我肩挑擔子,一頭是劈柴,一頭是用棉布口袋裝的紅高粱和土陶酒壺,踏雪破凌地朝范關街走去。我只知道范關的大致方向,況且那時鄉(xiāng)村道路都是崎嶇的小路和狹窄的田埂,更不像現(xiàn)在立有指路牌,只得靠問路才不至于迷路。我本著大人告訴我“問路問老頭”的囑咐,大約三堂課的時間,我就走到了范關街,找到了酒廠門市部。
用糧食、柴火去換酒要算賬,幾斤糧食換一斤酒,得找多少斤的柴火,柴火不夠得補多少錢。店老板稱過我挑來的紅高粱、劈柴后,未等到店老板用算盤算清楚,我就心算出來了。記得那次換酒劈柴多帶了,按多少錢一斤劈柴,折成錢都用來買了酒。雖說多余的劈柴,相比到市場去賣要便宜一二分錢,但比“背著石頭上山”再挑回家,要劃算得多。
去時是一擔挑,回來時只是酒壺里有酒,拗頭了,這可難不到我。在酒廠去撿二塊磚來,用裝過紅高粱的口袋裝好,沉頭恰好。再到飲食店撿上二個煮水包,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吃,口干了到農戶家去討口水喝,悠哉樂哉!
回到家已是天黑,一路上是滴酒不曾潑灑,母親稱贊了我,說我年紀輕輕就會算賬,長大了是個做生意買賣的料,但父親卻是一聲不響,好歹都不說。
說到做生意,小時候我也曾這樣對大人說過,自己長大后,家里沒錢供我學手藝我就去學做生意,哪怕是用手推車從仙桃購一袋食鹽回來賣,也要比那“口朝黃土背朝天”去種田強多了。也是,大集體時,拼死拼活地干一天,掙得一個工分僅有幾分錢的報酬。
母親語重心長教訓我“不要害人”這句話,讓我受益終身。在我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教書的十多年里,我深知自己不是師范生,也懂得“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道理,絕不誤人子弟。于是,我白天教學,晚上捧書苦讀,勤勉自修,二年下來,求得沔陽師范《中師函授結業(yè)證》后,我又報考了華中師范學院(荊州)大專(中文)函授班,并以作文考試第一名的成績予以錄取。
參加大專函授班,學員每年的整個寒暑假是集中面授、考試的時期,學習地點是輪流借用荊州地區(qū)各縣市師范學校的教室、寢室舉行,老師來自“華師”。這樣一來,就涉及到生活等費用的問題。我家姊妹八人,僅靠父母,姐姐和我掙工分養(yǎng)活全家,家大口闊,年年超支。
“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兒孫夜讀書?!备改腹?jié)衣縮食,想方設法地籌錢讓我去參加自修大專函授學習。記得第一學年的暑假面授是集中在京山,又要買復習資料參加這一學年的期終考試,又要添置下學期的課本,還說考試完后要到鐘祥去參觀顯陵……都得花錢。
父母為了籌齊我的學習費用,賣掉了家里喂養(yǎng)的一頭肉豬,就連再捉豬娃的錢都沒有留下,所賣得的錢一五一十的全部給了我。
父母的支持,給我信心,鼓勵我的勇氣,當時我毅力驚人,學習往往是通宵達旦。人生的目標就是拿到《大專函授結業(yè)證》,爭取“民轉公”(民辦老師轉公辦老師),拿工資、吃計劃糧。
我母親年壽不高,四十幾歲因得了沒有希望的病,于1976年與世長辭。那時我還沒有結婚,母親沒能見到她的兒媳婦和孫子。也正好是我參加大專函授學習第二年的下學期,尚未結業(yè)。
俗話說:“寧可死做官的爺,不可死叫花子的娘?!蹦赣H去世后,家境更是一貧如洗,三餐飯食都難以糊口,我又傷心,有害怕,消極悲觀!弟弟妹妹又小,我得好好教書,年底多評工分,給他(她)們以溫飽。我也實在是沒有道理,再去挖家里的錢,拿去參加函授自修學習了。再說,家境自己也是“伸手摸得著骨頭”,不說家里沒有錢,即使是有錢,我再也不能去狠下這個良心了。我要想辦法來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減輕父親操勞家務的種種壓力。
我荒廢了函授自修的機會,照樣教書,只是從中學轉入教小學了,我很是樂意,負擔輕了,也不會因教學水平差而誤人子弟去害人。
1978年恢復高考,我也沒有去認真對待,去請假復習,我運氣一直不好,高考落榜。父親總是說:“考不取好!”父親的話,堵住了我去讀大學的道路。而親戚們的看法則不同,鼓勵我第二年再考,最終我還是放棄了。那時,當兵入伍也是出路,民兵連長他名都不讓我去報,說是村支部商量過,要留我在家掙工分,來還生產隊的家庭超支。
貧困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著。姐姐出嫁后,我只得娶妻生子。
妻在年輕時,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五官端正,身材勻稱。雖說她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姑娘,村子里的人都把她比作是“知識青年”。她勤勞樸實,持家節(jié)儉,哪個都趕不上她!
前世修來的福分,我慶幸自己娶了一個既溫柔漂亮、又勤巴苦做的老婆。
妻嫁過來后,家境慢慢的有了明顯的好轉,我一心一意地教書,她拼命地掙工分。除了孩子,他心里只有我,為我準備一日三餐,為我準備干凈的換洗衣服。
在我結婚的第三年,父親去世,弟弟妹妹還有六個都沒有長大成人?!伴L哥長嫂替爺娘”,凡事都要面對現(xiàn)實,是妻挑起了家里的重擔,把我弟弟妹妹一個個拉扯成人,娶親完輩。她也常叮囑我,要好好教書,不能誤了農村孩子們的前途。妻子的話,是嚴肅的,就像母親所說的“不要害人”是一樣的道理。我平靜地回答她:“我會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蔽翼斊筋~寬,惡事莫為,一生無貪戀之心,是母親成全了我!
回想從前的日子,我感激父母、感激妻子、感激所有幫襯過我的姻親故舊!
姐姐喊我到廚房去吃飯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吃過飯,我也該回到千里之遙異地的家了。在夕陽余輝中,我背著行囊,沿風光綺麗,朝火車站走去。家鄉(xiāng)的田野一片春綠,菜花一片金黃,看到姐姐目送我那遠去的背影,又有誰知我“三分春色一分愁”的心思??!
寄往天堂的哀思
人一旦上了年紀,總會去想那些過去的事情。
土生土長在農村的我,現(xiàn)置身在外地多年,對于故鄉(xiāng),似乎有那么一種“人走茶涼”的感覺,每到過年過節(jié)的,只是給故鄉(xiāng)的親戚朋友打個電話,送個問候,便很少回家。
其實故鄉(xiāng)并不遠,現(xiàn)在交通極其方便,想來,還是怨自己懶得動身。這些年,老家的那些親戚朋友也開始疏遠了,故鄉(xiāng)的綠樹田野、農夫耕耘、小橋流水、村莊道路的風景以及我曾經形影不離,現(xiàn)在一個個都變成了“小老頭”的兒時玩伴,也都漸漸淡出了我的記憶。
這且不說,就連每年的清明節(jié)也沒有回故鄉(xiāng)給父母掃墓,盡管有我姐姐、妹妹她們在打理,但也得各憑各地良心?。 吧袪斈?,死有地方”。自己也終會走到那一天,后人也是不是會“上顰下效”?想起這些事來,心里就內疚、怯懦,不覺淚水溢出眼眶。
故鄉(xiāng)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是我永遠也念念不忘的地方。我的祖輩安葬在這塊土地上,這里也有相繼離開人世、生我養(yǎng)我父母的墳墓。無數(shù)個夜里,我會夢起故鄉(xiāng)那埋著父母的田頭,聽到父母喊著我的乳名……..
在這清明節(jié)前夕,我抹著臉上的淚水,想起在家時給父母清明掃墓的情景來。
那時,全家人住在離老家十多里地的鎮(zhèn)上,無論自己工作再忙,我都要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帶著家人,約好我的兄弟姐妹,來到父母長眠安息的地方,祭奠鞠躬。
來到父母墳前,墳墓里長滿萋萋的荒草,我拿起鐮刀,割掉墳頭的雜草;揮起鐵锨,向墳頭添些新土。然后拿出祭品,跪著燒給我的父母。姐姐妹妹她們在墳墓的周圍插滿了清明吊,把石碑擦得干干凈凈。
我最小的妹妹在她不到三歲時,我母親就去世了,她從小歉著別人的娘親。每到這個季節(jié),她可以對著母親的墳墓,抓起一把土,大聲地去喊幾聲自己的親娘,坐在墳前跟我的父母說些傷心話,說些知心話,邊哭邊說。等我把鞭炮放完,小妹妹已哭成淚人,泣不成聲……然后是姐姐扶著小妹妹蹣跚著走出父母的墳地。
父親逝世比母親晚,在他逝世的第五年的清明,我商量弟弟為父親立一塊石碑。父親是一個善良的人,勞苦功高。立塊碑也算敬了我們的一個孝心,了卻我們的一個心愿。我早在二個月前,就在鎮(zhèn)上的刻碑店定好了石碑。石匠師傅們雕刻得仔細,石碑是長方形的,碑頂和碑文的兩旁都雕刻有龍的圖案,字體圓潤清晰,石碑立起來后看上去很是大方氣派。
那年清明前,我請車把石碑運到了父親墓地,然后拌水泥漿立碑。立碑前首先是清掃墓地,接著是敬香燒紙放鞭炮。立完碑后我們都跪在碑前祭奠磕頭,再把墓地整理一遍,同時又放起一串鞭炮。
從此,父親的石碑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號,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來到父母的墳地,會找到刻有我的名字泣拜的石碑,永遠也不會迷失方向。只有這里才是我深情的故土,是我生命開始的地方。
這些年,我沒有給我父母掃墓,姐妹她們電話告訴我,每年清明節(jié)她們去給父母掃墓,提著祭品路過故鄉(xiāng)的小村時,村里的老人們會叫著我的乳名,問起我咋沒有回來?她們給我說起這些老人的稱呼,我真的是記不起來,偶爾知道的,也是熟悉而又陌生。于是,自己的心里有一種很復雜的情緒。老人們叫著我的乳名,儼然是我的父母在叫著我,是我忘記了他們,忘記了我的父老鄉(xiāng)親!但我知道,不是因為他們還記得我,而是因為他們清楚,村里的墓地里,有我父母的墳墓,知道我是某人的后人。老人們叮嚀著我的姐妹:下次叫他一定回來……無法言說中,對故鄉(xiāng)的感情油然而生,故鄉(xiāng)永遠鐫刻在我靈魂深處,故鄉(xiāng)永遠是一個抹不去的夢,不管我身在何方,依然心系故鄉(xiāng),還有那濃濃的親情和鄉(xiāng)情。
今天的天氣很糟糕,我的心情也很糟糕。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您們離我雖然很遙遠,我不會忘記您們的養(yǎng)育之恩,心中始終把您們掛牽。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在異地住宅的后院里為您們上香燒紙,祭奠緬懷,寄往天堂的哀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