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零售商來說,物流體系一直就是個頭疼的事——成本實在太高了,無論是基礎(chǔ)建設(shè)的固定成本還是每單配送帶來的可變成本。
文/王子威
自從美國亞馬遜把“兩日免費送達”變成常態(tài)化物流體驗以后,零售商們是很崩潰的,這也是亞馬遜對整個美國零售圈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打擊。而且零售商們也意識到,要想玩好全渠道,自己要改的是整個物流體系。
1
亞馬遜之道
物流肯定不是免費的,看看亞馬遜的財報你就明白了,2016財年,亞馬遜的物流成本達到72億美元,是一個超級“現(xiàn)金吸塵器”。
▲自2006年,亞馬遜的物流成本增速一直快于物流收入,2016年物流凈成本為72億美元。
數(shù)據(jù)來源:Statista
不過亞馬遜能一直這么玩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一直在用云服務(wù)(Amazon Web Services,AWS)這個超高速增長的“現(xiàn)金?!?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color: rgb(191, 191, 191);">(2016年利潤為24億美元)和一直穩(wěn)步提升的會員費(Prime)來填坑——按照巴菲特在今年的投資者大會后,接受CNBC采訪時的觀點,亞馬遜是同時“同時把IT和零售兩個完全不想關(guān)的行業(yè)做好的”。
▲亞馬遜云服務(wù)2013-2016年收入,單位:百萬美元
數(shù)據(jù)來源:Statista
▲在過去兩年(201503-201703)中,亞馬遜的會員數(shù)量翻了一倍;同時會員年消費額幾乎達到非會員的1倍。
數(shù)據(jù)來源:Statista
然而,物流成本不僅要從總額看,有研究顯示,亞馬遜每個訂單的物流成本、和每個包裹的物流成本每季度都在下降!原因也很簡單,亞馬遜在北美地區(qū)一直在建立新的物流節(jié)點,而且一個倉儲中心距離消費者都在90英里以內(nèi)。
▲亞馬遜倉庫在全美分布:截至2017年1月,亞馬遜在全美有214個倉庫。
數(shù)據(jù)來源:Statista
在物流成本慢慢下降的額同時,亞馬遜事實上也通過浮動定價體系偷偷地多讓用戶付錢——就像買機票一樣,一會兒一個價格,而且消費者也注意不到自己多付了。
所以,一般來說,亞馬遜從不會說我們的價格是最低的(最愛說這話的是沃爾瑪,然后沃爾瑪就被阿爾迪打臉了),通常會說自己的“價值”是最好的。
2
物流成本到底包括了什么
物流成本這個詞得定義好,不然很快就會南轅北轍。
在消費者眼中,就是你讓我掏錢付郵費;而在物流系統(tǒng)中,至少包括兩個核心步驟,第一個是“裝箱(Fulfilment)”,第二個才是“配送(Delivery)”。
在中國,消費者可能最多見過樓下某個快遞點在雙十一、雙十二期間堆積如山的快遞箱,而在美國,不少消費者連這個都沒見過。
對于整個物流體系來說,打包就是個幾乎無法削減的人力成本,在打包完成后交給物流公司(可以是自建也可以是合作的)才開始了“配送”過程。
從美國數(shù)據(jù)看,配送這個過程的成本最低也得2.5美元,通常情況下是3到5美元——這和盒子大小、距離正相關(guān)。所以想一想,如果消費者買了商品,最后又退貨,這個成本有多少(其實也解釋了,有時候亞馬遜會直接退錢,連商品都不讓你退回來,因為為了那個不值錢的小玩意,亞馬遜要掏的錢、消耗的人力真是很多的)。
別光說亞馬遜,沃爾瑪在美國也是有很強力的供應(yīng)鏈和物流的,目前對于35美元以上的訂單免運費,否則每單運費5.99美元——而這個數(shù)字基本也是一個零售商“打包+配送”的盈虧平衡點。
3
用戶就要免費配送,怎么辦?
通常來說,如果你真能在物流上做到差不多“盈虧平衡”,那還真有的玩了,不過問題在于,消費者已經(jīng)習慣于“免費送貨”了,全美零售協(xié)會(NRF)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美國有將近60%的線上訂單都是免運費的。
為了滿足刁鉆的消費者需求——因為有運費而沒有最終購買,這個問題居然同時出現(xiàn)在中國和美國的電商市場里,通常還是購物籃棄置現(xiàn)象最大的成因——免費配送就得和一些戰(zhàn)略相關(guān)了,比如把運費加入到消費者的貨款中等。
這里,最為常見的就是設(shè)定最低限額,聯(lián)邦快遞(UPS)電商業(yè)務(wù)資深副總裁Carl Asmus表示,為了免運費,90%的消費者會去湊到那個最低限額的。于是,零售商們就把最低限額這個東西變成一種推銷的手段了:比如說提升最低限額,或者,我也不收你運費,但是商品5天到達。
這里就給了零售商們一些可以調(diào)節(jié)的杠桿,只不過這個最低限額到底能不能設(shè)定好,就要看數(shù)據(jù)說話了。
4
零售商還想降低成本,怎么辦?
利潤=收入-成本,這是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公式。零售商們在提升收入——有時候這還真挺難的——的同時,一定會想的就是怎么再降低點成本。
細看的話,會發(fā)現(xiàn),在配送環(huán)節(jié)中,其實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住家配送(Residential Delivery)”,一種是B2B配送。
從美國數(shù)據(jù)看,40%都是住家配送,這就使得零售商們得多動動腦子了,于是常見招數(shù)無外乎以下幾種:
1
第一種是提供更多配送選擇,既有2日免費送達,還可以5日送達、7日送達、1小時送達、2小時送達、隔夜送達等等,給不同的服務(wù)進行不同標價就好了。
2
第二種是送達某個位置,比如提貨柜等,這樣配送員一趟基本就搞定了一個區(qū)域的配送,而且還不會有“沒人簽收”的問題。
同時,這類提貨柜,從美國看,不少都在商店、市場中,這時候就成了一種變相的“自提”服務(wù),這個成本節(jié)省大了去了——實體店的作用大大的。
3
第三種是限制配送距離,正如沃爾瑪最近測試的“員工配送(Associate Delivery)”——讓愿意參加此項目的員工下班后順手配送幾單包裹,掙點外快——其核心就是基于“90%的美國人居住在距離沃爾瑪10英里以內(nèi)的區(qū)域”的事實(上文提到,亞馬遜倉庫距消費者大約90英里,想象一下這里的成本差距吧)。
所以,限制配送距離通常的邏輯都是以實體店為核心的。
4
最后一個是改變箱子的大小。如果箱子能在保證商品不會摔壞的情況下盡量小,那么一個配送車就能多拉貨,也就變相降低成本,不過這就要看你的數(shù)據(jù)夠不夠讓你改變箱子尺寸的了(其實還有箱子的重量問題,貨車不能超重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