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崩坍,因由千絲萬縷,后人看歷史,往往自覺不自覺陷入見一葉而障目,摸象腿而說知象的境地,這也難免,史料紛雜,頭緒繁多,今天,誰還有披閱十載,青燈黃卷的耐性?即使有這耐性,史料之中,相互抵牾之處更多,前朝史多為今朝著,摻雜些私貨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有的史料中就記載,天啟帝大字不識,是個文盲,大臣奏折只是由宦官念給他聽,致使他廣受蒙蔽。一個很影響的傳說就是,大臣楊漣狀告魏忠賢的折子,竟然是魏念給他聽的,這還能有個好?
其實,這都是傳說,皇帝怎么可能不通文墨呢?皇帝都是有專門的老師的,天啟的老師是孫承宗,此人是明清之際的文壇領(lǐng)袖,大家所熟知的才子錢謙益終生對其敬服有加,并一直視之為師。
孫承宗進士出身,入翰林,是一代文宗,這樣的老師,怎能教出一個文盲呢?
孫承宗不但是天啟的老師,還是天啟的父親朱常洛的老師,朱常洛即泰昌皇帝,只是他登基僅一月即亡,這樣天啟登基時只有16歲,孫承宗也就繼續(xù)教天啟讀書。
史書中也有記載,天啟酷愛木工活兒,不理朝政。天啟做木匠,這是真的,人各有天分,就像宋徽宗愛畫畫一樣,天啟也是個木工大師級的人物了。但要說他不理朝政,純粹昏君一個,也不盡然。
其實天啟是個很聰明的皇帝,他面臨的麻煩是,朝內(nèi)東林黨日盛,崇尚清談,爭權(quán)奪勢;邊防女真崛起,遼東早就盡失,努兒哈赤虎視眈眈。
天啟開啟了自己的帝王之術(shù),重用魏忠賢,以制衡東林黨;又請孫承宗主持遼東防務(wù),天啟對自己的這個老師很有感情,孫承宗不但是一代文宗,還通曉兵事,早就有官員上奏請求讓孫承宗鎮(zhèn)守遼東,但天啟舍不得孫承宗離開講席,兩次駁回了此議,后來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被罷免、王在晉又與袁崇煥鬧得不可開交,孫承宗看不下去,主動請求去遼東,天啟很高興,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前去決斷遼東防務(wù)。
內(nèi)外都有依靠,天啟就踏踏實實做自己木匠去了。
魏忠賢把持朝政,斂財暴政,自然是一個大大的壞蛋,但天啟為什么要用他呢?他自然也是有一些本領(lǐng)的,天啟一朝的財政,很大程度上就依賴于他,他針對官商、大走私犯、倭寇等,強力收取鹽稅、茶稅、礦稅、海稅,還減少北方農(nóng)稅,給農(nóng)民一條活路;他還實際上廢除了海禁,恢復(fù)了海貿(mào),刺激了南方經(jīng)濟發(fā)展,為大明朝增加了海關(guān)稅收,順便打擊了倭寇勢力……
孫承宗呢,這位皇帝的老師,到了遼東之后,推行“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屯土筑壘,筑就了一道堅固的關(guān)(山海關(guān))寧(遠)錦(州)防線,成為后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而日后威名遠震的關(guān)寧鐵騎也是他精心打造,自此東北防線固若金湯。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始終都沒能完全打破這道防線。在屢次碰壁之后,迫使他們望寧遠而卻步。這道防線不僅確保了山海關(guān)免受攻擊,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間,基本上穩(wěn)定了遼西走廊的戰(zhàn)局,為后來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奠定了基礎(chǔ)。
天啟五年(1625年),山海關(guān)總兵馬世龍誤信降將而打敗仗,孫承宗受此牽連,朝野紛紛彈劾。孫承宗不甘受辱,強烈請求辭官,天啟很難過,但最后也同意孫承宗辭官,并給孫承宗加特進光祿大夫,兒子世襲中書舍人,又賞賜蟒服、銀幣等,并派人保護孫承宗回家。
孫承宗督師遼東四年,前后修復(fù)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后勁營,制造甲胄、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dāng)U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
曾有官員彈劾孫承宗的此種做法,說他是空耗錢財卻不主動出擊,后世也有以此說孫承宗并無過人之處。其實,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主兒,這種戰(zhàn)法最為實用,逼迫努兒哈赤后撤七百里;說到錢財,孫承宗可算是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第一人了,他屯田安民年入十五萬,這是有史書記載的,而他向朝廷申請點軍餉,卻是千難萬難。
此時1625年,邊防安定,未嘗有大戰(zhàn)。但誰也想不到,20年后,大明王朝轟隆塌陷。
1628年,天啟崩,其弟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
崇祉和他哥哥相反,上來先砍了魏忠賢,東林黨一黨獨大;又用王在晉為兵部尚書,王在晉一直反對孫承宗,破壞了孫承宗筑就的防線,后崇禎又殺了孫承宗的學(xué)生袁崇煥,一系列的胡亂操作,致使內(nèi)有李自成起義、外有清軍圍關(guān),陷入死局,支撐了十六年,終于走到了大明王朝的盡頭。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