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看過《西游記》小說或者影視的人都知道,唐僧的原型人物是唐朝的著名高僧玄奘。
玄奘在唐太宗時期,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曾上表朝廷請求西行,但未得到唐太宗的同意,但玄奘依然獨自西行,經(jīng)姑臧出敦煌,經(jīng)新疆及中亞等地,輾轉(zhuǎn)到達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五年后,游歷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shù)十國。
玄奘在印度期間,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設(shè)無遮大會,玄奘宣講大乘教義,獲得很大聲譽。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長安。
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里,所歷“百有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jīng)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歸國后受到唐太宗的召見,住長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唐太宗為了表彰玄奘的功德,親自撰寫了長達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由書法家褚遂良書寫,刻在碑石上。
玄奘之所以知名度很高,一方面是他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召見,成為官方認可的高僧,另一方面是四大名著《西游記》為玄奘做了免費的廣告宣傳,讓大家都認識了唐僧!
雖然玄奘如此出名,但他卻并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西行取經(jīng)的人!
東晉十六國時期,有位名叫法顯的僧人也曾經(jīng)西行取經(jīng)!
公元399年,已經(jīng)年過六旬的法顯深切地感到,佛經(jīng)的翻譯趕不上佛教大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決定自發(fā)的西行取經(jīng)!
法顯并不是獨自西行,而是和九位同伴一同向西,他們經(jīng)過后秦、西秦、南涼、北涼、鄯善國(今新疆若羌)、蔦夷國(今新疆焉耆),后經(jīng)呵多國、犍陀衛(wèi)國、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到達印度。
法顯西行十三年,攜帶并翻譯了大量的經(jīng)書。
公元410年,法顯從恒河出發(fā),抵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在獅子國待了幾年,法顯選擇從海上絲綢之路返回東晉!
法顯似乎比玄奘更厲害,因為他選擇從危險程度很高的海上返回中原,這點難能可貴!
法顯回國后,已是80多歲高齡了,但他依然堅持將自己這幾十年時間里在世界各地的見聞撰寫成了重要的旅行游記《佛國記》。
法顯西行取經(jīng)比玄奘還早了二百多年,但法顯仍然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西行取經(jīng)的人!
那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西行取經(jīng)的人到底是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西行取經(jīng)的人,名叫朱士行。
朱士行,三國時期曹魏的高僧,祖籍河南潁川(今河南禹州),法號“八戒”,所以朱士行又名“朱八戒”,很熟悉的名字吧!但此朱八戒非彼豬八戒!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柯迦羅到洛陽譯經(jīng),在白馬寺設(shè)戒壇,朱八戒首先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
朱八戒出家為僧后,在洛陽鉆研、講解《小品般若》,感到經(jīng)中譯理未盡。
因為當初翻譯經(jīng)書的人把領(lǐng)會不透的內(nèi)容進行了刪減,講解起來詞意不明,又不連貫。
朱八戒每嘆曰:“此經(jīng)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因此他立志孤身遠游,尋求大本,聽說西域有完備的《大品經(jīng)》,就決心西行取經(jīng)。
公元260年,朱八戒從雍州(今長安縣西北)出發(fā),一路西行,通過河西走廊到敦煌,經(jīng)西域南道,越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一帶),果然得到《大品經(jīng)》梵本。
朱八戒于是便待在于闐國開始抄寫《大品經(jīng)》,總共抄寫90章,60多萬字。
公元282年,朱八戒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寫完的經(jīng)本送回洛陽,自己仍然留在于闐,后來在于闐去世,享年79歲。
公元291年,陳留倉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蘭等開始翻譯、校訂朱八戒抄寫的《大品般若》經(jīng)本。歷時12年,譯成漢文《放光般若經(jīng)》,共20卷。
雖然朱八戒的知名度和玄奘、法顯無法相比,但后來的佛教學者們都給予朱八戒較高的評價,稱其為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第一人、勇于開拓冒險的西行取經(jīng)的先鋒官!
朱士行西行的最大貢獻是求得《大品般若經(jīng)》,從而在我國開啟了義學的先河,同時將西域佛教傳入我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