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青紅皂白的辱罵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親子溝通中,父母最忌諱的一件事情是:不問青紅皂白就罵孩子。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做錯了事情就應該挨罵,不挨罵就不長記性。
也有些父母認為,罵孩子是無奈之舉,但完全是為了孩子好。沒有哪個小孩沒挨過罵,不是有一句話說嘛,“不挨罵,長不大”。小孩犯了錯或做了過分的事情,挨罵也是正常的事情。
然而,若是父母總是不問青紅皂白就罵孩子,比如孩子哭鬧,父母不詢問理由,不關心孩子是否哪里不舒服,便責罵孩子愛哭、不聽話。
再比如,姐姐和弟弟發(fā)生矛盾,弟弟前來告狀,父母不問誰對誰錯,上來就罵姐姐不聽話、欺負弟弟…從那之后,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反感,內心滋生對立和反叛情緒。
更為嚴重的是,孩子可能會憎恨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溝通和親近。
這也就是很多父母疑惑的為什么我關心孩子,也和孩子溝通,可孩子依舊和我距離很遠。
其實光溝通是不夠的,父母需要好好和孩子說話,孩子犯了錯,需要詢問為什么犯錯,孩子出了問題,需要查清出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你什么都不做,上來就劈頭蓋臉把孩子罵一通,孩子怎么可能不產生消極情緒?
婷婷媽媽習慣不問青紅皂白罵孩子,自認為孩子做了什么錯事,或是聽別人說孩子闖了什么禍,便馬上大發(fā)雷霆。
一天,姑姑到婷婷家做客,媽媽囑咐婷婷帶著妹妹一起玩,把玩具和零食分享給妹妹。不一會兒,婷婷和妹妹來到客廳,婷婷有些不高興,妹妹低著頭不說話。
媽媽以為婷婷欺負妹妹,便罵道:“婷婷,你是不是欺負妹妹了?”
婷婷委屈地說:“沒有,是她把我的娃娃弄壞了!”
媽媽生氣地責罵:“你怎么這么小氣?!妹妹好不容易來家里玩,又不是故意把玩具弄壞,你就欺負妹妹嗎?”
婷婷更委屈了,大聲反駁:“我沒有!我沒有!是她弄壞了我的娃娃,你為什么要罵我?!”
見婷婷如此“不聽話”,媽媽更加生氣了。她把婷婷拉到一邊,說:“你太不聽話了!現在我罰你到墻壁那里反省,什么時候反省好了再過來!”
這個時候,妹妹說話了,“舅媽,姐姐沒有欺負我,你不要罵姐姐!是我弄壞了姐姐的娃娃,姐姐還安慰我說沒關系…”
聽到妹妹這樣說,婷婷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來。而媽媽則尷尬地說:“有什么好哭的?你這孩子也不早說清楚?!”
還有一次,奶奶來婷婷家住一段時間,媽媽買了很多水果和蛋糕,讓婷婷好好招待奶奶,自己一個人去做飯。
做完飯后,媽媽看到婷婷正在吃她最愛吃的葡萄,奶奶還一粒一粒給她剝皮。
媽媽馬上就數落起來:“你這孩子真不懂事,就知道自己吃東西,
還讓奶奶給你剝皮!你怎么那么饞、那么懶??!”
聽了這話,奶奶趕緊解釋:“你誤會孩子了!我已經吃了蘋果和葡萄,是婷婷給我剝皮的。
婷婷很懂事,只是我最近血糖有些高,不敢吃太多甜的東西…”
看吧!婷婷媽媽再一次冤枉了婷婷,沒有問清事情緣由就罵了她。
類似的事情并不少,這給婷婷心理造成了很大傷害,與媽媽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同時,婷婷變得開始叛逆,從之前懂事、乖巧的女孩變成孤僻、逆反的孩子,時常故意和媽媽作對。
要知道,良好的親子溝通,隱藏著孩子美好的未來。反之,父母不關心孩子,不懂得關注孩子的感受和行為,將一步步把孩子的美好未來摧毀。
無論父母多有道理,不問青紅皂白就罵孩子,這也是說不通的。
聰明的父母應該認識到,與其動不動責罵孩子,不如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溝通。
遇到什么事情,多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詢問出了什么問題,責任究竟在誰?若是孩子真的犯了錯,父母也應該問清孩子究竟為什么會犯錯,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
同時,父母應該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批評他的錯誤,和他講道理,并且引導他進行自我反省。
若是孩子犯錯比較嚴重,父母也應該嚴格管教,但不要呵斥打罵。
孩子需要尊重、鼓勵,需要公平地對待,讓自己的語言充滿愛、理解和尊重吧!
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更加積極、樂觀、向上,親子關系才能越來越和諧。
聯系客服